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最大区别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 ,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1.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就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包括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新兴的新古典综合.他们主张国家干预;新自由主义是指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以后特别是60、70年代后出现的一股企图复兴传统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潮,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公共选择学派、伦敦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其基本理论观点主要是主张自由经营反对国家干预.2.产生背景上,凯恩斯经济学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西方经济由战后初期的繁荣阶段步入停滞膨胀阶段,凯恩斯主义主义无法解释.提倡市场机制,反对人为干涉经济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最初作为一种口号由法国路易十五的外交大臣达让逊提出,后来魁奈等人确认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秩序支配着社会的发展.亚当·斯密宣扬“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对经济自由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挥.“自由经济”思想是斯密整个经济学说的中心,李嘉图也阐明过同样的思想.经济自由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是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主张.经济自由主义是一种支持个人财产和契约自由权利的意识形态.经济自由主义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经济自由主义者并非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并非一概反对政府的作用,然而在绝大多数的案例中,他们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政府的干预过度了.经济自由主义包括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认为在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为目的,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即通过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节,各人为追求自己利益所做的选择,自然而然地会使社会资源获得最优配置.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取代了经济自由主义而占据统治地位.到了70年代,在凯恩斯主义面对“滞涨”局面而束手无策的形势下,资本主义世界又纷纷兴起了新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它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前提,特别是市场经济中一切活动的前提;交换和市场的自发运行有充分的效率;自由贸易是最好的外贸政策.新自由主义是坚决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新自由主义不同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之处在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实行完全自由放任,新自由主义则一般都主张在国家干预下强调经济自由.3.经济观点上,凯恩斯经济学包括总量分析法、充分就业理论、有效需求理论、消费倾向和乘数理论、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论、经济周期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等;新自由主义则并非是一个统一的团体,经济观点上有所不同.4.政策主张上,凯恩斯经济学提出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极力主张私有制,反对公有制;而新自由主义主张自由经营,反对国家干预;提出“自然失业”理论,反对工会组织;坚持健全财政原则,反对通货膨胀;宣扬自由贸易,鼓吹经济全球化.5.贡献上,凯恩斯经济学的政策主张为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摆脱危机和困境,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并最终挽救了资本主义;而新自由主义在英美的实施均不同程度地带来了负面效应.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作用: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都是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两种思潮以表面上对立的形式,成为不同历史时期西方社会的统治经济思想.这两个思潮的对立是表面的,其阶级性的同一是本质的.它们者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工人阶级,反对社会主义制度.所不同的是在经济政策方面,国家干预主义学派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管理,新自由主义学派主张自由放任.1、经济自由主义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社会一切经济活动通过市场机制自行调节,政府应力求节约,税收数额应尽量减少,每年的财政收支都应保持平衡;税收应尽量避免干扰社会经济活动.2、凯恩斯主义,是主张政府干预主义的经济学.凯恩斯主张采用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 通俗点解释就是政府等多花钱买东西东西会短缺刺激生产者. 凯恩斯认为,只有实行政府干预经济才能使现行的经济形态免于全面毁灭,才能使个人的动力得以有效地发挥作用.而政府干预的中心在于有效需求管理,实行逆经济风向而行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办法是具体通过提高私人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公共投资和赤字财政以及对外经济扩张政策的“相机抉择行动”来刺激消费和投资,提高社会有效需求,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经济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在很多核心问题上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新自由主义靠什么把凯恩斯主义拉下了圣坛凯恩斯主义在战后盛行于各国,并被认为是极大地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繁荣。
