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重点知识讲解(人教版)目录目录目录 (1)第一部分读数、写数 (3)(1)认识20以内的数,会用两位数表示 (3)(2)正序和倒序排列 (3)(3)比较大小和第几 (4)(4)找相邻数 (4)第二部分比一比 (5)(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5)(2)用一端对齐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 (5)(3)用天平比较物体的轻重 (6)第三部分加减法(一) (6)(1)用加法表示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减法表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 6 (2)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7)(3)加法和减法的性质和规律 (7)第四部分认识物体和图形 (9)(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 (9)(2)认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 (9)(3)按照形状分类物体 (10)第五部分加减法(二) (10)(1)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 (10)(2)计算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1)(3)写出和相同的加法算式和差相同的减法算式 (12)第五部分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13)(1)用上下、前后、左右表示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13)(2)判断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的方法 (13)第七部分认识钟表 (14)(1)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半时 (14)(2)读整时、半时,会写整时、半时 (15)(3)画整时、半时的分针和时针 (15)第一部分读数、写数(1)认识20以内的数,会用两位数表示①20以内的数是指从0到20的自然数,包括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和20。
② 20以内的数可以用一位数或两位数表示。
一位数是指只有个位的数,如0、1、2等。
两位数是指有十位和个位的数,如10、11、12等。
③两位数的写法是把十位上的数字写在左边,个位上的数字写在右边,中间没有空格。
如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写法是13。
④两位数的读法是先读十位上的数字,再读个位上的数字,中间没有停顿。
如13读作“十三”,15读作“十五”。
⑤两位数中,如果十位上是0,就只读个位上的数字,不读十位上的数字。
如03读作“三”,06读作“六”。
⑥两位数中,如果个位上是0,就只读十位上的数字后面加“十”,不读个位上的数字。
如10读作“十”,20读作“二十”。
(2)正序和倒序排列①正序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例如1、2、3、4、5。
倒序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例如5、4、3、2、1。
②正序和倒序排列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找出一组数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例如,在1、3、5、2、4中,最大的数是5,最小的数是1。
③正序和倒序排列可以帮助我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例如,如果两个数在正序排列中靠前,就说明这两个数比较小;如果两个数在倒序排列中靠前,就说明这两个数比较大。
④正序和倒序排列可以帮助我们找出一组数中第几个数。
例如,在1、2、3、4、5中,第三个数是3;在5、4、3、2、1中,第三个数也是3。
(3)比较大小和第几①比较大小是用“大于”、“小于”或“等于”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例如3小于5,5大于3,4等于4。
②比较大小的方法有数数法、一一对应法、摆法等。
数数法是用数的顺序来比较,例如在1、2、3、4、5中,5在最后,所以5最大;1在最前,所以1最小。
③比较大小的符号有“>”、“<”和“=”。
大于号“>”表示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大,例如5>3表示5大于3;小于号“<”表示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例如3<5表示3小于5;等号“=”表示左边的数和右边的数相等,例如4=4表示4等于4。
④第几是用“第”字来表示一个数在一组数中的位置,例如在1、2、3、4、5中,3是第三个数,5是第五个数。
找第几的方法有正序法和倒序法。
正序法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找位置,例如在1、2、3、4、5中,从左往右找,2是第二个数;倒序法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找位置,例如在1、2、3、4、5中,从右往左找,2是第四个数。
(4)找相邻数①找相邻数是指找出一个数的前一个数和后一个数,例如5的相邻数是4和6,10的相邻数是9和11。
②找相邻数的方法是用这个数加1,再用这个数减1,得到的结果就是它的相邻数,例如7加1等于8,7减1等于6,所以7的相邻数是6和8。
③找相邻数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进行加减法运算,例如9加1等于10,10减1等于9,所以9加1减1等于9。
第二部分比一比(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是指用两组物体或数字一一对应来比较,例如在★和○中,★比○多一个,所以★多;○比★少一个,所以○少。
②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时,要注意两组物体或数字要摆成一条直线,不能错位或重叠,例如在△和□中,△的线比□的线长,所以△多;□的线比△的线短,所以□少。
③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时,如果两组物体或数字都没有剩余,说明这两组物体或数字的数量同样多,例如在●和■中,●和■都没有剩余,所以●和■同样多。
④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三种物体或数字数量的多少时,可以从多余部分看出哪种物体或数字的数量最多,从不足部分看出哪种物体或数字的数量最少,例如在♦、♥和♣中,♦有多余部分,所以♦最多;♥有不足部分,所以♥最少;♣没有多余也没有不足,所以♣居中。
