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与辅导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与辅导

中班教案
设计思路:中班幼儿会对自己身体各部位以及用处感兴趣,通过这个活动,能够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一些身体主要部位的名称和功用,知道自己长大了,进而增强保护身体部位的意识,能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高兴。

活动名称:身体上的器官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身体各器官,进一步了解各器官的名称、功能。

2、增强保护身体部位的意识,为自己的成长而高兴。

活动准备:
人体轮廓图,绘画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说说身体的器官。

——了解身体各器官的名称及他们的功能。

提问1:我们每个人身上有许多的器官,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提问2:请指给大家看看,它们长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小结:长在脸上的器官叫五官,能够让我们看到事物、闻到香味、听到声音、尝到味道。

手和脚可以称为四肢,能够让我们走路,做许多的事情。

二、找找“一个和一对”。

——进一步探索身体各器官,增强保护身体部位的意识。

1、出示人体轮廓图是,请幼儿从头开始往下找。

提问:说说哪些器官我们身上只有一个?(教师用笔画画出幼儿说到的器官)
小结:我们身上有一个头、一只鼻子、一张嘴巴……。

提问:再找找,我们身上哪些器官是一对?它们长在哪里?(教师用记号笔勾勒或画出幼儿说到的器官。


小结:我们身上有一双手、两个肩膀、两只耳朵……,我们的身上有各种器官,他们都有着不同的用处,所以我们需要保护自己的身体,保护这些有用的身体器官。

三、画出身体上的器官。

——为自己的成长感到开心。

提问:
小结:我们身体的器官原来本领那么大,它随着我们小朋友的长大,也在不断地成长,现在,我们就来画一画这些身体器官吧!
(每个幼儿取出纸笔进行绘画,画完后相互介绍自己画的内容。


反思总结:本节活动通过了解身体各器官的名称和用途,增强幼儿在平时对它们的爱护,并且为自己有用的身体感到开心,为自己的成长感到开心,结束部分的画一画,能够让幼儿进一步巩固认识,画完的小虎介绍能够让幼儿在提高自我意识的同时关注他人。

大班教案:
设计思路:出入大班的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悄然增长,他们惊奇的发现自己在变化,在长大。

当弟弟妹妹们哭闹时,他们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小向导”、“小主人”的角色;当遇到困难时,他们学着去独自面对和克服困难;当发现问题时,他们学着去寻求解决问题;当同伴间发生了争执,他们学着去理解和关爱他人,同时,他们在体验自身变化的过程中开始关注周围世界的变化,用眼睛捕捉、用情感体验每一种事物的变化。

活动名称:我做哥哥了
活动目标:
1、分段阅读故事,理解野田做哥哥后带弟妹外出的系列相关情节。

2、感受野田内心所发生的变化,对人物心理进行合理的想象。

活动准备:PPT,小图书,记录纸,记号笔
活动引入:
活动过程:
一、聊聊做“哥哥姐姐的感受”,认识故事主人公。

1、聊聊做哥哥姐姐的感受
提问:现在幼儿园里最大的孩子是谁?做幼儿园里最大的哥哥姐姐,你们的感觉怎样?
小结:大家觉得做哥哥姐姐……,有一个孩子也做哥哥了,相信他一定也和你们一样……。

2、认识故事主人公。

(出示主人公图片),它就是这位哥哥,名字叫野田,让我们一起看一看他做哥哥的感觉。

二、集体阅读,感受野田做哥哥前后心情的变化。

1、观察第一页,感受野田快乐的心情。

提问:猫妈妈生了五只小猫,野田的心情怎样?
2、观察第二、三页,感受野田心情的变化
提问:为什么野田感到不高兴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自从做了哥哥后,野田感到的不是高兴而是难过。

三、自主阅读4-18页,理解野田做哥哥后带弟妹外出的系列相关情节
1、幼儿自主阅读,教师巡回观察。

导入:接下来野田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来看《我做哥哥了》这本书。

2、讨论:相关情节及野田的变化。

提问1:你看到什么?野田用了哪些方法离开弟弟妹妹?(教师将野田的事情记录下来)提问2:野田离开弟弟妹妹了吗?为什么野田每次要回头去找弟弟妹妹?
小结:(15-18)瞧,野田明白了做哥哥的快乐,连妈妈都越来越爱他了。

提问3:现在,野田会怎么说?(当哥哥虽然有些烦恼,但还是很快乐的)
3、互动讨论:你喜欢做哥哥姐姐吗?说说你的理由。

三、整体阅读
完整欣赏故事,整理故事线索。

反思总结:本次活动通过一个绘本故事让幼儿感受“长大了”的感觉,通过感受故事主人公在变成哥哥以后心情的变化,让幼儿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与荣誉感,精彩的故事将幼儿带入其中,仿佛自己就是文中那个长大了的哥哥,那个要给妹妹做榜样,要照顾妹妹的哥哥。

对一个具有攻击性幼儿的辅导计划
被辅导幼儿的情况分析:
1、幼儿的一般情况:
睿睿,男,四岁半,很聪明,性格外向,两岁半开始上幼儿园,有一段时间在国外学校,平时由父母带,偶尔奶奶带着。

2、问题行为的表现:
在平时活动中,经常无缘无故用大动作对待小朋友,如果和小朋友发生分歧或则摩擦,一定会通过语言或者肢体攻击还回去,如果遇到老师批评,会出现捂耳朵,走开或者直接暴躁反抗的情况。

3、可能的原因:
在和父母的沟通中发现,宝贝在三岁左右上学时还不是这样的,当时班级有一个强势的幼儿经常会欺负睿睿,把睿睿打的青一块紫一块,甚至还会打出血。

刚开始睿睿一直处于退让,躲避的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睿睿开始反抗,在那个小朋友攻击他时他会立马反抗。

辅导计划:
在辅导计划全程,教师会征询父母意见,让父母配合家长,在各个阶段有目的的相互配合,共同帮助孩子。

第一阶段:
小班处于模仿阶段,幼儿有很强的模仿欲望,因此教师会通过榜样树立法,通过自身榜样树立和小朋友的榜样树立,让睿睿知道,除了动手,还有很多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睿睿出现不恰当行为的时候,老师用轻柔的方式让睿睿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用武力解决问题的,用嘴巴说,可能更加有用。

并在平时集体活动中向幼儿分享,遇到矛盾应该怎么做以及对做的好的小朋友进行褒奖。

同时,也关注睿睿进步的地方,及时表扬。

第二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小朋友之间更加熟悉融洽了,睿睿也越来越喜欢班上的小朋友了。

因此,教师会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小事,让幼儿开始逐渐关注周围人的心情变化,如在小朋友遇到伤心事的时候,提出让其安抚,让他去问问小朋友为什么会伤心难过;在小朋友害怕的时候,让睿睿尝试着帮助他人,保护他人。

并且还通过绘本故事等多种形式增强睿睿的移情能力,让睿睿能够渐渐地感受他人的心情,并知道自己做的某一件事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和感受。

第三阶段:
在老师与家长的不断努力下,睿睿开始尝试着遇到问题,不是第一时间想到动手,而是寻求老师的帮助或者用嘴巴告诉他人,开始渐渐学会讲道理了。

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及时表扬睿睿做得好的地方,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帮助,不要让他感觉这种方法并没有动手来的有用,这就需要老师长时间且细心地观察。

当然,对于下意识动手的睿睿可能会因为自己没有动手心里的怒火无法宣泄,因此老师与家长也会格外注意睿睿的情绪波动,适当的帮助睿睿通过其他方式宣泄,如大叫、打沙袋等等,不好的情绪宣泄出去了才有利于幼儿调整心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