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选择合适的院校和专业指南考研选择合适的院校和专业指南
一、专业范围选择
(一)考研可选择的“本专业”
例:某考生本科就读专业为“金融学”,该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该一级学科下有“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等10个专业。
对于该考生而言,这10个专业均为考研可选择的
“本专业”。
(二)考研可选择的“相近专业”
例:某考生本科就读专业为“金融学”,该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与该一级学科平行的一级学科为“理论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之下有“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
等6个专业。
对于该考生而言,这6个专业均为考研可选择的“相
近专业”。
(三)考研可选择的“跨专业”
不属于本科就读专业所属学科门类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则为考研可选择的“跨专业”。
二、硕士类型选择
(一)类型说明
中国提供两种类型的硕士学位供考生进行选择: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
学术型硕士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专业硕士以专业实践为导向,
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
练的高层次人才。
两种硕士类型均为全国统一考试、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
(二)应试难度说明
1、绝对难度:从初试科目、试卷难度、分数要求三方面进行比较,一般而言专业硕士的绝对难度要低于学术型硕士。
三、意向专业选择
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前面两个步骤,确定自己想考的专业,确定是否跨专业考试。
四、意向地区选择
(一)就业原则
未来打算在哪儿就业,就选择在哪个城市读研。
这是读研选择地区的第一原则。
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学校较多,同理每年的各学历层次的应届毕业生较多,工作竞争相对激烈。
例如,如果在北京读完研究生后,考生将回到家乡所在省的省会就业,则选择在本省省会读研为更好的选择,既利于人脉积累,也便于利用好地缘优势。
(二)安家原则
未来打算在哪儿买房子、组建家庭,就选择在哪个城市读研。
(三)经济原则
(四)一区、二区选择
按照地域原则,教育部将不同的省份划分为一区、二区,每年的考研复试分数线也分为一区线和二区线。
相比较而言,每年国家二区总分线比国家一区总分线要低10分,单科分数线也更低。
随着考研人数的逐年递增和招生的结构性转变,考研的总分线也是年年居高不下,让很多学生与成功失之交臂。
有鉴于二区省份对于总分线和单科线的要求更低,更加适合不愿意承担考研风险、基础较弱的考生选择。
招生人数
报考人数
虽然这一数据只能看到前几年的,但是足够我们大致判断出当年的报考情况。
每年招考波动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从以往的人数
中也可以管窥一二。
有的高校特别是名校热门专业报考人数非常多,像这样的专业,报考需要做好面对更大录取压力和倾尽全力的准备。
录取人数
通过这个我们能得知这个专业去年到底录取多少人,再结合去年专业目录公布的招生名额,可以判断出该专业去年的招生录取情况。
有一点要注意,有些高校个别专业实际录取人数多于招生人数,这
是因为该专业当年生源质量很好,所以学校适当扩招。
还有就是最
终录取人数大于报考人数,是因为该专业报考人数不足,有调剂生
进来。
这一小小的变化可能就是某些同学的救命稻草。
报录比
录取人数除以报考人数就是该专业报录比。
这一数据直接反映出某专业的火爆程度。
有很多名校的热门专业报录比达到10:1,甚至20:1。
竞争如此激烈,同志还需努力。
推免人数
很多名校热门专业每年的推免名额很多,有的甚至占了当年招生人数的一半甚至更多。
于是留给统考生的名额就很少,考研竞争更
加剧烈。
所以各位同学在报考之前,必须通过院系官网搞清楚自己
报考专业的推免人数。
如若留给统考生的名额太少,在正式报名结
束之前,同学们还可以修改报名信息。
复试分数线
复试分数线是对大家最重要的数据,也是报考自我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
除了自主划线的34所高校之外,大部分高校大部分专业的
分数线一般都是国家线。
还有部分专业的实际分数线远比国家线高
得多,上一年录取最低分数线也比国家线高不少。
对于这样的专业,同学们心里必须清楚真正的分数线。
备考期间的信息变动
相信每个正在考研的人或者准备考研的人都感受到了信息的重要性。
考研考验的不仅仅是大家的努力程度、学习效率,还有你收集
到的信息是否完备、准确。
考研是一场信息战,如果你能够快速找
到你需要的信息,就能在正确的方向上用力,避免浪费时间、精力。
反之,如果你每次搜集信息,都要花费大把的时间,势必会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
如果你搜集到的信息是过时的或错误的,则可能
导致看错书、用错资料,严重的话甚至可能无法参加考试。
新东方在线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中心和大家分享几个故事,希望你能重视考研过程中的信息搜集。
文章末尾,师太教你几个方法,帮助你又快又准确地找到你需要的考研信息。
她不是不够努力,只是找错信息。
师太考研的时候,班上有一位女同学,从三月份开始复习,准备跨考某985名校的学硕。
她几乎每天都是起得最早、回来最晚的那
一个。
有一段时间,我们几个一起备考的研友都是靠她帮忙占座才
能在自习室有一席之地的。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她在自习室抱着手机突然嚎啕大哭。
我们见状都过去询问情况。
她告诉我们,和她考同一个学校不同专业的
研友刚发消息给她:那所学校的那个专业,当年统考只招专硕,不
招学硕。
我们一边安慰她,一边也赶紧帮她查信息。
我们在学校研招办官网看到确实是这么说的。
但是,再往后翻,我们发现:前一年的招
生简章和招生计划就已经明确地写了这一点!
我们都没想到她居然会犯这样的错误。
但当时的局面已经无法扭转,她不能报考那个学校那个专业的学硕已成既定事实。
因为她以
后想当一名大学老师,所以改报专硕对她来说也是不可能的。
找对信息,考研更给力。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另外一个女生。
她5月份才最终确定报考院校和专业,确定之后,她找到了一位前一年考上的外校学姐。
那位学姐的学校离我们学校很远,而且只有公交车可达,没有地铁。
她和学姐约好时间之后,坐了三个小时的公交车去了学姐的学校。
和她聊了一整个下午之后,又坐车回来了。
晕车严重的她回来之后直接去了校医院挂水。
这一次奔波为她带来的是极有价值的信息,除了教材、笔记,学姐还告诉她有一本最新的参考书,前一年考了一些,这一年比重很可能会加大。
最后果然被学姐说中,当年那门专业课有一半试题出自这本书,我这位同学这科考了第一,总分也不差。
最终被录取。
虽然这两个故事的结局是由各种因素共同导致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考研信息”在其中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师太和大家分享几个搜集信息的方法。
一、官方渠道
二、论坛和公众号
大家可以关注目标院校和专业的论坛,上面会有很多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
通过这些论坛,你可以了解到考研政策、参考书目、复习重点、试题等各类信息。
另外,新东方在线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中心也会及时为大家收集、整理信息,答疑解惑,让大家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考研政策和各类信息。
三、学长学姐和老师
如果大家能找到历年考上的学长、学姐,直接向他们请教,也是很不错的。
但考研人要注意一点,向学长、学姐咨询时,一定要有礼貌,清楚地阐释自己的问题。
这样,学长、学姐为你解答问题的概率会更大。
除了学长、学姐,还可以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本校的老师,也可能会为你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总之,考研既是考验耐力、体力、努力的持久战,也是信息战。
如果你想获取更多有关考研的信息,也可以问师太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