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静物写生优秀课件
光感要素——色相、明度、纯度。任何一个未经调合
的,或在调色板上经过混合调配的复色,都必具备这几个
要素。
形象要素——指色彩面积的大小和形状、在画面上的
位置和色彩表面的肌理等。
心理要素——色彩冷暖、进退、轻重、胀缩、厚薄、 动静等。这是色彩的个性,对人的心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 感觉。
1、色相 指色彩的相貌或色彩的名称。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等, 每个名称代表具体的色相。 2、明度 每个色彩都具有自己的明暗程度,即色彩的明度。明度最强的是白色, 最弱的是黑色。任何颜色中如调入白色,必会提高混合色的明度,调入黑 色则情况相反。为提高或减弱某个色彩的明度,一般并不单纯使用白与黑 两色,而是根据色彩的纯度、冷暖等要求,用调入其他较明亮的色来提高 明度,调入较暗的其他色来减弱明度。 3、纯度 纯度是说明色质的名称,也称饱和度或彩度、鲜度。色彩的纯度强弱, 是指色相感觉明确或含糊、鲜艳或混浊的程度。高纯度色相加白或黑,可 以提高或减弱其明度,但都会降低它们的纯度。根据色环的色彩排列,相 邻色相混合,纯度基本不变。对比色相混合,最易降低纯度。
线等,这些因素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色调变化。某一色调
的形成,实际上是综合了多种因素的结果。
色调的类别很多,从色相分:有红色调、黄色调、绿 色调、紫色调等;从色彩明度分,可以有高调子、低调子、
中长调子等;从色彩的冷暖分有暖色调、冷色调、中性色
调;从色彩的纯度分,可以有鲜艳的强色调和含灰的弱色 调等。
二、色彩的要素
记住:冷暖是相对的 。
第三章:水粉画的材料工具和技法
一、水粉画的性能特点 水粉画的最主要特点是颜料的含粉性质和不透明性, 是一种覆盖力较强的、且有粘着性的不透明颜料。 由于水粉颜色含有一定分量的白粉,使色彩干湿之 间有明显的差别,即湿时色彩较暗,干后白粉色浮现在表
面,明度比湿时要强,而色彩鲜明度减弱。这一状况,使
复色:如果将两个间色(橙与绿或绿与紫,紫与橙相混合) 或一个原色和相对应的间色(如红与绿、黄与紫、青与橙) 混合都可得复色。由此可见,复色包含了三原色的成分, 成为色纯度较低的含灰色彩。
伊登12色相环是由近代著名的色彩学大师美国籍教师约翰 斯·伊登所著"色彩论"一书而来。它的设计特色是以三原色 做基础色相;这色相环中每一个色相的位置都是独立的,
中穿灰色衣服的人像,在观察色彩关系时,人像的肤色与
红色背景在对比中,必产生偏绿的补色成分,灰色的衣服 也同样会显示出灰中带绿的色调。实际上这是生理视觉形 成的错觉,这错觉主要显示出色彩对比中的补色关系。
5、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 光源,即发光体,是物体颜色的来源。发光体与产生
色彩现象的关系十分密切。太阳是主要的发光体,阳光是
水整衔接:用清水刷在已干或半干的衔接不自然的色层上,在笔 的带动和水色相溶渗透作用下,使不自然的颜色和笔触自然衔
接在一起
第四章:色彩静物写生
一、色彩写生方法
色彩写生方法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色彩理论为 依据,忠实于视觉上的主观感受,遵循“条件色”等色彩 造型规律,反映事物色彩面貌的一种绘画方法。
部。
2、物色变化规律 a、物体亮部色彩————光源色 + 固有色 b、物体高光色彩————光源色 + 固有色倾向 c、物体半明部色彩————以固有色倾向为主 d、明暗交界线色彩————固有色加深 e、物体反光部分色彩————固有色加深 + 环境色 f、物体投影部分色彩————承托物固有色加深 + 环境色 g、物体色彩冷暖关系与补色对比关系
区分的相当清楚,排列顺序和彩虹以及光谱的排列方式是
一样的。这十二个颜色间格都一样,并以6个补色对,分 别位于直径对立的两端;发展出十二色相环。
色环演变:
4、补色
在色环中,一个原色与相对应的间色(如红与绿、黄与 紫、蓝与橙)互称为补色。补色对比,是最强烈鲜明的对 比。在对色彩观察与感受中,补色对比的情况是普遍存在 的,每一个颜色都有其相应的补色。如写生一个红色背景
物体后,通过吸收和反射才产生色彩的。
2、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
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产生的色相是不同的。白色
光是有色光的混合,色光混合得愈多,愈显得明亮,也愈
近于白光。光谱上的红和蓝绿、紫和黄绿、蓝和黄等对比 色光混合,都合成一种色光的色相。而颜料的对比色混合 则成为灰黑色。颜料混合多,纯度越差,色相倾向越灰黑。
渗化衔接:在水的作用见效 掩映衔接:用极薄的、半透明的颜色罩在已干的底色上,色层掩 映产生另一种色相,并与底色自然衔接 留色衔接:用清水将部分干色打湿,参照湿色调色 虚实衔接:利用非白,使上下色层在视觉上相混;用一种较干的 颜色在已干的颜色上皴擦,虚实相生,常用于作品后期调整
笔触的衔接
笔触的衔接分湿接法和干接法。湿接法多用于第一
遍色的衔接,干接法多用于第二遍色的衔接和最后的调整。
