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六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10 穷人一、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第 6周总第 25课时一、复习旧课1、听写词语。

摇篮围裙烤鹅冻僵火焰薄纱橱窗灌进来暖烘烘圣诞树明晃晃眨眼睛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

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

书写生字词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第 6周总第 27课时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

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

)怎么看出来的?(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

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

)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

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

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1、指名朗读第三段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

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

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

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11 别饿坏了那匹马第 6周总第 28课时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难点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1、直接导入。

2、质疑:本文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说?二、精读指导。

自学课文:(1)本篇课文写了几个人?主要是谁?(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3)画出你最感动的句子,再读一读。

2、分组交流。

3、班级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

(1)他先是一楞,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为什么先是一楞,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为什么急了?)(4)“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

”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其实,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

”(这句话道出了摊主“撒谎”的原因,是不想伤害我,是希望我能继续看书,多么感人的谎话1读时要表现摊主十分诚恳的语气。

)4、指导朗读。

三、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

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四、作业。

搜集这样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12唯一的听众第7周总第 29课时教学目的:1、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给予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慈祥可敬的老人,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运用写人文章的学法深入研读。

2、理解文中老人的语言与神态描写。

教学难点: 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小提琴曲,教师引导:同学们,小提琴曲是多么美妙动听,可是要能演奏出这样美妙的音乐付出多少艰辛,经历多少磨难!而一个别人认为是音乐白痴的人却能在舞台上演奏,这成功的背后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呢?(老教授)板书课题:唯一的听众好,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小提琴手的成长历程。

二、研读:(一)引导学生回忆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1、我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对于这样一篇写人的文章,该如何学,相信同学们自然心中有数了,该如何读,如何画批,请你用行动回答老师吧!2、学生默读,画批人物的言、行、神。

(主要人物:语言、神态、动作。

次要人物:心理描写.)(二)重点交流.1、品味老妇人对“我”讲的话,想一想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体会每句话的含义。

①“是我打扰了你吗?……一会儿”“我猜想你一定拉的非常好……请继续吧!”“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听到了“我“糟糕的琴技,老妇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尊重和理解。

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

这种善意的欺骗是一种真诚的鼓励。

主动做听众,这是对我练习琴技的一种无言的督促。

)问:那么我听了这样的话,心理有什么变化吗?我由懊恼羞愧变得有了几分信心。

从一开始的灰心,到现在有了信心,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啊!这正是由于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

能否把不同的人物的口吻读出来吗?②“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这是对我练琴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让我产生了从未有的感觉,那种感觉是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份执着,一股力量。

)③“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快乐和幸福”(她的赞扬鼓舞,是我发奋练习的不竭动力,老教授善于循循善诱,使我爱上了小提琴。

)问:我的反应如何?我常忘记她是聋子。

(我演得如此投入,得益于老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

)过渡:老人的语言是真诚的,作为一个自称耳聋的音乐教授,她鼓励、帮助我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平静、深沉、明澈的眼神。

也就是神态描写。

2、找出老教授的眼神描写,重点交流。

(三次“平静地望”)1)当我拉出像锯床腿的声音时,她的平静,给我勇气和力量,让我毫无顾忌的大胆练习。

2)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练琴.她的平静,鼓励我不断努力。

3)当我渐感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的平静,体现了对我更高的要求,告诉我不要满足,继续提高。

3、解决学生的问题:①为什么不拆穿这个谎言?联系《我看见了大海》,因为这体现了老教授教育方法的独特,她并没有给予我琴技上的指导,只是给予了我最宝贵的信心。

其实老教授的“不教而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啊!②为什么当我在成千上万的观众面前演出时,总是忘了那唯一的观众?表达了我对老教授无限钦佩,敬仰之情.是她的循循善诱,积极鼓励,真诚无私地帮助,使我树立了信心,刻苦练习,最终获得成功.配乐朗读最后一段。

板书:真诚无私敬佩感激三、拓展: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老教授和一位怎样的小提琴手?填空:(二选一)(真诚有爱心的老教授勤学苦练有信心的小提琴手)我想对老教授说(你真是高明的教育家),我还想对小提琴手说(你真幸运,遇到了伯乐),我更想对自己说(我要努力,做事相信自己,努力做到最好)。

四、升华:说实话,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感到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

她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予了我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

板书设计:唯一的观众真诚无私老教授我敬佩感激12 * 用心灵去倾听第 7周总第 30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医院、商场、银行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用心灵去倾听2、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谁用心灵去倾听?我想知道怎样才能用心灵去倾听的?)[评:引导学生解题质疑,直奔主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