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就是十和几教学目标:1、从口语上分析11到20,知道十和几组成十几,会把十几分拆成十和几。
2、初步认识位值表,知道十几左边的1表示1个十,右边的几表示几个一。
3、通过具体的操作逐步抽象,培养学生计算的技能。
4、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会从数词语言上来得出十几的数与10之间的关系。
难点:会利用十几的数与10的关系解决一些逆向的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条片、口算卡片。
学生准备:计算条片。
教学过程:一、数数游戏,初步感知1、操作课件(出示11个摆放的很乱的积木块):小丁丁在搭积木,不用数,你能猜猜他一共有多少块积木吗?学生估计猜测。
2、请你再准确地数一数?汇报:你是怎样数的?3、小结:我们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还可以先数满一个十,再继续往前数,今天我们就要用这种数数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识。
二、操作探究,感悟新知1、计算条片操作。
(1)老师请你拿出一个10,再拿出一个1,你知道现在一共拿出了几?你怎么知道的?(2)小结:十和一合起来就是十一,十一就是十和一。
(3)也就是10加上几等于11?板书:10+1=11 还可以怎么算?板书: 1+10=11 (4)添上一个计算条片,现在是几?10加几等于几?板书:10+2=12 2+10=12(5)师:你还会摆出其他十几的数吗?和你的同桌一起说一说,摆一摆。
(6)学生合作操作,教师巡视辅导,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
(7)学生交流汇报,逐步完成11到19 的数词语言分析整理:生:十一就是十和一 10+1=11 1+10=11生:十二就是十和二 10+2=12 2+10=12生:十三就是十和三 10+3=13 3+10=13生:十四就是十和四 10+4=14 4+10=14生:十五就是十和五 10+5=15 5+10=15生:十六就是十和六 10+6=16 6+10=16生:十七就是十和七 10+7=17 7+10=17生:十八就是十和八 10+8=18 8+10=18生:十九就是十和九 10+9=19 9+10=19(8)提问:如果再添上一个计算条片,会发生什么情况?指名回答,继续完成:生:二十就是两个十 10+10=202、寻找规律,引出课题。
(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十几的数有什么规律吗?(2)小结:十几的数就是10和几,就是十加几。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本领,出示课题:十几就是十和几。
3、初步认识位值表。
(1)小朋友,我们还可以把计算条放进表格里进行研究,出示:谁会把表示11的计算条放进表格?请一位学生回答,予以肯定和鼓励。
(2)小胖也在研究这个新知识,他请来了一位新朋友来帮忙,出示:它的名字叫位值表,可以更加简单方便的把数字表示出来。
(3)教师逐步演示课件:在十位上写1,在个位上写1。
(4)提问:11左边的1表示什么?右边的1表示什么?小结:11左边的1表示一个十,右边的1表示一个一,它们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5)提问:12在位值表上怎样写?左边的1表示什么?右边的2表示什么?20在位值表上怎样写?左边的2表示什么?右边的0表示什么?三、引导练习,深入理解1、加法训练:完成教材P40第2题,比比谁算的又对又快?及时反馈练习情况。
10+1= 10+4= 10+9= 10+7=10+2= 10+8= 10+6= 10+3=2、减法训练:(1)教师操作计算条片: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1就是10和1,那么从11里拿走10等于几呢?11里拿走1又等于几呢?板书:11-10=1 11=1=10(2)你能想出十几减十的减法吗?你能想出十几减几的减法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1-10=1 11-1=1012-10=2 12-2=1013-10=3 13-3=1014-10=4 14-4=1015-10=5 15-5=1016-10=6 16-6=1017-10=7 17-7=1018-10=8 18-8=1019-10=9 19-9=1020-10=10(3)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重大发现?小结:十几减十就是几,十几减几就是十。
(4)完成教材P40第3题,比比谁算的又对又快?及时反馈练习情况。
14-4= 17-7= 16-6= 19-9=12-2= 15-5= 11-1= 13-3=3、综合训练:(1)卡片抢答游戏:10+()=18 10+()=20 15=10+() 19=10+()请学生回答,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及时鼓励和小结。
(2)完成教材P40第4、5题,比比谁最聪明能干?及时反馈练习情况。
17=10+() 13=10+() 18=10+() 12=10+()14=10+ ( ) 19=10+() 11=10+() 20=10+()10+()=15 10+()=14 10+()=20 10+()=1710+()=12 10+()=10 10+()=16 10+()=114、小结:知道了十几就是十和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做10加几的加法,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和10有关的减法。
5、机动:综合运算——抢答游戏10+6 14-10 3+10 12-2 20-10 10+10 10+8 17-10四、总结全课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知道了什么?五、检测目标达成练习:1、看图写算式()+()=()()-()=()()+()=()2、计算。
10+8= 10+6= 10+4= 10+2=18-8= 16-6= 14-4= 12-2=10+1= 10+9= 7+10= 3+10=11-1= 19-9= 17-7= 13-3=3、在○里填“+”、“-”号或“>、<、=”号。
