数学课教学反思数学课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课教学反思1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
快一起来阅读数学课后教学反思点滴吧~ 要注意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有学生认为角的两边是直线、角的大小与角的*开的大小有关,教师要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演示,认识角的两边是射线,角的大小只与*开的大小有关,又如学生会孤立地说某直线是垂线或平行线,也有的学生会认为只有水平线或铅垂线的关系才是垂直。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对这两点加以点拨和说明。
一是垂直和平行所指的都是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不能孤立地说直线是垂线可平行线;二是看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键看它们相交所成的角是否是直角,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无关,为此,在教学中,要放手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要注意学生学用结合,就地取材,充实学生知识覆盖面,以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
数学课教学反思2大家都是用下面这样的方式来导入的,我也这样设计了(见下面的教学流程,呵呵,落入了俗套),但中间加了问题:为什么用秒作单位呢?可与时、分作比较,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是如何学习“时”的时间概念的?那么今天我们想想怎样来研究“秒”,引导学生体会学习的方法。
如果不这样去引入,那么又可以怎样去教呢?可以从哪里去入手?突破口在哪里??想到的切入点:出示下面的信息:(1)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2)火车每秒约行55米(3)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4)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5)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每秒生产成千上万个零件(6)装配一台海信电视节约1秒钟,整个公司一年可节约成本500万元。
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时间短、效率高、创造的价值高!师:秒表示时间短,你说说怎么个短法呢?继而展开.......三上《秒的认识》教学流程一、导入1.人们用倒计时的方式来等待神七的发射。
春节联欢晚会…10、9、8…这里表示多少时间呢?为什么用秒做单位?在生活中,我们计量很短的时间,常常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2.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时间单位秒?二、探知(一)感知1秒1.关于秒,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2.出示钟表,认识秒针3.感知1秒,1小格为1秒。
感知1秒能干些什么?(1)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2)火车每秒约行55米(3)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4)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5)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每秒生产成千上万个零件(6)装配一台海信电视节约1秒钟,整个公司一年可节约成本500万元。
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时间是1秒1秒累积起来的,我们要珍惜每1分,每1秒。
(二)感知几秒1.1大格为5秒。
2走到3走了几秒?5走到8呢?2.感知15秒、30秒。
3.从教室这头走到那一头大约要几秒?系一条红领巾大约要几秒?(三)认识1分=60秒1.观察秒针走60小格,分针走多少?1分=60秒2.感知1分钟能做什么?举例3.时间格言三、练习1.估算1分的活动学生把头趴在桌子上,老师说开始,大家心里估计1分钟的长度,觉得时间到了,就没有声音坐直。
看钟表秒针走动,拍手数数,感知1分钟。
2.我会填。
我们上一节课要40()。
小明跑50米用9()。
妈妈每天工作8()。
3.我会转化。
60秒=()分 4分=()秒70秒=()分()秒 90秒=()分()秒10分=()秒数学课教学反思3通过教学,我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教师的“说”和示范,而是注重以学生的“做”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
“体验”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
教学关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千克重”的触觉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
表象有两个特点:它的形象性和概括性。
对于如此抽象的千克重,怎样才能具有形象性?可以让学生掂了1千克重的物体后说说感觉如何,还要用比1千克重的物体和比1千克轻的物体让学生用手去掂掂,在比较中巩固表象。
至于概括性,可以让学生在掂量物体的重量时,提供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料的物体,使学生排除物体的质料、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而把有关重量的感觉概括出来。
《1吨有多重》吨的实际意义比较抽象,学生较难掌握。
因而,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明白1吨=1000千克。
具体例子有1吨是40个25千克的小朋友的重量。
而成人大约是20个就有1吨,所以书上有一幅图就提到电梯限重1000千克,就要限乘15人。
(学生对15人的理解是三个原因:1、电梯本身有重量。
2、电梯可能有成人有小孩,还有体重比较重的人。
3、出于安全考虑最多只能乘15人,否则容易造成事故。
)你看,学生考虑得多仔细。
还有一些例子,这里不一一列举,总而言之,学生学得有兴趣,教师教得开心。
