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复习 议论文写作指导 议论文写作训练话题

中考语文复习 议论文写作指导 议论文写作训练话题

议论文写作训练话题
(一)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白宫有位著名人士,成名后回忆道:“我们弟兄几个的成功,应当归功于我们的母亲。

记得小时候,有一天,妈妈买回一些苹果,我和弟弟们争着要那个最红最大的。

这时候,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拿在手中说:‘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谁都想得到它。

很好!现在,我把门前的草坪按你们年龄的大小,分成了几块,你们来一个剪草坪比赛,谁想得到最好的,谁就得争夺第一。

你们努力吧!’经过努力,我终于得到了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

由于从小受妈妈的教育和熏陶,今天,我们兄弟们个个事业有成。

至今,我仍忘不了妈妈给我们分发苹果时的那番话。


要求:①请根据上述材料,可从下列立意中选择论点,自拟题目,写一篇900字左右的议论文。

②立意要深刻。

A.要有竞争意识。

B.教育小孩要循循善诱。

C.妈妈对孩子成才影响最大。

D.要成就事业,从小就要听家长的话。

以上论点,哪一个最深刻?A和D都是立足于孩子的,显然立足点不对。

纵观供料,其立足点应放在妈妈身上。

B虽然立足点是对的,但所说的不是所供材料的重心之所在。

供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应从整体上去把握。

这则材料从整体上看,它所强调、突出的是: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因此C项是最佳的立意。

它透过文中的“我们弟兄们”的成功这一现象,看到了母亲对他们教育、影响是最关键的因素这一本质。

因此,C深刻。

(二)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个作家,写的书卖不出去,他灵机一动,给总统写了封信,诉说了自己的苦恼,还赠了本书给总统。

总统得到信和书后,回信说了几句应酬和鼓励的话。

这位作家立即拉出一幅横幅:“本处有总统给予赞赏的书出售。

”一下子,所积之书,抢购一空。

后来他又写了一本书,销售情况仍然不好。

他又如法炮制地给总统写了信,与书一起给总统寄去。

总统觉得第一次上了他的当,这次,便毫不客气地对他的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

这位作家又刷出一条标语:“此处有总统提出批评的书出售。

”于是,滞销的书一下子又成了抢手货。

第三本书出版后,销售情况又不好,于是,他又玩起了老把戏。

这次总统生气了,不予理睬。

这位作家又刷出一条标语:“本处有总统读后保持沉默的书出售。

”本来难卖的书,一下子又卖了个
精光。

请根据上述材料,可从下列立意中选择论点,自拟题目,写一篇900字左右的议论文。

A.善于利用名人效应。

B.不能迷信名人。

C.多想出智慧。

D.心思应用在正道上。

自己的作品卖不出去,对每一个作家而言,确实都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

怎么办?坐在家里等读者上门吗?这显然是无济于事的。

这位作家开动脑筋,巧妙地利用名人效应,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从字面意义上看,这则材料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只要肯动脑筋,善于利用外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就一定能够成功。

因此,命题者所提供的四种立意之中,B项显然与本供料的中心无关,可以排除。

A、C两项基本上是切合题意的,但不是最佳立意。

因为这两种立意还只是停留在对供料的表层含义的理解上。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位作家写的书为什么总是卖不出去?其作品的质量不高肯定是主要原因。

作为一位作家,不在如何提高写作水平上下大功夫,专靠利用名人效应来搞促销,这种把戏玩两次、三次还可以得逞,而四次、五次呢?由此可见,D项立意才是最深刻的,因为它揭示出了供料的深层的含义。

(三)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个渔夫,听说市场墨鱼价格高,出海时,便发誓专捕墨鱼。

但出海后,遇到的却全是螃蟹。

他便空手而归。

上岸后,发现螃蟹比墨鱼的价更高。

第二次出海时,又发誓:“此次出海专捕螃蟹。

”可这一次遇到的却全是墨鱼。

他又空手而归。

第三次出海时又发誓:“此次出海,墨鱼、螃蟹都要。

”可出海后,一只墨鱼、螃蟹也没遇到。

遇到的全是马鲛鱼,他又空手而归。

没等他赶上第四次出海,就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可从下列立意中,选择一个最深刻的作论点,自拟题目,写一篇900字以上的议论文。

A.言必信,行必果。

B.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

C.人应该有点骨气。

D.惟利是图害死人。

分析这则材料的寓义,可以采用由果溯因法。

造成这位渔夫“在饥寒交迫中死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是他遇到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吗?不是。

是他的捕鱼工具不精良吗?不是。

是他的捕鱼技术太差了吗?也不是。

产生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位渔夫不知变通,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

这也是这则材料的真正寓义。

因此,最佳立意应该是B项。

(四)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武汉市鄱阳街有栋叫景明楼的六层楼,建于1917年。

它的设计者是英国一家建筑事务所。

20世纪90年代的某一天,景明楼的设计者,给该楼的业主寄来了一份函件:“景明楼为本建筑事务所设计,设计使用年限为80年,现已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


请根据上述材料,可从下列立意中,选择一个最深刻的作论点,自拟题目,写一篇900字以上的议论文。

1、高尚的商业道德
2、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3、强烈的竞争意识
一个外国的建筑事务所,在时隔80年以后,还能挂记着远隔万里的客户的安危。

这一举动,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感动。

如果没有高尚的商业道德,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他们能做到这一点吗?通过分析,这则材料的含义就已经十分清楚了。

(五)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家公司高薪招聘营销员,试题是“请你想法尽可能多地把木梳卖给和尚,以十日为限。

”绝大多数应聘者拂袖而去,最后只剩A、B、C三个人。

十日后,A对主考官说:“我跑了很多寺庙,也没卖出一把。

好在下山途中,见一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挠头皮,我赶紧递上一把木梳,小和尚用后,很满意,便买了一把。

”B 说:“我去了一座名山寺庙,看见香客的头发被风吹乱了,便对寺院住持说:‘香客们蓬头垢面,是对佛的大不敬,应在香案前放一把梳子供信男善女们使用。

’主持认为有理,便采纳了我的意见。

那座山共有十座庙,于是他买下了十把。

”C说:“我来到一座古寺,见朝圣者络绎不绝,便对住持说:‘香客们对佛如此虔诚,宝刹应有所回赠,以资鼓励,我有一批木梳,你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作为赠品。

住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并又和我签订了1000把的预购合同。


结果三个人都被录取。

不过三者的薪金因卖木梳的数量不同而各不相同。

请根据上述材料,可参考下面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9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参考立意:运用智慧,迎难而上,就没有趟不过的河、翻不过的岭。

想把木梳卖给和尚,乍一看,觉得这一想法十分荒唐可笑。

和尚们个个是秃头,他们要木梳干什么?难怪“大多数应聘者”会“拂袖而去”的。

但故事的结尾处却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有A、B、C三人却偏偏创造出了三个大小不等的奇迹,实在令人拍案称绝。

仔细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答案却十分简单:运用智慧,迎难而上,就没有趟不过的河、翻不过的岭。

这就是这则材料的深刻含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