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西南大学岗培考试复习要点_高等教育学

2020年西南大学岗培考试复习要点_高等教育学

北大改革标志性事件高等教育的理念重点把握(见教材详细阐述):德育是基石,1.名词解释强调基本概念,重点把握:高等教育理念,高等教育制度(学校制度、招生考试、),高等教育内部构成(教师、学生、课程与教学),2.简答题:观点阐述(某一主题涉及的观点),eg国内外高等教育的特点(对已有高等教育特点的归纳)、高等教育内部构成要素(学生学习特点、课程的主要特征eg专业性、探究性等)、高等教育遵循原则、师生关系的特点、招生考试类型等3.论述题:我国德育改革的认识、困境、举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eg现代化、双一流)、高等教育教师和学生特点、一、外国高等教育:现代高等教育的特点是什么?1. 高等教育的数量、规模和结构的可持续发展;2. 高等教育的职能多样化;3. 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4. 高等教育的管理的现代化;5. 高等教育被纳入终身教育体系。

二、我国高等教育:1. 萌芽(萌芽于夏商奴隶社会时期)、形成(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于封建社会末期。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是北京大学的前身。

北大改革:1917年,蔡元培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围绕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学科建设、管理体制额等方面进行9个改革措施)2. 发展(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7阶段)(1) 1949-1956 起步阶段(2) 1956-1966 探索阶段(3) 1977-1985 恢复与发展阶段(4) 1985-1992 改革起步阶段(5) 1992-1999 改革初探阶段(6) 1999-2010 改革深化阶段(7) 2010-至今综合发展阶段三、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征(经济性、文化性和政治性对高等教育发着的影响,高等教育对三者功能的影响)一、高等教育的理念:1. 哲学基础(基于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高等教育理念);基于理性主义的而高等教育理念认为,高等教育是理性的产物与发展理性的工具,并把大学看作探寻知识与寻求真理的场所,其宗旨是探索普遍真理和完善人格。

在高等教育哲学领域,在功利主义哲学的引领下,不仅将高等学校看作探索真理的场所,更强调高等学校要适应时代变化、满足环境需要、解决实际问题。

2. 高等教育理念内涵分析(教学与研究、专业与通识、传统与变革)所谓大学理念,就是指人们对哪些综合性、多学科、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

(1)教学与研究,是高校嘴基本的两种职能,也是大学教师学生身份的两个重要方面。

(2)专业与通识,由于受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等不同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也在法阵过程中此消彼长,在冲突中不断走向融合。

(3)传统与变革,高等教育发展及变革的过程,就是一个随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不断实现新的文化觉醒和进行理念创新的过程。

大学理念是大学的时代精神,它总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学制度的变迁而发生变革。

二、西方高等教育的理念:1. 四个问题:大学是什么?大学应该做什么?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大学如何培养人?2.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的五种类型:教学型、研究型、精英型、自由型、公民型。

三、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念:(一)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演变:1. 古代大学理念的特征:(1) 注重道德,关注人格的养成;(2) 注重文化的多元整合;(3) 具有明显的直观性、猜测行和非科学性。

2. 近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国高等教育理念近代:该阶段为高等教育理念转换过程中,受过西式影响的蔡元培、梅贻琦、竺可帧等知识经营的思想,都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理念提供了源泉。

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理念,虽然形式上基本属于西方一致的产物,但是也没有完全与我国教育文化的传统割裂开来。

可以说,这一阶段人们对高等教育的现代性认识仍是模糊的,缺乏现在高等教育所必需的系统建构,加之根深蒂固的传统学术文化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也不够彻底。

但是近代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萌芽与发展,也对后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在新的大学理念的引导下,我国大学逐渐建立了包容性的大学办学观,如倡导名剑资本举办、允许中外合作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探索既符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又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高等教育理念,道路曲折但取得了新的巨大成果。

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形成和法阵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继承中重构的过程,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独立自主、改革创新的发展过程。

(二)从校长的办学理念看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梅贻琦(a,实行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群育并进的教育放在;b,要建立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通识课程体系;c,反对灌输式教学,倡导启发式教学;d,人才培养应注重质量而非数量;f,倡导学术自由)、张伯苓、蒋梦麟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制度(学校制度、学位制度及招生考试制度)一、高等教育的学校制度:1. 内涵:所谓学校制度,亦称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系统、教育体系、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组织而成的系统。

