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关于未成年人上网调查报告为更有效地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省妇联儿童部围绕网络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专题在全省开展调研。
在13市(地)城乡抽取2600名中小学生、1300名上网学生家长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学生问卷2122份、家长问卷1132份并汇总分析。
主管领导于6月份带队赴哈尔滨、大兴安岭区县实地调研,并与专家、学生、教师、家长代表座谈。
此外,还通过“儿童网络安全行”征文、走访心理咨询机构等途径了解了有关情况。
一、未成年人上网的基本情况1、未成年人上网较为普遍调查发现,上网已成为未成年人成长历程中的普遍现象。
此次问卷调查到的上网学生占了93、4%,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
在10至13岁之间开始上网的学生最为集中,占39、8%,仅有1%的学生在5、6岁时开始接触网络。
学生上网已持续三、四年的占25%,还有25%的学生网龄已达5至XX年。
81、6%的同学每周至少可以上网一次,5、2%的学生可以每天上网。
2、未成年人上网较为理性调查显示,绝大部分未成年人上网较为清醒理智,认为自己喜欢上网但不迷恋的占54、2%,上网与否无所谓的占40、1%。
47、7%、34、9%的家长也分别对自己孩子的上网行为做出了比较理智、上不上网无所谓的评价。
未成年人上网时间在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74、8%的学生能将上网时间限制在2小时以内,81、6%的学生能将上网频率控制为每周上网一次或只在周末定时定点上网,57、3%的家长也明确表示孩子上网时间一般在1至2小时之间。
80%以上的学生对基本的网络道德有正确的认识。
66、1%的学生表示不会在网上填写真实的个人和家庭成员资料。
89、1%的学生表示不会向家长隐瞒自己上网的真实情况。
88、8%的学生表示不会去见网友。
3、未成年人上网有成人监督指导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学校为未成年人学习使用互联网创设了基本条件,大部分未成年人在家庭、学校中上网,家长和老师对未成年人上网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督指导作用。
55、2%的同学在家里上网,20、6%的同学在亲朋家上网。
70、5%学生表示自己上网受到家长监督,70%的家长也认为自己的监管有一定效果。
家长、老师等也较注意告知孩子上网注意事项,学生问卷显示,由家长告知孩子上网注意事项的占39、6%,由老师告知的占23、2%,亲戚告知占10、7%。
4、未成年人上网重要内容是游戏娱乐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和孩子都认同上网已成为未成年人学习之余游戏娱乐的重要内容。
与上网相关的内容是学生之间乐于交流探讨的话题,34、8%的学生还是由同学朋友教会上网。
学生常浏览的网站类型依次是游戏类、教育学习类、娱乐时尚类,交友聊天类网站,比例分别是34、1%、18、2%、16、2%、13、6%,休闲娱乐的内容总计占了63、9%。
调查还发现,男生更喜欢游戏类网站,比女生高出7、5个百分点,女生更常浏览娱乐时尚类网站,高于男生3个百分点,喜欢交友聊天类网站的男女生几乎各占一半。
5、未成年人出入网吧现象仍然存在调查表明,还有13、1%的学生出入网吧,9、6%的学生只有到网吧才可以上网,3、5%的学生是在有别的上网条件的同时也常常到网吧上网,男同学占网吧上网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90%以上的学生去网吧是为了休闲娱乐,极少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习需要到网吧上网。
统计结果显示,在网吧玩游戏学生占了近一半,玩暴力刺激类游戏的学生最多,达70%以上。
谈及上网吧的费用,60%的学生表示要使用平日零花钱,其他学生则要向家长要钱,或用自己的部分生活费和压岁钱来支付。
二、网络对未成年人成长产生的影响调查表明,网络对当代未成年人产生了日益深刻、广泛的影响。
73、7%的学生认为上网对自己产生了有利影响,15、7%的学生认为产生了一些不好影响,4、5%的学生表示积极和消极影响都存在。
很多人形容网络是双刃剑,善用是福,放纵是祸。
(一)网络给未成年人带来的积极影响一是有助于开阔视野、求知启智。
问卷显示,33、6%的学生在网上常浏览教育学习类、青少年专业类和新闻类网站。
学生对网络开阔视野这一积极影响认同度最高,达40、6%。
在他们眼中,网络是知识金库,想找什么都能找到;网络是全能教师,能解无数个为什么。
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在网上随意搜索浏览,可以通过网校听各地名师讲课,有的学生有不会的问题也乐于到网上探讨。
网络常变常新的丰富内容使未成年人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交流互动的形式也使得学习知识的过程更生动有趣,激发了未成年人的想象力,锻炼了未成年人的思维能力。
二是有助于放松心情、舒缓压力。
调查表明,网络的方便快捷、多姿多彩,特别是玩游戏、聊天、听歌、看电影、看电子书等休闲娱乐功能都使孩子们感到快乐,有助于未成年人缓解心理压力,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问卷显示,88、4%的学生在网上玩游戏,83、9%的学生有自己的网友,他们玩游戏的时候可忘却烦恼,与网友倾诉可求得情感共鸣,以减轻课业负担等带来的心理压力。
21、4%的家长也认同孩子是为了缓解压力才上网,23、1%家长认为上网使孩子心情愉悦。
三是有助于塑造个性、培养能力。
56%的学生认为上网有助于沟通能力的培养,26、1%的学生认为上网能培养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未成年人在网上经营空间博客、与人互动等,可以较大程度上避免现实人际交往障碍的困扰,能有更多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见解、展示自己某方面的才华,能进一步锻炼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自尊心、自信心等,在某种程度上还满足了精神上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利于未成年人良好个性的养成,对于现实生活中这种发展、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的孩子来说更是有特殊意义。
(二)网络给未成年人带来的消极影响一是上网无度伤害身体健康。
过度上网是影响未成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诱因,33、8%家长最担心过度上网会有损孩子身体健康。
6、7%的学生表示自己上网曾在4小时以上,1、4%的学生承认曾经通宵上网。
网络无限开放、信息庞杂,孩子上网计划性不强,贪恋玩游戏、聊天等,都是致使上网时间、频率增多的原因。
未成年人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一动不动,加上遭受电脑屏幕的电磁等辐射,很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影响骨骼和组织发育,引起视力、记忆力下降等伤害性影响。
由于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未成年人参加室外锻炼、游戏的兴趣减少、频率降低,也不利于身体成长发育。
