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城市化发展分析作者:黄亚捷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半月》2016年第01期【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领者,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本文通过探讨广东省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建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揭示了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同时,通过引入不同层次的比较,从广东省内不同区域的对比、中国发达省份的对比以及世界发达国家的对比等三方面对广东省城市化建设中的不足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说明,得出进一步中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是广东省未来城市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的结论。
【关键词】广东省;经济发展;城市化;国际对比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之一,自改革开放后开始了其崛起的步伐。
从1989年广东省以1381.39亿的GDP总量反超江苏成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一直保持至今。
至2000年,广东省GDP突破万亿,成为了全国第一个突破万亿大关的省份,按照当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计算,广东省当年GDP接近1300亿美元。
与此同时,广东省对江苏和山东的优势也首次扩大到了2000亿以上。
2010年,广东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45472.83亿元,同比增长12.2%,人均GDP也折合接近7000美元,基本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广东省高速的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随着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二三产业逐渐成为了地区生产总值的主要支柱,为地区生产总值的飞速发展做了卓越的贡献。
改革开放带来了人口和资金的集聚,使得人口红利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强力助推剂。
这些都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也为日后广东省经济不断的腾飞提供了强有力的要素保证。
不断聚集的资金和人口使得广东省很快成为引领全国,走在最前端的工业大省之一。
而在改革开放最早期,通过模仿和资金的大量注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三大产业率先得到飞速的发展,成为广东省的传统支柱产业。
一直以来,这三大产业始终保持着稳步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更加适宜竞争的市场,广东省逐步推进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石油化工等三大新兴支柱产业的发展,使之逐渐代替老三大产业,成为新的发展核心。
与此同时,政府扶持引导造纸、医药、汽车三大潜力产业的发展。
随着九大产业支柱的逐步完善,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逐步合理化规范化,对全省工业增长所起到的作用在不断增强。
第二产业不断腾飞的同时,第三产业也逐步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心。
并在2013年,第三产业的以29688.97亿的增长值首次超越第二产业,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47.6%,成功实现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型。
伴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生产社会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衍生出生产性服务的需求,进而产生了混合在三大产业中服务活动,如营销、配送、商务、技术外包等等,形成新的服务需求。
此外,随着中国加入WTO,广东作为“中国工厂”逐渐变为“世界工厂”,生产国际化使得广东与国际进一步接轨。
这种日趋繁忙的国际业务往来也刺激广东省第三产业的发展。
作为传统第三产业的内涵,商贸、旅游、娱乐、消费服务等领域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以文化产业、电子科技以及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服务业逐渐成为了发展的新主题。
及至2012年,广东省文化产业的增加值高达2706.5亿元,比2011年增加408亿元,增幅14.8%,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74%。
早在2011年,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经高居全国榜首,互联网普及率更是高达六成,至2014年,广东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高达2.97万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8.1%,实现连续24年全国第一。
一、广东省城市化现状分析广东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建设,城市化建设在近二十年来可谓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从1997年的1112平方公里到2013年的3891平方公里,广东省全省建成面积翻了两番。
这体现出在过去二十年里,广东省在公用设施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在不断扩大,政府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大量投入,在市政建设和城市公共设施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建成区建设是对市政建设所进行的基本投入与完善,是对市区内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的改造与建设,对市区内集中成片的部分、以及分散在近郊区与城市密切相联的部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这些区域的建设主要大地提高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建设。
同时,广东省市区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从1997年的15926平方公里增至2013年的39611平方公里,广东省市区已占全省22%的土地面积,这体现了城市在地域范围上的扩大和行政上的扩大。
图1 1978-2012广东省非农人口占比(广东统计年鉴)图1显示,广东省的非农人口占比也在不断攀升。
从1978年的16%带2013年的53.9%,实现了27.9%人口的农转非,远领先于全国的35.29%。
人口非农化体现出城市化过程中第二、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而广东省在不断加速人口非农化的过程中,则是在一步步落实土地政策、户籍政策和社会保险政策。
基本政策的完善为人口向城市的流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契机,既能不断吸引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劳动力,也能吸引更多来自其他省份甚至其他国家的高新科技人才,推动本土的科技发展。