“学校”和“度”两个基本因素,是一个国家为使整个教育系统有序运行而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它们上下衔接、前后连贯的相互关系等所做的规定。

2. 世界高等学校学制的两大特征、4种宏观特征、微观特征;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的学制表现为两大特征,即公立和私立高校两大系统并存,办学层次呈阶梯式分布。

4种宏观特征:(1)单一公理系统,单一部门(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部门(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部门(4)私立和公立系统并举的多重机构部门3个微观特征:纵观师姐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制系统,一般可分为散个层次:即初级学院或短期大学、大专、及研究生院。

4.我国高等学校学制历史沿革和结构历史沿革:(1)1951年新学制的确立,明确了劳动人民和工农干部的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地位,因而工农业余学校及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学生都有可能进入高等学校,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高等晓得办学性质。

(2)1952-1953年,鉴于高等学校系科庞杂,国民经济所急需的攻克人才缺乏,以及高校地区分布不合理等问题,我国政府模仿苏联模式对全国高校进行了院系调整。

(3)“文革”期间,我国高校曾一度停止招生,后实行推荐入学的办法,将大学的学习年限一律定位3年,取消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之分,实行所谓的开门办学,致使我国高等学校学制出现了严重的混乱。

(4)“文革”后,随着招生制度的恢复,我国高等学校学制开始逐步进入一个重建和秩序恢复的阶段。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总体特征是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私立系统正处于逐步完善之中。

高等教育主要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3个层次。

学制结构: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结构一般分为高等学校的形式结构(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校三大类,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形式)和层次结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二、高等教育的学位制度:各国发展趋势、我国发展历程:我国学位制度发展历程:1912年《大学令》-1915年《特定教育纲要》-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学位授权法》,教育部颁布的《学位分级细则》-198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我国学位制度的改革趋势(三个制度):(1)学位授予权的审定制度(2)学位申请者的培养制度(3)学位质量的评价制度三、高等教育的招生考试制度:类型(统一考试、单独招生、统一考试与单独招生相结合、推荐免试);改革与发展(转变招生考试观念、改革招生考试内容、调整招生模式)简述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制:(1)我国学位的分级与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

(2)学位类型和学科门类:我国目目前能够授予学位的类型包括学生类型学位与专业学位。

(3)学位授予:我国学位授予采用的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要求和授权,由各授权单位进行学位授予的办法。

第四章高等教育的师生一、高等教育的师生:1. 教师的角色演变;2. 现代高等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及特征(九角色、四特征);??教育教学人员,科学研究者,服务者。

3. 教师劳动的3个特点及4个素质要求;3个特点:(1)高等教育教师劳动内容的专业性和高深性(2)高等教育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和创造性(3)高等教育教师劳动成果的不易评价行4个素质要求:(1)崇高的师德(2)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3)过硬的科研和实践能力(4)良好的身心素质5.高等教育教师的专业化途径与策略。

(1)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体系(2)培训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3)加强校本教学发展(4)建立合理的评定制度(5)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二、高等教育的学生:1. 大学生的角色发展变化、时代特征、角色分析;2. 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生理发展特点:(1)身体特点。

(2)脑的发展。

心理发展特点:(1)抽象思维(2)情绪情感(3)自我意识(4)意志水平3. 高等教育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知识的专业性、学习外延的开放性、学习运作的自主性、学习求解的探索性、学习运用的实践性和个体差异性)。

三、高等教育的师生关系:1. 内涵: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师生关系可以概括为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相互的认知、情感和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整个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石,它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过程与效果。

2. 特点(1) 民族与平等(2) “一对多”的关系(3) 现实与虚拟相结合3. 高等教育师生关系的类型(教育场域、情感场域、法律(伦理)场域、日常生活场域、不同场域师生关系的联系);4.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内涵:(1) 体现平等性,(2)体现民主性;(3)体现共享性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1)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2)有利于促进师生心理健康(3)有利于实现教育和和谐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1)平等关系是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2)民主关系是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3)合作关系是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内在要求。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不仅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有利于促进师生心理健康,还有利于实现教育和谐。

因此,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应共同努力。

第五章高等教育的德育一、高校德育的概述:1. 概念、目标、路径、具体内涵和意义概念:高校德育是高校的德育工作者,根据社会发展的形式和要求,在已有的社会道德规范基础上,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个性特征,通过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制定相应的德育目标,将德育理论内化为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过程。

目标:高校教育德育建立在中国传统道德精髓的基础上,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而采取的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道德教育方式和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