各国似乎找到了抗击衰退的永久药方,只要经济一出现衰退,政府就通过扩大开支的办法来增加需求和扩大就业。
在此期间,各国政府积极发挥作用,干预经济,制定各种政策,扩大社会福利等。
凯恩斯主义的受欢迎程度甚至达到被奉为神圣的地步。
但尽管如此,对凯恩斯主义的反对和质疑一直就没有停歇过。
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是个古典自由主义者,倡导自由市场,反对任何形式的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因此对于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当然是势不两立。
他于1947年在瑞士组建朝圣山学社(Mont Pelerin Society),意图培养和汇聚思想潮流,希望有朝一日推翻凯恩斯主义的主导地位。
当时朝圣山学社的成员还包括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和年轻的米尔顿-弗里德曼等一批奥地利学派的关键人物。
在五十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实行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大政府观念似乎变得根深蒂固。
但到了六十年代的时候,力量的天平就开始逐渐向私营经济部门倾斜。
七十年代初,一系列政治经济事件冲击了美国和世界经济,如越战的泥潭、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石油危机的爆发、股市的崩溃等,再次使美国经济陷入了较长时间的衰退,并且出现了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率同时并存的滞胀现象。
凯恩斯的需求管理似乎已经失灵。
这对凯恩斯主义是个重大打击。
到了八十年代,以芝加哥学派的货币主义者为主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开始占据主导,把凯恩斯主义拉下了圣坛,并在此后的二三十年里尽显风骚。
以下是凯恩斯主义式微,新自由主义逐渐崛起并占据主导的主要背景原因。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美国的主张,是美英之间磋商,并经英国妥协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大英帝国彻底衰落并让位于美国的象征。
美国的意图在于,一方面防止像三十年代大萧条期间那样各国竞相实施货币贬值,从而导致了危机的蔓延和恶化以及国际金融和经济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是为了打破大英帝国所构建的英镑区,消除壁垒,为美国进入原材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扫除障碍。
布雷顿体系基本上反映了美国对建立战后由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意图和主张。
当时的美国代表怀特(Harry Dexter White)和英国代表凯恩斯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各提一份主张。
凯恩斯建议建立国际元(bancor)来作为一种世界货币,但该主张遭到了怀特的反对。
怀特主张各成员国货币跟美元挂钩,美元跟黄金挂钩,这样就形成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体系,被称为金汇兑本位制。
在这种体系下,各国货币跟美元形成固定汇率,而美元实行金本位制,可以在美国兑换黄金。
二战结束时的美国已是冉冉上升的大国,而英国遭到二战的摧残,早已是日薄西山。
胳膊拗不过大腿,大会最后接受并通过了美国代表的主张。
大会的结果之一是诞生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这个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执行机构,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世界中央央行的作用,当一国国际收支状况或金融体系出现问题时,IMF像央行一样驰援。
但形势的演变到后来对美国越来越不利,这种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越来越暴露了其结构上的矛盾和问题而难以为继。
以美元为中心的金汇兑本位制对于美国的国际收支来说就意味着,当一国在与美国出现贸易盈余而积累了大量美元的时候,该国就可以拿这些美元去美国兑换黄金,从而导致美国黄金储备的流失。
或者当他国不愿意持有美元而兑换黄金的时候,那么也就会导致美国黄金的流失。
这正是事情后来发展演变的结果,并最终导致了布雷顿体系的崩溃。
一方面,二战结束后的美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出现大量盈余,同时,欧洲那些经过战争蹂躏的国家急需要资金来恢复重建,因而出现了美元的短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信贷数额远远不能满足这些欧洲国家对重建资本的需求。
面对这种情况,美国决定改变这种局面,让本国的美元储备流向欧洲。
美国通过了旨在重建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于是大量的美元通过美国的援助项目流向了这些欧洲国家。
从1948年至1954年间,美国总共向16个欧洲国家提供了总额为170亿美元的援助赠款。
大量的美元援助流向欧洲,在美元可兑换黄金的金汇兑本位制条件下,形成了日后对美国黄金储备的索求权。
同时,美国很快在1950年就开始出现贸易赤字,这也对美国的黄金储备构成了压力。
另一方面,经过战后若干年的快速发展,日欧经济迅速崛起,到六十年代时,日欧人均收入也已接近美国。
欧洲主要货币到1958年时就都实现了国际市场上的自由兑换,日元到1964年时也实现了自由兑换。
这加强了日欧各国之间的货币联系和依赖关系,也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
经济地位的改变和货币的可自由兑换使得日欧对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特权地位日益感到不满。
因为在这种体系下,美国实际上就相当于世界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印钞来获得铸币收入,其他成员国实际上就几乎等于放弃了铸币收入。
法国对于美元的这一特殊地位尤其不满,耿耿于怀,所以后来就大量兑换黄金,导致美国黄金储备大幅减少。
另外,如果说原先各国愿意持有美元可以看作是对美国为资本主义阵营提供军事保护伞所支付的防务费用的话,那么随着当时冷战的缓和,欧洲感到这种保护伞变得无足轻重,因此也就不希望再继续接受美国的信用安排,即实质上通过持有美元,来支付这种保护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