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篇1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鉴史问廉》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揭示廉则兴、贪则衰的治国之道,弘扬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树立激浊扬清、追求正义的价值取向,推崇克己修身、廉洁奉公的道德人格,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研究和借鉴历史的教科书。

在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重拳惩治腐败,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鉴史问廉》更加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给予我们更多的警示与告诫。

一、要以廉为本,轻名利,讲操守,提高自身修养我国自古以来,各个阶层和各个朝代均高度注重以道德引导官员,提倡以德为先、以廉为本。

当前,要实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首要前提是“干部清正”,党员干部要守住自己的节操,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要怀修养之心,提高思想境界。

我国历来有注重自省和个人修养的传统,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清朝大臣张英和其子张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礼的见证。

当前,党员干部要以“慎独”的精神要求自己,始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借鉴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磨砺,将党和人民以及社会长期形成的政治原则、道德律令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树浩然正气,扬昂扬锐气。

要怀淡泊之心,正确对待名利地位。

不追求名利地位才能志趣高洁,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独立人格,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才造就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以淡泊之心对待个人名利和职位升迁,甘于吃苦,不计得失,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以国家的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而不以个人进退荣辱为怀。

要怀律己之心,抵制各种诱惑。

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是严于律己的典范,东汉时,杨震举荐的官员王密为报推举之恩,夜晚拜访杨震并奉上黄金,杨震连连拒绝。

王密以为他怕人看见,有损名声,便说:“暮夜无知者。

”杨震愤然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把黄金扔给王密。

在当今,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环境和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慎独慎行,择善而交,自觉清除和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始终做到一尘不染、两袖清风。

二、要以廉为纲,重勤政,求实效,切实转变党风政风宋代的吕祖谦在《官篇》中指出:“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这里将“清廉”列为官德之首。

可见,“廉”是为官从政者最起码的政治要求和道德价值取向。

党员干部要以廉为纲,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切实转变党风政风。

要突出勤政爱民,心系群众。

用心爱民,才会得民心。

李世民崇尚“恭俭爱民”,才开创了大唐王朝的鼎盛繁荣;焦裕禄、孔繁森为民鞠躬尽瘁,才受到广大群众的深情爱戴。

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脚踏实地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关切民之疾苦,体察民之忧患,排解民之急难,自觉地为民尽责、为党分忧,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要突出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民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重要结论。

政府办公室承担着市政府各项方针政策出台前的调研、参谋和决策部署的督促落实工作,直接影响政令畅通与政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四大一高”战略的深入推进,要深入实际察实情,强化调研理清思路,为决策提供参考;要围绕决策督实事,善于协调抓督查,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要提高效率讲质量,主动服务求实效,切实提升政府执行力。

要突出廉洁从政,秉公用权。

历史上,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龙等人物公平正义、政治清廉,获得百姓赞誉。

党员干部要牢记“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宗旨,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正确处理好亲情与党性的关系,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决不能把权力变成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的工具。

三、要以廉为帜,重品行,作表率,引领良好社会风气党风政风影响社会风气,党风政风清明则民风淳厚。

孔子云“政者,正也,子帅以正,熟敢不正”。

党员干部应该成为社会的“正能量之源”,以正直清廉、施政以德、忠于职守为社会作出表率,成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和先行者。

要带头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价值取向,必将走向衰亡,这是历史规律和社会真理。

秦始皇千秋万代的帝国梦因“奢”至于二世,西晋在“斗富”成风中毁灭,南宋因搜刮民力建奢侈建筑“艮岳”而土崩瓦解。

因此,党员干部应当牢固树立“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观念,带头增强节俭意识,并把它体现在生活细节上,落实到工作实践中,杜绝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杜绝安逸享受、因奢入腐、损公肥私。

党员干部带头克勤克俭,清正廉洁将蔚然成风。

要带头做恪守诚信的典范。

要以实际行动践行“明理诚信、善做善成”的三门峡精神,把诚信的外在道德约束内化为自己的品德素养和人格魅力,珍惜诚信声誉,维护诚信形象,践行诚信美德,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促进诚信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和普遍自觉。

要带头塑造简约务实形象。

要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各项调研活动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倾听群众真切的声音。

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把时间精力用在攻坚克难,促进事业发展上。

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简约务实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努力开创办公室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贡献力量。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篇2最近看了纪录片《鉴史问廉》,深有感触,这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

它通过深入中国历史,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

结合机构编制工作实际,如何才能加强编办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我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从严教育。

尤其是要严格抓好理想信念教育。

《兴衰之思》中提到“廉则兴,贪则衰”。

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价值观,是遏制腐败之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会更多、更艰巨,更加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保障。

当前,尤其要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坚定“三个自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通过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文化之力》,引导机构编制系统的党员干部坚守精神家园,做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的好干部,以此确保我们的改革始终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始终站稳改革的政治立场。

二是要从严管理。

持续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解决存在突出问题。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的要求,不折不扣贯彻执行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把走入群众“接地气”、扎根基层“转作风”的工作长效化、常态化,进而彰显毅力,增强实效。

三是要从严选任。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正确用人导向,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突出《道德之择》,重德才、重实干、重业绩,大胆使用敢担当、有本事、坚持原则、踏实苦干、不跑不要的干部。

经常对干部队伍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注重把握素质、来源、年龄、专业等结构优化方向,避免“急拿现用”。

严格遵循《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选任干部,防止简单“以票取人”、“以分取人”,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坚决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四是要从严监督。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制度之重》中提到:廉政制度建设是政治制度的基础工程,对反腐惩贪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加强对干部的经常性监督,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

对干部身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提醒,教育引导干部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守住政治责任和政治生命线。

严格落实谈心谈话、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等制度,警示干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谨慎用权,督促干部时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对关键岗位干部要戴上“紧箍咒”,涂上“防腐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干部不敢、不愿、不能滥用权力。

动真格推动干部能上能下,以能上能下推动治庸、治懒、治散、治慢、治浮,让平庸的干部下得来、让得开,让优秀的干部补得进、上得去。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真正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清正廉洁的机构编制队伍。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篇3有思想的人让人崇敬,而有道德的人则让人尊敬!鉴史问廉第四集中,通过一系列廉吏面对利诱时的选择,生动鲜明的给我们展现了道德力量。

道德的力量是强大的,这种力量是可以感染、可以传播的。

这种力量,有时可以立竿见影,有时可以润物无声,甚至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导。

随着“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华十大慈孝人物”、“中国好人”等有关道德节目的出现,越来越多的道德模范不断涌现,让广大人民感受到道德的力量。

道德楷模们平凡的名字和平凡的面容背后,却是不平凡的坚持和不平凡的勇气,他们的善良让人感动,他们的勇气让人钦佩。

他们或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或诚实守信,或敬业奉献,或孝老爱亲,他们是我们道德之路上的前行者,是时代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社会的发展需要道德的调节,人类的进步需要道德的支撑。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恪守为官之德的政治家们用自己的选择和坚守,谱写了中华文明的不朽篇章。

在漫长的历史中,那些面对利诱、黑暗和不公拍案而起的浩然正气,已经成为中国人精神家园里的一座丰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为一名党员,作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作为人民的公仆,更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明德守法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的首要准则,真诚的对待每个人民群众,这样才会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温暖,去自觉的弘扬社会主义美德,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愿我们能够高举“道德”这面精神大旗,在全社会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追求先进、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