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邢台西边山里的明长城(增加走马槽内容)

邢台西边山里的明长城(增加走马槽内容)

邢台西边山里的明长城(增加走马槽内容)一、太行深山明长城《二十五史·明史》记载:明以武力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

这段记载说明马上皇帝朱元璋创立的明朝政权是很重视军事防守的。

《明史·边防志》又载:元人北归,屡谋兴复。

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

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为重。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三面靠近边塞,元朝残余势力,谋求复辟,不断骚扰,因此明朝掌权者认识到加强边防建设的重要性。

明代统治者特别重视边塞防守,嘉靖朝前后,曾在太行深山区修建了长城,史称明长城。

在邢台市西部边沿地区的邢台、内邱、沙河等县与山西、武安交界处就存有大段明长城,它位于太行山山脊分水岭上,是中国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是龙文化闭关防御性工程的古代遗存。

长城分内长城和外长城。

明长城起自居庸关,断续起伏近千里。

邢台深山一段属于内长城,北起内邱县的嵩都岭,南至沙河市的黄背岩,呈东北西南走向;时断时续,时起时伏,沿太行山脊分水岭走势,回旋穿插,高低错落,绵亘于三县市的崇山峻岭之间。

至今仍存有石墙、关口、烽火台多处。

史册志书有记载的就有嵩都岭口、鹤渡岭口(又名锦绣堂口)、马岭关口、黄榆岭口、清风岭口、支锅石山口、路罗岭口、夫子岩口、货郎神口、大岭口、数道岩口、黄背岩口等十多处关隘,虽饱经数百年沧桑,已呈现苍老容颜,但据其占地面积,墙垣规模仍可见当年初建时的坚固与壮美。

嵩都岭口,在内邱县境内,岭上有嘉靖二十一年五月立的《内邱县嵩都岭城记》石碑,碑上镌刻着建造长城和关口的原由和经过。

该段长50丈,厚2丈,高2.5丈,加垛口5尺、共高3丈。

城上有楼,楼下有门,门上勒石题字曰“鹤渡仙踪”,取旧志,“山峰峭峻,唯鹤能渡”之句,形容其险要。

鹤渡岭口,又名仙人台。

在内邱县境内寒山垴南五公里处,与锦绣堂口相连。

锦绣堂今名杏峪口,为明长城重要关隘。

马岭关口,在邢台县城西北160里,太行山最高处的白虎山与牛群垴之间,为五大关口之一的边塞要地,是邢州的西北大门,今仍有长城残段及石门、栈道、寨墙等遗存。

黄榆岭口,在邢台城西南180里,山势高峻,地处险要,关隘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

