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的幸福感近几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伴随着教师心理问题增多、压力增大、职业倦怠、自杀、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触犯法律等的产生,导致教师职业幸福感下降。

实践证明,一个没有幸福感,没有积极向上心态的教师,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积极心态的阳光学生。

如何让教师充分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做一名引领孩子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的教师成为学校的重要课题。

人活着不是为了痛苦,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目标,培养出幸福的学生是教师的最高境界。

没有人能将自己不具备的东西奉献给别人。

教师要给学生以幸福,自己首先应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懂得如何创造幸福生活的人。

观察我们周围幸福和不那么幸福的教师的人生轨迹,剖析我们自己感觉幸福和痛苦的职业生涯片段。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幸福的教师呢?下面就结合自己20年的生活经历简单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如何提高教师的幸福感。

关键词:如何提高教师幸福感一、教师的幸福人生(一)为什么要提幸福人生?1.每个人本身就是目标。

2.能感受到社会的幸福。

(精神上有成就,物质上宽裕+没有过强的外在压力,没有内在的紧张)3.优质教育一定源于善好的生活。

(善指的是社会的评价,好则指自我评价) (二)幸福是什么?1.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敞开心灵去感受,幸福无处不在;幸福就是一种充实、闲适,没有空虚感、匮乏感、无聊感,没有内在的紧张、焦虑:幸福就是内心的平安,自由自在。

母亲的关怀、丰收的喜悦、平静的温馨、神秘的巧克力、林间的小跆、远离尘嚣的静土、自由的跳跃、温柔的抚摸、不经意间的感动、重温听潮的时刻、开满鲜花的原野、一生的信仰、更多的时间、美妙的梦、丰富的想象、寄托在纸上的希望、自己的感觉、用心地倾听、真诚地分享、下一步的欲望、朋友的关怀……幸福无处不在。

2.幸福人生的四有: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身边有亲友;家中有积蓄。

第一、心中有盼头。

即有目标、有追求、有所成就、有所向往。

真正好的老师一定能不断地唤起学生对于未来热烈的憧憬与向往,能把人生美妙的前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期待、美好的渴望成长。

第二、手中有事做。

有事做意味着社会需要你,有实现人生价值的岗位,爱岗敬业。

第三、身边有亲友。

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有情感的归属。

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欣赏,这是所有人一个共同的需要。

怎样使学校成为一个温暖的家、温馨的家?怎样打造一个相互支持、相互欣赏的团队?这是校长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领导、校长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更多地欣赏和鼓励我们的同事,更多的关爱,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是一个好领导的重要特征和表现。

第四、家庭有积蓄。

经济上的富有是重要的,我们经常说富贵吉祥,首先是“富”然后才是“贵”。

当我们在经济上富有的时候,就会显得大气,不会过分地斤斤计较,不会过分地在乎那些名和利。

也会表现出慷慨、慈善之举。

二、善待自己——别跟自己过不去在教育远未普及,教育从业人员不多的年代里,教师作为少数拥有知识的社会成员,往往被人们视为“先知”而倍受尊崇,在古代甚至成为知识与道德的化身,一度被抬到与“天地君亲”并列的高度。

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

但时代不同了,如今科技昌明、教育普及,知识不仅不再由教师等少数人所独享,而且教师中的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已居于知识分子的基础阶层。

往昔视同父子的师生关系早已失去存在的理由,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

因此,在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问题上,我们应在以下两个方面调整心态:1、放下因巨大的历史文化惯性而留存于我们心中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学会以平等平和的方式与人相处,与人交流。

事实上,对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很大的与学生及其家长的人际冲突,不少是因为我们自觉不自觉的自视高人一等造成的。

2、如果准备以教师为终身职业,那么我们就应该放弃不必要的攀比之心,善于从自己的职业优势中寻找人生的乐趣。

不与从政者比地位。

居庙堂之高,有“高处不胜寒”的苦恼 ;处江湖之远,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不与经商者比财富。

你“财源茂盛达三江”,我桃李缤纷满天下。

陶铸在文革中横遭迫害时曾赋诗遣怀,说“心底无私天地宽”。

无私,境界太高,我等虽为人师,但实为常人,很难达此崇高境界,但适时调整心态,使心理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平衡,还是可以做到的。

保持心理平衡是维护身心健康的基石。

有医学专家称心理平衡的保健作用超过了其他一切保健作用的总和。

只要注意并做到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开启健康与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ﻫ现代教育强调五育并举,体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强调体育的重要,但多数教师自已并未身体力行为学生作出表率。

由于长年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加之疏于锻炼调节,教师身体健康状况同样堪忧。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比一般人更理解“健全的精神在健全的身体中”的含义,比一般民众拥有更多的健身知识,更为注重身体的保健与锻炼。