数学课教学反思4十几减5、4、3、2是在学生经历了十几减9和十几减8、7的大量练习基础上,这时学生的计算技能基本形成,计算方法基本熟练。
与前面的十几减9、8、7相比,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得相对轻松,绝大多数学生能将“破十法”自主迁移到本课的学习中。
教学中有让学生说计算过程时,关注平日里不太会表达、思维较慢的几个学生,虽然在回答中还有些不自信,但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学生自己来说是一种肯定,对我来说更是高兴。
这堂课我首先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自己先试着去算12-3=12-4=12-5=通过学生试做,再让孩子们同桌互相说说他是怎么算出来的?最后,我让孩子们在班上说出来。
接着我让孩子独立完成11-5=11-4=11-3=8,看谁最快完成。
通过问题:你有什么发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会发现被减数没变,减数越小,结果就越大;减数越大,结果就越小。
得到了课堂的生成。
课堂不足,发现孩子掌握破十法以后,在计算的过程中不怎么会用其他的如:看加想减,递减法等等。
从作业的反馈来看,有些学生能正确计算,但不能灵活计算,特别是学生相对喜欢用“想加算减”来计算,面对一个算式时,当他想不到相应的加法就会束手无策,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进一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去思考与解决问题。
数学课教学反思5圆的周长这节内容,我是先在五(3)班教学的,课一开始,我先出示了蚂蚁和一只蝈蝈分别在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和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上爬行动画,然后提出问题,他们两个谁爬行的路线长一些?问题抛出后,学生就自然而然的想必须分别算出正方形的周长和圆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会算,圆的周长不会算,自然就要想办法去解决。
接着第二个问题是,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猜测可能与半径有关,与直径有关,接下来就是验证了,学生们利用圆规在课前准备好的纸板上画下几个大小不同的圆,自己想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并要求学生用周长除以直径,得出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学生们用棉线绕和滚动圆的方法都存在差异,测量的准确度也不尽相同,要求好多组的学生起来汇报,也没有达到想要的3.1几倍,大多是3.2几倍、3.3几倍,不过没有关系,不影响教学的进程,当我告诉学生,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总是3.1几倍,也就是圆周率,以为新课就可以结束,下面就可以巩固练习了,这时有个孩子站起来问道,“为什么一定就是周长除以直径呢?直径除以周长行不行?”我愕然了。
是呀,谁说直径除以周长不行呢?是因为教材中例5的明确提出用周长除以直径的吗?是因为教材中要填的表格也把我们给框住了吗?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们,“你们认为周长可以除以直径吗?”孩子们立刻沸腾起来。
“老师,我认为不可以,因为直径总是比周长小,直径除以周长得到是一个小数。
”“你说的不对,小数怎么了,小数也可以表示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老师,我认为不行,我们的书上就明确的写着,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都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如果是直径除以周长,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好家伙,说的有根有据。
孩子们沸腾的温度也随之降了下来。
我趁机总结道:“孩子们,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我们在研究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时,是可以用圆的直径除以圆的周长的,因为不论是大圆还是小圆,直径除以周长的商也是不变的,它也可以表示出圆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不过,我国的数学家刘徽早在1700年以前,他就用“割圆术”计算出圆周率是3.14,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出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是因为我们要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实际上,等到你们上了初中就可以知道,对于数学家们和科学家们研究出来的成果和结论,我们可以直接拿过来应用。
”直到这时,孩子们才奥的一声长舒了一口气。
下课铃响了,我的任务没有完成,但我一点都不遗憾,因为我知道,下一节五(4)班的圆的周长这节课我应该怎么上了。
数学课教学反思6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
这就需要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
同时,教师能力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
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
中学生正处于思维的发展阶段,不可能一次性的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例如,遇到问题如何解决,发现错误怎么办,学生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这就需要进行反思。
而在具体学习中缺乏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探讨,这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上“事倍功半”的结果。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呢?一、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