此外,在网吧上网的孩子往往处在一个比较混乱、烟雾缭绕的环境当中,对身体健康不利。
二是思想道德素质面临挑战。
调查表明,2、6%学生认为网上可以有不文明言行,4、5%的学生认为网络上相互欺骗很正常,2、7%的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识较为模糊混乱。
有同学举例说,生活中不能偷窃,但网上“偷菜”没有问题。
未成年人接受新生事物快,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成熟,主观判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完善,面对良莠不齐的网上信息和网络服务难于分辨对错和正确取舍,网上的违法不良信息和有害网络游戏很可能使未成年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腐蚀,少数未成年人因上网而产生了思想道德认识上的偏差。
三是产生行为问题和严重后果。
据调查,有的未成年人因为沉迷上网而产生了逃课、逃学现象,在学习的黄金时期荒废了学业甚至辍学,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势必造成不良影响。
依赖网络也易出现心理问题,产生焦虑、亢奋、幻觉等现象,严重的还会出现“网瘾”,据了解,我省未成年人网瘾不是个别现象,在去年哈尔滨市一名心理医生披露的工作日记中就记载有300多位这样的孩子。
此外,未成年人心理上不成熟、涉世不深,易受不良风气、行为影响,有的还对家长隐瞒自己上网的真实状况,他们可能因为没钱上网产生欺骗、偷窃、抢劫等不道德或违法、犯罪行为,也可能因为与陌生人聊天、见面成为被欺骗甚至犯罪的目标,或者一时冲动成为恶性案件制造者,诸如《14岁女孩遭网友拐骗》、《初中生杀人后照旧玩网游》等与网络相关的新闻屡上报端,在这类事件中未成年人都要承受比较严重的后果。
三、引导未成年人安全上网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一)立足广大家庭,引导家长关注未成年人上网安全作为参与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全省各级妇联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上网安全问题,并将之纳入小公民道德建设、“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中统一研究推进部署。
今年,省妇联将“突出保障未成年人家庭上网安全,指导家长做孩子上网安全的守护者”作为贯彻落实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精神的年度工作目标。
与省文明办、外宣办、通信管理局共同开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家庭护卫行动,引导家庭成员自主参与举报监督行动、家庭教育指导行动、社会实践行动、舆论宣传行动,自觉抵制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有害信息。
与省文明办策划实施了家庭教育巡讲龙江绿荫行动,在全省开展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活动,将保障儿童上网安全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引导广大家长重视、关注未成年人上网安全问题并学习掌握必要方法。
在全省组织开展“儿童网络安全行”家庭教育主题征文活动,呼吁社会共同关注并帮助解决儿童安全上网这一问题。
(二)切实履行职能,确保未成年人远离网吧和不良信息全省网络监管部门对网吧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加强监管治理,设立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组织安装远程监控软件,对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网吧进行从严处理,取缔无证照网吧。
关工委组建“五老”义务监督员队伍,老干部、老专家、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们在制止未成年人进网吧、发现举报黑网吧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新闻出版部门加强对互联网出版活动的监管,对本省网站擅自登载、链接、传播含有低俗和淫秽色情内容的网络小说、电子书、网络游戏的行为采取必要措施,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网上文化环境。
教育部门注重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并积极搭建平台,各中小学普遍利用信息技术课、思想品德课、生活课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网络道德教育,在校园电脑上安装防控软件堵截不健康的网络信息,有的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阵地引导学生开展积极、健康的网上生活学习,通过组织参加网上比赛、活动等向学生推荐优秀少儿网站和专题网站,在假期为学生定时开放微机房作为“绿色网吧”。
四、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的设想及建议时至今日,未成年人已成为中国网民中的最大群体,据XX年底数据,中国3、84亿网民中约有三分之一是未成年人,这些上网未成年人约占未成年人总数的三分之一。
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网络上的淫秽色情信息、未成年人的网瘾现象、因网络引发的恶性案件,这些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已为社会普遍关注,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已刻不容缓。
建议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从长计议,勇担重任,强化管理,着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巩固网络安全保障体制,积极防范网络给未成年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是推进完善网络立法进程。
尽管全国有一系列与互联网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互联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进行规范,但伴随着网络产业的飞速发展和日趋复杂,法律的滞后性和不完善也凸显出来,建议完善现有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有关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如通过法律明确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对网络信息内容负责,对网络色情等网络犯罪行为进行认定,推进网络邮箱、论坛、博客、视频实名制等,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的行为进行有效跟踪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