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的主要任务(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答案: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新课改组织推进基本思路:开放、民主、科学。
课改的基本方针: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课改的重要特征:设置综合课程。
课结调整原则和特征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课改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课改六大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和关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1、验证、修订并正式颁布各学科课程标准;2、形成教材编写、审订和选用的有效机制;3、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4、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5、初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6、促进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
课程资源: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分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有: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及乡土资源。
课程资源的筛选原则:优先性和适应性。
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识,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很需要价值。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在具体实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教材管理制度追求的目标:教材的多样性、选择性和高质量。
新的学校评价体系:学校领导班子、制度与管理、教学研究制度。
课程实验区应注意:抓重点重实效、重过程促发展、重可行。
新课评价变化:1、改变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2、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3、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教师评价的内容:职业道德、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教学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
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的影响:1、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2、直接影响教师重新构建“智力观”;3、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学生评价的内容: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
新课程评价的特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性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现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课程评价改革理念:立足过程,关注发展新学校教学制度应: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2、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3、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旧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弊端:1、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2、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3、以“权”为本,权力至上。
现代学习方式特征:主动性、【首要、被动】独立性、【核心、依赖】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转变学方的主要目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质: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促进者;培养者,引路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师生关系包括: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
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体现尊重民主、发展精神。
新课程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学生的发展。
新教改的主要任务: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2、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2000年初课标项目申报,2001年5月审议,2001年7月,18种课标实验稿颁布。
课标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
一、判断题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错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
对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错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对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对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错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错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错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对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对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对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错二、单项选择题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课程,自小学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课时。
A?B? A、必修33B、必修1 1C、选修33D、选修3 4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A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必修课程D、综合课程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C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④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三、多项选择题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BC)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ABCD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3、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ACD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B、课外兴趣小组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D、劳动与技术教育4、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ABD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5、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ACD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6、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其中,利用网络资源ABCD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四)倡导建构的学习。
(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常用的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 结构合理。
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
(4)方法恰当。
(5)语言艺术。
(6) 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