从个人角度看,健康的身体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是我们除专业知识与经验外几乎唯一的个人资源,更应特别珍惜;从社会角度看,教师也应为学生树立终身从事健身运动的表率,为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开展,为中华民族身体素质的整体提升作出自己特别的贡献。

ﻫ作为教师,要获得生活的幸福,还应该在以下两方面调整个人的工作生活方式:1、自觉执行“两规”。

即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有效的事情,不要透支生命去做于己不利于人未必有利的所渭“奉献”。

2、积极适度休闲。

要善于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和每天紧张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进行自我保健、游戏、娱乐、幽默等活动,以调整身心、保持精神的健康状态。

三、善待学生——努力做一个成功的教师教师的生命是与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的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一批批学生的成长中,我们由稚嫩走向成熟,从成熟走向衰老。

在我们的学生中的长者、贤者成为社会栋梁时,我们便自然地从三尺讲台上悄然消失,成为人生夕照景观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身为教师,要获得人生的幸福,必须首先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

职业生涯失败而人生却幸福的教师是不存在的。

善待学生是教师事业成功的前提,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是获取教育成功的原动力。

没有学生的合作,教师的工作绝对不会有成效。

可以这样说:教师工作的成功程度取决于教师调度学生与自已合作的兴趣与能力的程度。

善待学生就是善待自己。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与成长幸福的教师是最幸福的教师。

那么,怎样善待学生,如何用爱心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从而开启教育的成功之门呢?教师出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前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在《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一文中对这个问题曾作过精彩的阐述。

笔者读后有醍醐灌顶之感,特将其复印置于案头,心领神会,谨遵奉行,获益非浅。

今不揣冒昧,照录如下:首先,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

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对一个好教师而言,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

教育是人学,是对人类灵魂的引导与塑造。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其次,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把每一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弟。

据有关教师人格特征的调查,在学生眼里,“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他们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他们最不满意教师凭个人好恶偏爱、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

公正,这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

第三,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即谓“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一名好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

四、善待同仁——做一个与人善处的人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是很讲缘份的,所谓“同船过渡,五百年修”正是这种缘分观的写照。

信缘、随缘的观念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

教师间公共的人际关系无外乎合作与竞争两种。

正确处理这两种关系,使之有利于事业发展,有利于身心健康,是一个人情商高反映。

是同行必有比较,有比较必见高低。

在高低差别显现之后如何对待朝夕相处的同事,还涉及一个人的精神境界问题。

善待同仁可以多些情谊,少些纠纷。

人与人相处久了.又是一种天然的竞争关系,矛盾在所难免。

处理矛盾时,应少些冲动,多些理智。

思考问题时严谨些,尽量使自己的言论与要求合法、合理、合情;采取行动时慎重些,力争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学校追求的是综合的育人效果,要求教师具备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

只有在与同事有效的合作中,才能体现出我们的职业价值;也只有在教师这个团队中,我们才能感觉到工作的幸福。

不论是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还是教师这个职业“选择”了我们,总之,我们已走上了这条既光荣又苦涩的人生之路,而且我们中的绝大多数还会在这条路上走到底。

既然选择了以教师为终身职业,就应当以教育家自励,在教育这方园地里精耕细作 ,用耐心播种爱心,自会收获成功与欢乐。

快乐本为感觉,幸福取决于心情,教师工作的性质更是如此。

只要我们尽心尽力,无愧于“老师”这个称呼,纵然我们不刻意追求幸福,真正的幸福也会常驻我们心中。

一般认为,幸福感的构成成分应该包括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

物质幸福满足一个人物质生活的需要,是幸福感的外在表现;精神幸福满足一个人精神发展的需要,是幸福感的内在依托。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幸福必须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和谐统一,不能因为精神幸福的高尚而贬低物质幸福。

提高教师的幸福感,既要从内在幸福感方面找途径,也要从外在幸福感方面寻找策略。

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不幸福全在于自己。

五、调整心态,感悟幸福。

幸福其实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感受。

自己认为幸福,你就幸福。

世上从来没有救世主。

要想拥有幸福,需自己去努力。

1、理性调整期望值。

许多教师之所以会产生职业倦怠、丧失职业幸福,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存在认知偏差,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夸大了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有过高的角色期待,从而导致了低成就感。

选择做人民教师,首先要拥有一颗平凡心。

一是要安于平凡、甘于平凡。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

”当教师,就要有这种从平凡中见伟大的绿叶精神。

二是要淡泊名利。

教师的工作性质不是谋利的经济型或谋官的权力型,而是属于“群体”社会型工作,陶行知先生曾经对教师职业特征做过这样的分析:“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

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

”因此,想升官发财的人不要当老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