至今仍留有完整的城楼。

城门跨度七尺,深八尺,城门南北连接长城残段。

北墙西边尚有营房、炮台、边墙、敌楼、残垣破壁和烽火烟墩。

清风岭口,在邢台县城西南180里,山势高耸,地势险峻。

因夏日凉爽,无暑热之感而得名。

设有边墙、敌楼、水门、营房等建筑,今已无存。

支锅石山口,在邢台城西南180里,此地山峦起伏,道路崎岖。

旧有边墙、箭楼、营房等军事设施。

此山口在清风岭南40里。

因其三岭并起,状似支锅石而得名。

货郎神口,是邢台县与山西省交界处太行山山脊上的一处明长城关隘。

此处层峦叠嶂,山高谷深,风光秀美。

明代曾有驻军防守,营盘棋布,旌旗招展,乃明长城要塞之一。

大岭口,在沙河市石盆村西北十多里处。

东接大寨山,西接五指山,北邻邢台县,上有边墙一道,今城墙与门洞存留完好。

数道岩口,在沙河城西南180里。

因此处涧沟之路旋绕数层而得名。

旧时有驻军防守的营房、敌楼等建筑。

现在两侧山顶上的关墙依然大体完好。

黄背岩口,在沙河城西南190里。

山势崇高,有水泉喷涌流淌。

岩南有五指山又叫和尚垴,与数道岩相连,南通武安县。

昔日有驻军防守,为明长城要塞之一。

上述明长城关隘,规模宏大,建筑雄奇。

城堞垛口在峰峦掩映、山岚笼罩下时隐时现,更加雄伟壮观。

战时可作为边塞之防守,平时可装点山川之壮美。

历代戍边武将巡逻至此抒发豪情,文人骚客游历至此即兴吟咏,留下很多诗词歌赋。

明代顺德府知府李攀龙一次来此巡视,曾以《黄榆岭》为题即兴吟诗。

诗中有“西来山色照邢襄,北走并州拥太行。

巨鹿秋荫沙渺渺,石门寒气雨沧沧……”之句。

诗人以茫茫山峰,渺渺秋光,沧沧雨雾描绘了邢襄大地的秀丽风光。

并展开诗思神游于晋冀平原和太行山区之间,寄发了怀古之幽情。

清代诗人宋岳在《货郎神口》一诗中写道:万峰回合此天关,坐拥旌旗月满天。

岁熟定知民瘼少,时平应见羽书闲。

……诗人在描绘货郎神口群峰起伏,营盘棋布,旌旗招展,肃穆庄严的同时,又饱含激情地期盼五谷丰登,战事平息,人民安居乐业,读来发人深思。

改革开放以来,邢台、沙河、内邱的明长城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县市借助山川、关隘的优美环境,大力开发了旅游事业,恢复、重建了部分明长城楼台亭阁,以其雄奇壮观的仿古建筑和丰厚凝重的文化底蕴,招徕八方游客。

转自:《邢台新闻网》2007-5-7 7:11:22 作者岩溪二、马岭关马岭关(元)金好问西岭秋高大陆前,马岭寒影踏遍天。

群峰不断浮云色,绝排长流落日悬。

地险关门衔急峡,山奇削壁挂龙泉。

何人更遇青泥饭,有客空歌白石篇。

这是金人元好问讴歌马岭关的一首壮美诗篇。

马岭关地势险要,东南有重峦叠蟑、千寻绝壁的牛群垴,西北是异峰挺拔、万丈悬崖的白虎山。

形成东、南、北三面的天然屏障。

关隘设在两山之间的谷口处,只有东门和西门。

东门外是数百米高的陡崖峭壁,唯盘绕于崖间的一条小路可以上下;西门外有一条二十米宽的鬼谷沟,在谷的最窄处有一吊桥,桥对岸是数百米高的悬崖,有一小径从悬崖处盘绕而上。

山的顶端,又有坚厚的石墙维护,颇有关外之关之感。

东、西门里是一小盆地,约有五千平方米。

原有官厅营房等,可供一营兵驻扎。

现在还可清楚地看到原来的宏伟规模和残垣断壁。

整个关呈长方形,布局别致壮观,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

马岭关-主要景点烽火台马岭关为太行五大古关之一,东、南、北三面环山,西临深涧,中为小型盆地,平坦处可容三、五百人,筑东、西二道城墙,各开一关门,南北峰巅各有烽火台,西坡有敌台,涧上有桥。

东城墙顺山之陡坡边缘而筑,两端与悬崖相接,略呈“S”形,长约800米,毛石砌边,白灰色缝,内填黄土、碎石。

墙体底宽3米,残高一般不足1米,保存较好处高达2.5米,外墙亦可见垛口残迹。

西城墙与东城墙的结构及保护情况相同。

西关门早年倾圮,现为一大豁口,原貌不辨。

东关门与西关门相对,位于长城中段最低处,用规整的青色条石砌筑,现存高度为3.2米,宽4.5米,拱形券门洞高2.13米,平面为“凸”字形,外侧宽3米,内侧宽3.6米,进深3.2米,门洞内两拐角处有圆形凹槽,直径13厘米,当为门轴基槽,原关门已废失,现存关门为当代安装。

东门西侧15米有营堡一处,条石垒彻,坐北向南,面宽两间,8米,进深6米,墙厚0.7米。

坡式顶,前檐稍高,后檐置瓦,以流雨水,屋内为券顶,高2.8米,东间为明间,西门向南开有窗口,高0.75米,宽0.67米。

主峰:马岭关的主峰是白虎山(又名不老青山),海拔1822米,为太行山最高峰之一。

从马岭关到白虎山顶约有六、七华里,山下有一清泉,曰“明水”。

立在山顶向下俯视,象一条白花蛇,时明时灭闪烁在丛林山间,给多娇的江山增加了一份神秘而绚丽的色彩。

多少年来,一直用它的甘液滋润着这一带的山区。

再放开视线,立即产生“一览众山小”之感,向东能鸟瞰龙门川、稻畦川和内邱大部。

向西能远眺山西昔阳、和顺两县通往马岭关诸道。

鬼谷沟:马岭口,在府西北一百六十里,居民千家,山势顺险,下有涧沟二十余丈,名曰鬼谷,其南六十里为清风岭口,山势高耸,盛夏无暑气,二口皆有关墙,为明时戍守处,与黄榆关相犄角。