大批农村人口的流入缓解了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工业化的情况,更能促进产业的协调发展,使得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得均衡发展。
劳动力流入和产业发展的耦合关系使得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获得更多的发展源动力,使得二者得到良性、可持续的稳定发展。
城市人口方面,广东省2013年城市人口比例为67.8%,高于全国53.73%的城市人口比重。
高比例的城市人口体现出广东省超越中国平均城市化发展水平和高速的城市化进程。
然而,全省不均衡的发展使得省内城市化发展也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粤北山区和粤东粤西两翼城市化水平均低于珠三角地区。
2013年,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率为84.3%,比上年增长0. 19%。
东部、西部和北部地区城市化率则分为别59.38%、40.45%和45.98%,可见西部和北部地区城市化建设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省内区域经济对比分析广东省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造就了珠江三角洲繁荣的城市带,然而,远离珠三角流域的北部山区和东西两翼发展却尤为落后。
珠江三角洲九市贡献了全省79%的产值,人均生产总值同样远超其他三地。
其中,珠三角九市对广东省第二、三产业产值的贡献分别为78.6%、83.7%。
由此可见,广东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主要来自珠三角地区的引领。
在城市化建设方面,珠三角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高达84.03%,而北部山区和西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进一步考察四地产业结构,可以看到,珠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已超越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而西翼和山区的产业结构尚不及全国水平,东翼地区则依托滨海优势,兼有汕头港的港口优势,更加偏重第二产业的发展。
然而,无论是北部山区亦是粤东和粤西两翼,城市化发展和产业发展都严重落后于珠三角地区。
广东省的发展现状折射出的严重地区不均衡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多重,首先,北部山区和粤东、粤西两翼交通干道稀疏,并不具有珠三角地区密集的交通网络,因而很难将企业向以上三地扩散。
进而很难形成类似珠三角地地区的产业集聚,也无法落实产品配套服务和产业链的衔接。
而若是在政策安排下,企业搬迁至以上三地,则会失去原有生产条件,弱化了原本的竞争优势。
其次,依靠香港和深圳两地,珠三角地区吸纳发展所需的资金,而其他三地则不具有这一优势,在进行工业园区的建设和产业升级和转移的过程中资金缺口巨大。
再次,珠三角地区吸纳了来自粤北山区和粤东、粤西两翼的大量劳动力,导致三地劳动力短缺,人力资源不足。
因此,三地无论在资金、还是劳动力等基本要素上,都缺乏竞争优势,无法实现高速发展。
广东省既有高速发展的珠三角地区,也有落后的粤北山区。
这一特征与我国东中西部发展不均衡的态势极为相似,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珠三角地区的高速发展和中国东部地区相仿,而粤北及粤东、粤西三地的滞后发展则类似于中国中、西部地区。
后者都存在资源上的短缺和地理上的劣势,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缺乏持续的动力和核心的产业作为支柱。
因而,深入研究广东省城市化和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对于全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大的帮助。
同时,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先头兵,又是极佳的典范,可在未来的改革进程中作为试点率先着手对经济失衡进行调整。
三、与全国沿海发达省份对比分析广东省既是全国经济大省也是人口大省,截止2013年底,广东省总人口高达1.06亿,成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
与此同时,广东省也以62163.97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位居中国GDP第一大省。
总体看来,广东省仅凭占全国1.88%的土地便养活了全国7.82%的人口。
大量的人口流入使得广东省在取得飞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2013年,广东省城市人口比重高达67.76%,位居全国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天津等直辖市。
可见广东省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建设上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然而,进一步分析广东省经济数据可以看到,2013年广东省人均GDP仅为58540,在全国31个省市地区(不考虑港澳台地区)中仅位列第八,甚至比排名第一的天津低41.2%。
在与东部其他沿海省份的比较中,广东省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同样排名较后。
而近几年不断崛起的江苏省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上超出广东省27.4%,并以59161.75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超出广东省1.1%的增速向广东省发起挑战,使得广东省经济大省的地位岌岌可危。
从总体上看,广东省在产业转型方面走在了各省先列。
2013年底,广东省第三产业占比达47.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并仅低于北京、上海、天津三市以及西藏和海南两省。
西藏和海南两省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产业结构使得其主要支出产业为旅游业,因此带动了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
对比起同样正经历产业转型的其他沿海省份,广东省依靠批发和零售行业以及房地产行业在第三产业总体表现超前,2013年广东省批发和零售行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1.3%,房地产业则占6.8%。
前者表现了广东省依靠轻工业和加工制造业所带来的高速经济发展状况,而后者则反应了房地产经济对广东省经济的贡献。
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日渐增长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使广东省的发展后续乏力,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的轻工业所带来的利润日渐稀薄,也迫使广东省亟需突破目前的发展瓶颈,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改革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无独有偶,广东省在金融业发展上也逐渐落后于江浙两省,金融行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为6.1%,低于浙江7.9%和江苏6.3%。
金融行业的发展状况体现了该地区资金的使用和周转状况,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地企业运营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