① 湿接法:当一色未干时,参照此色接上另一色,即使干 湿色差不同,干后色彩效果基本自然 溶合衔接:当涂上一种颜色后,以残留在笔头上的颜色 溶合另一种颜色,再与先涂上的颜色
相接,两色含有共同的色素
水粉画在制作中掌握色彩干湿变化时增加了难度。
二、水粉画的材料与工具
1、颜料(常用色彩): 黄色类:柠檬黄、淡黄、中黄、桔黄、土黄 红色类:土红、朱红、大红、玫瑰红、深红 褐色类:赭石、熟褐、生褐色
绿色类:粉绿、淡绿、中绿、翠绿、深绿
蓝色类:湖蓝、钴蓝、群青、普蓝 无彩色类:白色、煤黑 2、画笔:专用水粉笔 3、画纸:素描纸、水粉纸 4、其他用品:调色盒、水桶、喷壶、吸水布或海绵
活泼、丰富、生动的色彩效果。
3、控制水粉颜料干湿色差的技法 提前量法:上色前就预计到颜色干后的效果,有意识的将颜 色调的深一些 试色法:在不能准确判断颜色干湿变化的情况下,可先试一 小块色,干后如有偏差则加以改进 干笔法:用较干的颜色作画,干湿色差的反应并不大,且颜 色干的快,能够及时察觉干后的效果并及时修改 薄涂法:这是接近水彩的画法,颜色薄施,层层加深,干湿 变化不大,易于掌握
具有各种波长的光,可称为标准光。所有物体,在阳光的 投射下,反映出来的色彩比较全面而纯正,即色彩概念上 的固有色。日光灯的光,是偏蓝青色的冷调光,红固有色 的物体在日光灯光下,色彩是不鲜明的。普通家用电灯的
光是偏黄的。其他如磷光、各色霓虹灯光,只有单一的某
种波长的光,基本上不能显示出物体在正常阳光下的色彩 因素。
4、水粉画的笔触与衔接
笔触:
水粉画是通过笔触塑造形体的。
a、根据不同对象的结构用笔。 b、根据不同的环境用笔。处理前景时,笔触要硬、厚、 强烈而丰富;表现物体受光部分和主体物时,笔触要肯定 明确,转折强烈有力;背景远景主要是烘托气氛,笔触需
要宽大、薄涂、含蓄概括;表现物体暗部和次要位置时,
笔触应该变化、微妙,显示出暗部细微的色彩变化。
(一)色彩与形体
色彩与形体是绘画的重要因素,它们互相依存、不
可分割。从色彩造型训练角度来看,既要防止只强调色彩
变化而忽视形体塑造;也要避免只考虑素描关系,用单调
乏味的固有色将对象画成单色素描的错误倾向。
1、固有色与条件色
在色彩的观察和表现上一定要建立起固有色观念。 它是我们研究物色变化的不变依据。 条件色是物体在某种光源、环境条件下所呈现的色 彩。光源色是光源的色彩偏向,主要作用在物体的亮部; 环境色是物体周围环境反射的色光,主要作用于物体的暗
第二章:色彩基础知识
一、色彩的性质 1、形成物体色彩的原因 发光体发出的光,是直接或通过物体的反射后间接 进入人们视觉感官的,光的波长有长有短。红色类的光波 长,蓝、紫色类的光波短。各种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反 应是有选择的,同时具有吸收和反射的功能。当然,任何 物体对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物体对色光的吸收、 反射或透射能力,也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 由此可见,物体本身并不具有色彩,而是光投射到
运笔方法:
摆——下放笔,稍运行,常为方笔触 贴——轻触纸,不运行,宜于丰富色彩和产生肌理变化 刷——下按笔,长运行,笔接笔,色成片,宜于大面积涂色 扫——色不匀,无定法,宜于表现蓬松之物和活跃画面气氛 点——重触纸,轻提笔,宜于表现高光、斑点 揉——重按笔,迂回绕,兜底色,用于上下色层不均匀混合,体现色彩变化 擦——轻拂纸,疾速过,见飞白,宜于表现光线、阴影、速度和虚实关系 勾——行中锋,如书写,成线状,用于加强轮廓和表现纹样及线状物 挑——朝上行,速提笔,露笔锋,宜于表现有力度的物象 拖——长运行,不着力 用笔灵活、放松,尽量保持宽松心态,不为微观的形似所束缚,做到自然流畅。
色彩静物写生
主讲人:李健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色彩基础理论 第三章 水粉画材料工具与材料技法 第四章 色彩静物写生 第五章 作品赏析
第一章:绪论
一、水粉画的定义 水粉画是以水为媒介,用不透明的粉质颜料和水胶绘制而 成的色彩画。 二、水粉画的特点 水粉画是极富表现力的色彩画种之一,它的起源早于油 画和水彩画。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完美的结合了油画和 水彩画的特点,形成了坚实厚重、水色交融的面貌,形式 语言极为丰富。在材料方法上采用白色调配其他颜料作画, 或采用颜料厚画,以追求不透明的粉质色彩效果。水粉画 在我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特殊的发展过程。随着用水粉画 形式写生的画家日渐增多,水粉画突破了宣传广告的单一 功能,成为与油画、水彩并立的画种。
光源色,可以或多或少地改变物体的固有色,它对谐调色彩 关系和形成色彩调子,是一个重要因素。在色彩训练中, 能认识并表现出光源色的色彩特点,也是色彩学习的要求 之一。
环境色,是指某个物体在不同环境里,其固有色会受环境色 彩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即环境的色彩反射到物体上,及物 体色彩与环境色彩对比中,产生的色彩变化。因此,一个
三、水粉画材料技法
1、薄画法
水粉画,可以用水使颜料稀薄,成为半透明,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