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高考物理题解析
2007年10月25日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首次变轨并获得成功,首次变轨是在远地点发动机点火使卫星加速的。
卫星的近地点高度由约200公里抬高到了约600公里,如图卫星正式进入绕地16小时轨道。
接下来卫星在近地点处还要借助自身发动机的推动经过三次变轨即进入绕地24小时轨道、绕地48小时轨道,最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经过漫长的施行后接近月球,在月球近月点的位置仍要借助自身的发动机的作用,使卫星的速度发生变化,被月球引力俘获后进入绕月12小时轨道、绕月3.5小时轨道,最终进入绕月127分钟的圆形轨道,进行约一年的月球探索之旅……
发射过程图
运行一年以后,嫦娥一号又多运行了4个多月的时间,在2009年3月1日的15时37分开始进行发动机点火,共启动12台发动机中的5台发动机,总推力35牛顿,给了嫦娥一号一定的姿态、加速度,然后开始冲击月球。
2009年3月1日16点13分10秒,嫦娥一号完成所有使命之后,精准撞击月球。
1.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乃至文化领域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下图是嫦娥奔月过程全图。
(地球半径R=6400Km ,月球半径r=1700 Km )
请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
①计算出嫦娥一号卫星在距离月球200Km 的圆形轨道上运行的速度。
(保留3位有效数字)
②把嫦娥一号卫星工作轨道(即周期为127分钟的圆形轨道)周期1T 近似当作2小时,请根据图中数据计算出卫星在12小时轨道运行时,远月点与月球表面的距离。
(303363. ,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2.2007年10月31日,“嫦娥一号”卫星在近地点600km 处通过发动机短
公里
时点火,实施变轨。
变轨后卫星从远地点高度12万余公里的椭圆轨道进入远地点高度37万余公里的椭圆轨道,直接奔向月球。
则卫星在近地点变轨后的运行速度()
A.小于7.9km/s B.大于7.9km/s,小于11.2 km/s C.大于11.2 km/s D.大于11.2 km/s,小于16.7 km/s
3.2007年10月31日,“嫦娥一号”卫星在近地点600km处通过发动机短时点火,实施变轨。
变轨后卫星从远地点高度12万余公里的椭圆轨道进入远地点高度37万余公里的椭圆轨道,直接奔向月球。
若地球半径为6400km,地面重力加速度取9.8m/s2,估算卫星在近地点变轨后的向心加速度约为()
A.7 m/s2 B.8 m/s2 C.9 m/s2 D.9.8 m/s2
4.2007年9月24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的梦想。
“嫦娥一号”卫星在距月球表面200公里、周期127分钟的圆形轨道上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已知月球半径约为1700km,引力常量11
=
G Nm2/kg2,忽略地球对“嫦娥一号”的引力作用。
⨯
10
67
.6-
由以上数据可以估算出的物理量有()
A.月球的质量
B.月球的平均密度
C.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D.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
5.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沿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在距月球表面200km 的P 点进行第一次“刹车制动”后被月球捕获,进入椭圆轨道Ⅰ绕月飞行,如图所示。
之后,卫星在P 点经过几次“刹车制动”,最终在距月球表面200km 的圆形轨道Ⅲ上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用1T 、2T 、3T 分别表示卫星在
椭圆轨道Ⅰ、Ⅱ和圆形轨道Ⅲ的周期,用1a 、2a 、3a 分别表示卫星沿三个轨道运动到P 点的加速度,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1T >2T >3T
B .1T <2T <3T
C .1a >2a >3a
D .1a <2a <3a
6.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沿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在距月球表面200km 的P 点进行第一次“刹车制
动”后被月球捕获,进入椭圆轨道Ⅰ绕月飞行,如图所示。
之后,卫星在P 点又经过两次“刹车制动”,最终在距月球表面200km 的圆形轨道Ⅲ上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由于“刹车制动”,卫星在轨道Ⅲ上运动的周期将比沿轨道Ⅰ运动的周期长
