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中师大《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大《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库及答案(加粗红色字体为2013下新增题目)一、名词解释1、社会学2、社会结构3、文化4、个人社会化5、代沟6、社会角色7、社会规范8、社会群体9、社会不平等10、社区发展11、社会行为12、集合行为13、拟剧论14、社会调查方法15、社会变迁16、社会制度17、越轨18、本原的社会制度19、城市化20、“二元”社会结构21、文化堕距22、霍桑实验23、再社会化24、镜中我理论25、社会组织26、参照群体二、概念辨析1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2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4阶级与阶层5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6水平流动与垂直流动7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8竞争与合作9冲突与顺应10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11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12外在社会控制与内在社会控制13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14主文化与亚文化15基本社会化与再社会化16先赋社会角色与自致社会角色17、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18、刚性结构与弹性结构19、渐进的社会变迁与激进的社会变迁20、规范真空与控制失灵三、简答1.文化的内部构造包括哪些内容?2.文化的一般特性是什么?3.文化具有哪些社会功能?4.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是什么?5. 社会学产生的条件是什么?6. 简述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

7.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技术主要有哪些?8.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9. 简述社会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0、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四、论述1.试阐述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

2.试阐述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3.结合我国情况论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点。

4.试以失范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的社会越轨。

5.试阐述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社会学概论》练习测试题库答案一、名词解释1、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2、社会结构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关系。

3、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4、社会化:所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代沟:所谓代沟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沟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6、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7、社会规范:是在特点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的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8、社会群体:广义上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形成的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共同体;狭义上指通过直接的社会互动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类群体。

9、社会不平等: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满足程度上的差异性。

10、社区发展:指通过建设以促进社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

11、社会行为: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一切行为。

12、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

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13、拟剧论:是社会学家戈夫曼采取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的理论。

14、社会调查方法: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社会现象和社会情况进行考察,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并对其作出解释的一系列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15、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指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种种社会变动现象。

社会学家把社会制度、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的渐进的、突发的社会变动过程与结果都称作社会变迁。

16、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制约社会行为的重要结构框架。

17、社会越轨:也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者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18、本原的社会制度:指在人类与环境交往、争取生存与延续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其他社会制度产生的母体,包括经济制度与家庭制度。

19、城市化:城市化也叫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0、二元社会结构: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

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

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不同的现代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21、文化堕距: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亦称为“文化滞后”,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22、霍桑试验:梅约在车间进行的著名实验,发现主要影响生产率的并非劳动条件本身,而是对工人的关注。

从而使管理理论开始转向对人际关系和非正式结构的研究。

这种观点认为,在影响效率的诸多因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同时强调非正式组织节诶狗及新型领导挂念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23: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24:镜中我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25: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26:参照群体:与所属群体相对的社会群体,它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简称“参照群体”。

二、概念辨析1、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根据角色扮演的目的不同,可以将角色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功利性角色指以获取经济效益或实际利益为目的的角色行为;表现性角色不是以获取实际利益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制度和秩序、社会规范、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2、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是现代化理论提出的一对概念,指两种不同的社会类型与发展阶段。

通常我们把工业社会以前的社会称之为传统社会,把工业社会称之为现代社会。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前者是指根据组织严格的规章制度而形成的、具有正式关系的群体。

后者是指组织内部的成员以共同的观点、爱好、情感为基础自发形成的群体。

4、阶级与阶层:二者都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社会地位层次及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

不过,阶级划分的标准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阶层划分的标准是多元的,强调社会资源占有量上的差异。

5、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社会分化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社会整合指社会的一体化与团结。

6、水平流动与垂直流动:根据流动的方向不同可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水平流动指的是人们在同一个社会垂直分化阶层内部的位置转移;垂直流动是指人们在一个分层结构层面中的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7、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代内流动指个人一生中地位的变化,而代际流动指通过与上一代人进行比较而确定的地位变化。

8、竞争与合作:竞争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

合作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好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9、冲突与顺应:冲突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而相互斗争的方式与过程。

顺应只指互动中的一方或双方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对方或相互适应。

10、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主要根据成员对群体的身份和心理归属来划分:所属群体指的是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它规定着成员的身份及其日常生活;与所属群体相对的社会群体,它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简称“参照群体”。

11、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我们把法律、法规等明文规定的制度叫正式制度,把习惯、道德等不成文的制度叫非正式制度。

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2、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根据控制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外在控制指通过社会力量和手段促使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的控制方式;内在控制指社会成员内化社会规范标准,自觉运用社会规范约束和指导行为的控制方式。

13、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前者是有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认同与归属感的共同体。

实在社区指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的社区。

14、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为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是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或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两者是按照在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做出的区分,但区分是相对的,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相互转化。

15、基本社会化与再社会化:初始社会化指发生在生命早期即儿童时期的社会化,旨在传授语言、知识、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等等,帮助社会成员认识理解社会角色的期望与要求;再社会化指放弃原有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过程;两者是从社会化的不同阶段做出的区分,任何人都要经历初始社会化,但不一定经历再社会化。

16、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所谓先赋角色也叫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所谓自致角色也叫自获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两者的不同在于角色获得的方式不同。

17、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在文化模式的评价上存在着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两种倾向。

文化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民族都常有的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优于他人的。

文化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成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和怀疑为自己不熟悉的文化模式。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文化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18、刚性结构与弹性结构:19、渐进的社会变迁与激进的社会变迁:从社会变迁的方式角度,可区分为渐进的社会变迁和激进(革命)的社会变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