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化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性分析

城市化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性分析

第3期(总第220期) 2002年3月财经问题研究R 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 conomic IssuesNumber3(General Serial No1220)March,2002城市化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性分析郭剑雄1,王学真2(11青岛化工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21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摘 要:城市化进程是农业结构有效转变不可或缺的依赖条件。

在我国面临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农业结构调整双重机遇的新的发展阶段,应当把这两种重要的发展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应当以加速城市化作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在推动国民经济整体结构高级化的同时,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

关键词:城市化;农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农民收入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76X(2002)0320025204 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正面临着城市化和结构调整的双重机遇。

城市化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城市的量的扩张,一方面加速农业和农村人口的转移,缓解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提高非农产业比重,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农业结构调整,则是在相关政策措施的引导下,实现农业内部不同产业要素间质的联系和量的比例的转换,以便扩大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与增加农民加入。

城市化与农业结构调整,不是相互独立的两种发展进程,而是相互依从的一个发展过程的两个方面。

本文拟就城市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决定性影响作出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低城市化水平上农业结构的调整效应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城市化水平1999年只有3019%,农村人口比重高达近70%。

假设城市化水平和农村人口比重维持基本不变,那么,农业结构调整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实际效果呢?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趋势是,适应国民收入增长和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高收入弹性产品对低收入弹性产品的替代。

与低收入弹性产品相比,高收入弹性产品具有价格高和市场需求份额大的特点,这一替代必然给农民带来收入的增加。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资源从边际生产率低的传统行业、传统产品的生产向边际生产率高的新型行业、新型产品生产的转移,这一转移无疑可以改善农业资源进而改善全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加速农业增长和国民经济增长。

农业结构调整收入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调整后由价格提高和市场需求量增加而形成的新产品边际收益提高的幅度,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收入效应越高,相反则小;同时,与调整后新产品生产占用的农业资源份额的大小也相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新产品生产占用农业资源份额越大,收入效应越高,反之则相反。

农业结构调整的收入效应,预示着农业自身的增长潜力。

在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无法实现较大幅度向外转移的条件下,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农业部门的就业机会。

“很幸运,随着收入增长需求迅速扩大的那些农产品,大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最重要收稿日期:2001211220作者简介:郭剑雄(1956-),男,陕西府谷人,教授。

的例子是牛奶和蔬菜。

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为农民提供了市场以扩大牛奶和蔬菜的生产,这样的每英亩土地可以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获得更多的产量,这又为闲置劳动力提供了生产性出路。

”[1]对于土地资源稀缺,非农业就业机会增长缓慢,大量农业劳动力被迫闲置的我国来说,农业结构调整的这种就业效应,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必须充分认识到,在高农业人口比重得不到明显改善的前提下,农业结构调整的收入效应将是十分有限的。

第一,农产品国内市场的扩大,将受到城市非农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限制;第二,由于大量农业人口存在形成的农业企业的超小规模经营,其资本积累能力和技术更新能力较低,长期来看,生产无成本和价格优势,产品的国际市场拓展能力必然较弱;第三,农业资源的内部调整和农外转移相比,前者的收入效应一般低于后者;第四,根据恩格尔定律,食物需求的收入弹性是逆减的,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当人均收入达到2000美元时,食物需求的收入弹性几乎为零。

[1]这说明,没有城市化而带来的产业结构的相应转换,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不可能持续地大幅度地提高农民收入,不可能平衡我国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城乡之间业已存在的巨大收入差距。

同样,没有城市非农产业就业机会的大量增长,农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因为,没有一种经济的现代化是在如此之高的农业人口比重基础上建成的。

还必须注意到,农业结构调整的收入效应,提高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机会成本,从农业内部强化了人口城市化的难度。

二、城市化水平提高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11经验考察从截面资料来看,凡城市化水平较高亦即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比重较低的国家,农业内部结构中,高收入弹性产品的份额较大,而低收入弹性产品的份额则较小。

比如:90年代初,农业就业比重不足6%的丹麦,农业中畜牧业占居主导地位,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0%,谷物生产在国内的主要用途是饲料(520万吨左右),食用只占很小一部分(4615万吨)。

谷物种植业主要是为畜牧业服务的。

1994年,荷兰农业就业比重为4%,畜牧业和园艺业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5619%、2814%,而大田作物产值仅占1417%。

