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_问题和教育对策_杨宗仁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_问题和教育对策_杨宗仁

文章编号:1001-4373(2004)05-0154-04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教育对策Ξ杨宗仁(兰州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摘 要:从创业教育的缘起入手,在分析我国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薄弱;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创业教育意识淡薄;三是创业教育的模式封闭,内容陈旧,方法、途径单一。

提出了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具体对策:重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建立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营造宽松的创业教育环境;构建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进行科学评价。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现状;问题;教育对策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自主就业成为今后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研究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求教育措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1.创业教育的缘起高校选择创业教育作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外部因素作用于教育,教育对其做出反应的必然结果。

这种外部作用力主要来自劳动力就业与再就业的巨大压力。

面对就业与再就业的双重压力,世界劳动力市场长期处在高失业率的危险边缘。

严重的就业问题困扰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寄希望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和日俱增的高等学校能有所作为。

早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中就确定了创业教育的使命;曼谷会议正式提出创业教育的要求,并在印、泰、中、菲等国家开展实验;同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 )的概念,后被译成“创业教育”。

它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昭示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即面向未来,把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冒险与创新精神作为学校教育目的的新的价值取向。

6年之后,完整的创业教育概念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得到全面阐述。

《文件》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为了进一步强化创业教育思想,使之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稳固的理念,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进一步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要“使他们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世界高等教育会议行动框架》)。

2.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世界高等教育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界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探索更早,但主要散见于诸如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教育、全面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理论层面上的探讨,集中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不多。

中国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始见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为应对国际教育的新趋势,2002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北京召Ξ收稿日期:2004-07-05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2004年立项课题:“西部高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宗仁(1969-),男,甘肃通渭人,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第23卷 第5期2004年10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23No.5Oct.2004开了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凤泰在会上指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

会后发出的通知指出:“在课程设置方面,要适当增开一些课程。

专业教育中也要渗透和贯彻创业教育的思想,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更要贯彻创业教育精神。

”教育部还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9所院校列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

上海交通大学主要通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了专门的创业管理学院,设立了专门的创业资金,以培养学生创业的实践能力;湖南零陵学院承担了国家教育部新世纪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高职高专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途径”,湖南省教改重点项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目前正在组织理论研究和创业实践活动。

可以看出,尽管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政府重视,力度较大,对创业教育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提出了具休要求。

二、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1.我国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薄弱创造学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就目前高校的总体而言,除了少数重点大学开展创业教育外,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对创造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分支及其研究规律等知之颇少。

即使是重点大学开展创业教育,主要停留在创业计划竞赛的指导和就业指导层面上,没有开设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很难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无法在校园内形成创新、创业的浓郁氛围。

有些院校甚至连创业教育的“母体”创造教育都很难开展,更谈何创业教育。

2.思想认识不到位,创业教育意识淡薄从中国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1999年)至今,已有数年之久。

从目前高校师生的思想状况看,存在认识不统一、不到位现象。

主要表现在:其一,有人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把专业知识学好就可以了,勿需创业教育。

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认识。

事实上,大学生边学习边创业,在创业中找准自己的“兴趣点”和“闪光点”,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创业意识,对提高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都不无裨益。

其二,有人认为创业教育是对少数创新能力比较强,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开展的教育,作为群体的大部分学生是难以涉足的。

这种片面的认识扼杀、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笔者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创新、创业的启蒙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它并不苛求学生的每次创业实践都以成功作为圆满的结束,旨在向学生灌输一种意识,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创业过程得以激发和发展,这种教育重视的是事物的过程,而并非一味是事物的结果。

其三,有人认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学校领导的工作,作为研究课题则是某些专家、学者的事情,与己无关,因而把自己看作“局外人”。

其四,部分师生把创业看成是高不可攀之事,畏手畏脚,不敢尝试。

其五,有人对创业与就业,对创造、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存在种种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3.创业教育的模式封闭,内容陈旧,方法、途径单一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建立起培养既有轧实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业者的人才培养模式。

而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通常脱离学生的创业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模式上,搞统一刚性的教学计划,同一专业的学生以一种模式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仅局限在校内和课堂内,还是一种较为陈旧、封闭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专业面偏窄,知识结构单一,人文教育薄弱,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组建知识结构;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没有把创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起来,而且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途径单一。

从而,造成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千篇一律,同一类型和层次的人才过剩,社会所需的具有良好的创业能力、鲜明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严重不足,造成现有的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只能被动地求职,缺乏自主创业的能力。

三、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1.重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内部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造成的。

高等学校必须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551第5期杨宗仁: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教育对策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择业能力、适应能力。

首先,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制订上要贯彻夯实基础,拓宽专业,注重素质,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

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树立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努力避免本科教育教学内容偏窄、偏专、偏深的倾向,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其次,学校应加强综合性教育,拓宽专业基础学科范围,体现学科交叉融合。

理工科专业增加人文社科、经济管理和法律等课程;文科专业增加自然科学、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力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再次,学校要开放教学制度,增加选修课程,实行并进一步完善学分制。

允许学生自由地进入或退出、提前或延缓毕业,而不受苛刻的时间限制;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选择教师和研究项目,而不受专业、学院和学校等界限的阻碍。

最后,学校要解除羁绊,拆除无形围墙,实施体验性教学。

要真正实施创业教育,学校必须摆脱无形的干扰,从统一标准中解脱出来,实施自主办学,推崇学术自由,以便独立追求教育理念,独立决定办学策略,独立创造教育特色,履行创业教育的使命。

学校还应拆除长期存在于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无形围墙。

一方面校门要向全社会敞开,准许有学习需要的人自由入学,并竭尽全力满足他们的需要,按他们的意见和需求来改革教育;另一方面师生也都要走出校园,到现场去体验创业的艰辛与喜悦。

同时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向学生传播创业信息,并请富有创业经验的人士作学生的老师和辅导员,最好在校内建立专门的创业咨询与服务机构,在校外建立创业合作与联系网络,以保证把创业教育落在实处,并经常性地得到校外的支持。

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实施体验性教学。

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灌输关于创业的知识,而是开发创业能力,训练创业意志,并落实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观察与反思、操作与实践等实实在在的活动中。

为此学校必须废止本本式的教育,代之以主动参与式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充实大量的实例、情境和活动,开放式讨论、案例分析、现场调查、情境设置、活动设计等体验型教学策略,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实行并完善“3+1”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前三年完成课程学习,第四年以准工作人员的身份进入教研室,实验室、企业内部,参与导师的科研、技术推广等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期,并为以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