相传旷世奇人鬼谷子曾隐居在此,修道授徒。

鬼谷子,名王禅,又名王诩,战国时人,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著有《鬼谷子》十四篇传世。

叱咤风云扬名天下的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徐福等人,都是在这里向鬼谷子拜师学艺。

敌台:一在西城墙北端正东40米的山坡上,实心高台式,坍塌严重,南北长6米,东西宽3米,残高仅2米,用不规则条石砌筑,白灰抹缝,内填黄土、碎石,夯实;由第一座敌台上坡东行40米即为第二座敌台,平面呈正方形,边长6.2米,残高1.5米,墩台的结构和建筑材料与第一座敌台一致,在墩台周围散落大量灰布瓦残片,据此可知,墩台上原有灰布瓦顶的建筑物,用于士兵遮风避雨。

烽火台:两座烽火台分别位于北面、南面山峰上,相距约1.5公里,北烽火台三面临悬崖,规整条石砌成,残高4.2米,底部东西宽4.3米,南北长5.3米,南侧面有台阶拾级而上,台阶宽1.4米,长8米;南烽火台坍塌严重,残高已不足1米。

两座烽火台位于马岭关海拔最高处,登台了望,关门内外尽收眼底,发现敌情,迅速点燃烽火,及时传递情报。

沟涧石桥:烽火台正西山坡下,即为沟涧石桥,桥西即为通向山西境内的盘山道。

这座单孔石拱桥为清代修建,在一块清代修桥碑上写道:“东连齐鲁,西接秦晋,别无他路可行人通往。

”由此可见,马岭关有重要的地理交通位置。

明朝时为吊桥,遇有紧急敌情,则拉起吊桥,增强了军事防御力量,马岭关“旧设有东、西二门,敌楼、吊桥、官厅、营房、防守军兵,今废。

”马岭关-历史痕迹马岭关马岭关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一个理想的军事要塞。

据有关资料记载,汉高祖三年,韩信屯兵上党,上书刘邦伐燕赵。

刘邦准后,韩信沿太行山北进,用奇兵一举破井烃,消灭了十余万赵代联军。

他的统帅部就设在了马岭关。

唐天佑三年,河东元帅李克用遣其大将李嗣昭领兵数万攻邢州,进兵路线也是和韩信一样,沿和顺、昔阳县东进,企图首先抢占马岭关一带制高点。

但邢州守将朱全忠,深知马岭关的战略价值,即令骁将张药,伏兵马岭关一带天险,其结果,李嗣昭还未看到马岭关的影子,先头部队已被张范所歼灭。

最后,李嗣昭终因无法突破,大败回返。

张鸣利用马岭关之险为保卫邢州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从而也显示了雄关无比威力。

一九三七年初,我红军先头部队沿太行山东进,也曾因首先抢占了马岭关险要,以一个连的兵力,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田福义部驻扎在明水村装备精良的一个营,建立了宋家庄以西的抗日政权。

一九四二年,盘据在邢台之日军向西山区扫荡,但因慑于马岭之险要,未敢到宋家庄以西。

而山西东犯之敌千余人,当进到昔阳县铺上村时,因怕遭我军伏击,也是迟迟未敢闯关。

马岭关-马岭与长城马岭关长城的初修,是在赵武灵王扩土之后。

史料记载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措施,亲率精兵铁骑,退三胡,修长城,北逐匈奴,辟地千里。

赵武灵王时期,赵国约占有今河北省中部、西南部、山西省北部、中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赵与燕的边界,即今雁门关、紫荆关、插箭岭、娘子关一线长城。

而邢台境内的长城,则是赵与晋的边界。

以后,明王朝为防止北方的蒙古民族绕道太行山入侵中原,抄北京的后路,在古赵长城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了太行山的防御体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明长城。

马岭关、梁谷、黄榆关、支锅岭、马槽村、夫子岭等断断续续长约近100华里,在古籍《读史方舆纪要》与《明史·地理志》都有记载,这也是中国长城最为险峻的一段,是塞上雄关中最壮美的一处。

邢台境内的古长城连绵蜿蜒,北接内邱境内的锦绣堂口,往南则达武安与山西交界的峻极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