凡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农业中高收入弹性产品的份额相对较小,而低收入弹性产品的比重则相对较大。

泰国、印尼和我国这些农业人口比重较高的发展中国家,1990年,粮食作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高达75%、6019%和6417%,畜牧业产值比重仅为12%、1016%和2517%。

[3]从时间序列资料来看,伴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和农业人口比重下降的动态过程,农业结构也在发生转变,低收入弹性产品在逐渐减少其比重,而高收入弹性产品比重则趋于不断提高。

1961—1994年,在世界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比重以年均019%的速度下降的同时,世界人均肉类占有量却以超过世界人均谷物占有量0195%的年均速度增长。

[4]1987—1998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由7012%下降到约46%,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80%下降到5612%,而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由20%提升到4418%;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农作物总面积中所占比重由8013%下降为7311%,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则由1913%上升为2619%。

在截面资料和时间序列资料的综合考察中可以发现,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农业结构的转换速度逐渐趋缓。

如下表所示,美国、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均肉类产量的增长幅度与人均谷物产量的增大幅度基本接近,甚至前者略低于后者。

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结构的转换则较为明显。

同期,巴西、印度、越南和我国,人均肉类产量的增长幅度均高于人均谷物产量的增长幅度。

这说明,农业结构转换主要发生在农业人口比重和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最为显著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

62财经问题研究 2002年第3期 总第220期 不同城市化进程国家农业结构转变幅度比较(单位:千克/人・年)国家农业结构31961年1994年增长倍数增长倍数差美国人均谷物产量人均肉类产量8911384181369191261311541149-0105加拿大人均谷物产量人均肉类产量9441476111612191021911711135-0136法国人均谷物产量人均肉类产量456156817932121061321051155-015澳大利亚人均谷物产量人均肉类产量87214136181419123319015 11631146-0117越南人均谷物产量人均肉类产量25413818329111718112921020173印度人均谷物产量人均肉类产量1921311823118415112121501129巴西人均谷物产量人均肉类产量200152714289115019114411860142中国人均谷物产量人均肉类产量1631421932814371121011217910178世界人均谷物产量人均肉类产量287182111346153416112011640144 说明:3以人均谷物产量和人均肉类产量表示农业结构是粗略的。

谷物产量增长的主要部分是饲料作物产量的增长,而饲料产量增长与肉类产量增长具有一致性。

33为1992年数据。

资料来源:根据农业部国外农业调研组《国外农业发展研究》表1—5、表1—7中有关数据列出,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21理论分析城市化水平提高和农业劳动力以及农业人口比重下降的过程,是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源从边际生产率低的传统产业部门向边际生产率高的新兴产业部门转移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国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食物结构发生改变,优质食物的需求随着收入增长而增长,低质食物随着收入的增长则减少了其需求份额。

食物结构的这一变动,成为决定农业资源配置方向的基本市场信号,诱导了农业内部低收入弹性产品比重下降和高收入弹性产品比重上升的结构性变化。

同时,农业劳动力以及农业人口比重的快速下降,与就业弹性较大的轻工业的快速发展是相适应的,轻工业部门的发展会对农业原材料产业旺盛的需求,因而促成农业内部由粮食作物向原料作物的转换。

农业结构的现实转变,不仅取决于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且与农业自身的商业化程度相关。

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业不会太多地去关注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只有在商品化因素提高之后,农业才会跟随市场需求变化调整生产结构。

以农业劳动力和农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为核心内容的人口的城市化,是农业实现商业化的必要条件。

只有农业劳动力、农业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才会有可用于交易的大量的农业剩余产品产生;只有农业劳动力、农业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和城市二、三产业的不断扩张,才会有农产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结构的转换;只有农业劳动力和农72城市化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性分析业人口向城市非农产业不断分流,才会改变人地比例的紧张关系,实现农地资源规模经营和整体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只有农业劳动力的大规模非农转移,才能实现农业由产量目标向利润目标转变的企业化经营。

农业劳动力、农业人口比重的下降以及相应的城市化、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为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转变提供了所需的技术创新条件。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获得提高,使农产品品种改良、品质提高成为可能。

三、结论与建议现阶段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既是对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主动适应,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农业内部就业压力的一种现实途径。

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工业化进程的不可逆转性和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一般规律的内在要求,同时又对农业结构调整产生着决定性影响,成为农业结构有效转换不可或缺的依赖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