B .虽然“刹车制动”,但卫星在轨道Ⅲ上运动的周期还是比沿轨道Ⅰ
运动的周期短
C .卫星在轨道Ⅲ上运动的速度比沿轨道Ⅰ运动到P 点(尚未制动)
时的速度更接近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
D .卫星在轨道Ⅲ上运动的加速度小于沿轨道Ⅰ运动到P 点(尚未制动)
时的加速度
7.2007年9月24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的梦想。
若“嫦娥一号”沿圆形轨道绕月球飞行的半径为R,国际空间站沿圆形轨道绕地球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为4R,地球质量是月球质量的81倍,根据以上信息可以确定()
A.国际空间站的加速度比“嫦娥一号”大
B.国际空间站的速度比“嫦娥一号”大
C.国际空间站的周期比“嫦娥一号”长
D.国际空间站的角速度比“嫦娥一号”小
8、关于“嫦娥一号”在近月圆形轨道上到撞击月球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嫦娥一号”绕月运行需要向后喷气加速,才能降低到相应的轨道。
B、“嫦娥一号”绕月运行需要向前喷气减速,才能降低到相应的轨道。
C、月球对“嫦娥一号”的万有引力做正功。
D、月球对“嫦娥一号”的万有引力做负功。
答案
1. ①根据公式T
R v 1
2π=
, s s T 31062760127⨯=⨯=. 11h r R +==(1700+200)m 310⨯=1.9m 610⨯
解得:s m v /.310571⨯≈
②设卫星在工作轨道上运行的周期为h T 21=,长半轴为Km r 19001= 设卫星在12小时轨道上运行的周期为h T 122=,远月点距离月球表面高度为
x
长半轴为Km x r 2217002002+⨯+=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得:22
322131T r T r =
解之得:Km x 31098⨯≈.
2.答案:B 解析:7.9km/s 是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在地面附近做匀速圆
周运动所具有的线速度。
当卫星进入地面附近的轨道速度大于7.9km/s 而小于11.2 km/s 时,卫星将沿椭圆轨道运行,当卫星的速度等于或大于11.2 km/s 时就会脱离地球的吸引,不再绕地球运行,11.2 km/s 被称为第二宇宙速度。
“嫦娥一号” 变轨后仍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动,故B 正确。
3.答案:B 解析:卫星在近地点,有ma h R Mm G
=+2)(,又地面附近mg R
Mm
G =2
,得87000
)104.6(8.9)(2
2622≈⨯⨯=+=h R gR a m/s 2
,故B 正确。
4.ABC 解析:月球对“嫦娥一号”的万有引力提供其做圆周运动的向心
力,由22
2
4)()(T h R m h R Mm G π+=+可估算出月球的质量,由月球质量33
4
R M πρ⋅=,可估算出月球的平均密度,又月球表面万有引力等于重
力,月mg R Mm
G
=2
,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月g 也可以确定。
故A 、B 、C 都正确。
5.A 解析:卫星沿椭圆轨道运动时,周期的平方与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故1T >2T >3T ,A 项正确。
不管沿哪一轨道运动到P 点,卫星所受月球的引力都相等,由牛顿第二定律得1a =2a =3a ,故CD 项均错误。
6.BC 解析:卫星沿椭圆轨道运动时,周期的平方与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圆形轨道可以看成是半长轴和半短轴相等的椭圆,故卫星在轨道Ⅲ上的周期比轨道Ⅰ上的周期短,B 项正确。
卫星在月球附近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具有的线速度称为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故C 正确;卫星沿轨道Ⅰ运动到P 点(尚未制动)时所受月球的引力等于沿轨道Ⅲ运动时所受的引力,故加速度相等,D 项错误。
7.AB 解析: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由22
224T
mr r v m ma r Mm G π===可得向心
加速度之比1681
21222121=⋅=r r M M a a ,A 正确;线速度之比2
9
122121=⋅=
r r M M v v ,B 正确;周期之比9
83231122
1=⋅=
r r M M T T
,C 错;角速度之比89
1221==T T ωω,D 错。
w
8、BC 。
向前喷气,速度变小,向心运动,靠近月球,万有引力做正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