18-10○8+10 17-7○7+3 20-10○15-1012○10=2 5○1=14○10 8○2>10○4作业布置:练习册P23板书设计十几就是十和几10+1=11 1+10=11 11-10=1 11-1=1010+2=12 2+10=12 12-10=2 12-2=1010+3=13 3+10=13 13-10=3 13-3=1010+4=14 4+10=14 14-10=4 14-4=1010+5=15 5+10=15 15-10=5 15-5=1010+6=16 6+10=16 16-10=6 16-6=1010+7=17 7+10=17 17-10=7 17-7=1010+8=18 8+10=18 18-10=8 18-8=1010+9=19 9+10=19 19-10=9 19-9=10 10+10=20 20-10=10十加几几加十十几减十十几减几十几十几几十教学反思:第5课时练习五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34页。
教学目标:1、复习认数方面的基础知识,进一步理解百以内各数的含义,强化数数能力以及运用数进行交流的能力。
2、能正确计算整十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百以内数的含义,运用学过的数正确进行交流、表达。
教学资源:计数器、钟面、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认数方面的基础知识1、第1题:看图及计数器,完成填空:()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
()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第2题:(1)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0的数是()。
(2)个位上是8,十位上是7的数是()。
(3)十位上是(),个位上是()的数是()。
3、第3题:(1)让学生在两分钟内完成这题。
(2)交流:指名几人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巩固解决问题的练习,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第4题:(1)实物投影出示表格(2)要求学生怎样求出括号里的数。
(3)学生计算。
(4)交流。
2、第5题:(1)学生独立计算。
(2)交流: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三、全课总结,课堂练习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练习:(1)()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
64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98里面有()个一和()个十。
()个十是40.(2)按规律填数:5、10、15、()、()、30、()、()、()、()2、4、()、8、()、12、()、()、()、()50、60、()、80、()、()板书:练习五()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
()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教学后记:专题二图形与几何第1课时认识钟表复习内容认识钟表。
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认识整时的方法,及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
2.通过看接近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复习重点加深对钟表的认识。
教学过程1.拨钟,分组活动,让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每个整时,小组中同学互相检查。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2.认钟,教师拨钟,学生认,指名拨钟,学生认。
(1)引导学生观察接近整时的钟面:时针和分针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稍偏了一点。
告诉学生: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2)完成教材第107页第3题。
同桌相互说一说,指名说,并说一说为什么。
3.表示时间的两种方法。
(1)问:你们认识电子表上的时间吗?请学生说一说怎么认的。
如果我们要把钟上的时间跟电子表一样表示,你会吗?(2)课件展示钟面的时刻,学生在本上完成,四人板演,集体订正。
4.教师小结:表示时间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数字表示法,另一种是电子表示法。
六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认识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十分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在此理念的主导下,我设计了《小小商店》这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中的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这部分内容就是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材借助“小小商店”这一学生熟悉的背景,采用现场模拟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商店的真实情景,运用“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扮演售货员与顾客,用对话形式提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前面几个单元学过的一些数量关系。
在商店的中间,教材设计了一些与活动有关的问题,其中前两个问题是人民币的计算的进一步提高,需要学生逆思考,第三个问题的开放性比较大,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用多种方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