(2)用一端对齐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①用一端对齐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是指把要比较的物体的一端平放在同一起点上,观察另一端确定长度,例如在★和○中,★的另一端超过了○的另一端,所以★比○长,○比★短。
②用一端对齐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时,要注意两个物体要摆成一条直线,不能错位或重叠,例如在△和□中,△和□都没有错位或重叠,所以可以用一端对齐的方法比较。
③用一端对齐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时,如果两个物体都没有剩余,说明这两个物体的长度同样长,例如在●和■中,●和■都没有剩余,所以●和■同样长。
④用一端对齐的方法比较三个或多个物体长度的多少时,可以从多余部分看出哪个物体的长度最长,从不足部分看出哪个物体的长度最短,例如在♦、♥和♣中,♦有多余部分,所以♦最长;♥有不足部分,所以♥最短;♣没有多余也没有不足,所以♣居中。
(3)用天平比较物体的轻重①用天平比较物体的轻重是指借助天平这种工具来确定两个物体的重量,例如在★和○中,★放在天平的下沉一端,所以★比○重,○放在天平的升起一端,所以○比★轻。
②用天平比较物体的轻重时,要注意两个物体要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里,不能放在其他地方,例如在△和□中,△放在天平的托盘里,□放在桌子上,这样就不能用天平比较。
③用天平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如果天平的两端是一样高的,说明这两个物体的重量一样,例如在●和■中,●和■放在天平的两端,天平是平衡的,所以●和■一样重。
④用天平比较三个或多个物体重量的多少时,可以从下沉部分看出哪个物体的重量最大,从升起部分看出哪个物体的重量最小,例如在♦、♥和♣中,♦放在天平的下沉一端,所以♦最重;♥放在天平的升起一端,所以♥最轻;♣放在桌子上,所以♣不能用天平比较。
第三部分加减法(一)(1)用加法表示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减法表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①用加法表示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是指把两个数相加得到一个新的数,例如在3+4=7中,3和4是加数,7是和,表示3和4合并在一起得到7。
②用减法表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是指把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得到一个新的数,例如在10-6=4中,10是被减数,6是减数,4是差,表示从10里去掉6得到4。
③用加法和减法可以进行连加和连减运算,例如在3+4+2=?中,可以先算前面两个数相加,再将这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与第三个数相加,即3+4=7,7+2=9,所以3+4+2=9;在10-4-5=?中,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将这两个数相减的结果与第三个数相减,即10-4=6,6-5=1,所以10-4-5=1。
(2)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①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指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加法或减法算式来计算答案,例如在“小明有5个苹果,又买了3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个问题中,可以用加法算式5+3=?来计算答案。
②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读题,理解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想一想,判断是用加法还是减法,是知道部分求整体还是知道整体求部分。
——列式,写出正确的加法或减法算式,并计算结果。
——检查,看看结果是否符合题意和常识,是否漏掉或多写了数字或符号。
③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常见的错误:——没有理解题意,随意列式或不列式。
——没有判断是用加法还是减法,盲目相加或相减。
——没有按照正确的顺序计算,忽略了进位或退位。
——没有检查结果是否合理,忽略了单位或范围。
(3)加法和减法的性质和规律①加法和减法的性质是指在加法或减法运算中,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或结果,例如:——0加任何数,都等于任何数,例如0+5=5,0+8=8。
——任何数加0,都等于任何数,例如5+0=5,8+0=8。
——在加法算式中,加号左右两边的数字互换位置后,计算结果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例如3+4=4+3=7。
——任何数减0,都等于任何数,例如6-0=6,9-0=9。
——任何数减它本身,都等于0,例如7-7=0,10-10=0。
——在减法算式中,永远是大数在前,小数在后,用大数减小数。
减号左右两边的数字不可以互换位置。
②加法和减法的规律是指在加法或减法运算中,有一些通用的方法或技巧,例如:——用加法表示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是指把两个数相加得到一个新的数,例如3+4=7表示3和4合并在一起得到7。
——用减法表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是指把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得到一个新的数,例如10-6=4表示从10里去掉6得到4。
——用加法和减法可以进行连加和连减运算,例如在3+4+2=?中,可以先算前面两个数相加,再将这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与第三个数相加,即3+4=7,7+2=9,所以3+4+2=9;在10-4-5=?中,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将这两个数相减的结果与第三个数相减,即10-4=6,6-5=1,所以10-4-5=1。
——在做加法或减法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读题,理解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想一想,判断是用加法还是减法,是知道部分求整体还是知道整体求部分。
——列式,写出正确的加法或减法算式,并计算结果。
——检查,看看结果是否符合题意和常识,是否漏掉或多写了数字或符号。
第四部分认识物体和图形(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①立体图形是指有长、宽、高三个方向的图形,例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
它们与平面图形不同,平面图形只有长和宽两个方向,例如正方形、长方形、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