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重点绪论1.环境的概念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包括哪两大类、酸雨的定义、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两类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定义:pH<5.7①遗传多样性②物种多样性③生态系统多样性④景观多样性3.环境生物学的概念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与生物学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交叉学科(教材)。
其他定义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段昌群)。
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系统与人为逆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熊冶廷)。
4.环境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生物体的代谢反应过程和生物合成产物对污染或被破坏的环境进行治理和修复以及监测和评价的一种单一的或复合的工艺技术系统。
包括污染物生物控制、消除技术和环境生物监测、评价技术5.环境生物学和分支学科的相关性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环境污染及类型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物种类气体污染如CO2、NO x、碳氢化合物、HF、H2S、SO2、CO等。
颗粒物污染烟灰、烟尘、光化学烟雾微生物悬浮气溶胶污染水污染水污染的类型需氧有机物质污染氮磷化合物污染有毒重金属和难降解化合物的污染石油类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染热污染盐污染土壤污染环境污染的类型⏹按污染物的性质: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
⏹按污染物的形态: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和辐射污染。
⏹按污染物的产生原因:生活污染和生产污染(如工业农业和交通)。
⏹按污染的涉及范围: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和局部污染2、污染物、优先污染物、污染源污染物:指进入环境以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优先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或优先控制污染物。
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为污染源。
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工业污染源(最多)、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按污染源空间分布方式:点污染源与面污染源点污染源:污染物发生于某一局部较小范围,一般有固定的排污口。
如工厂的排污口,形成以管口为中心的圆形扩散污染。
面污染源: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排放点,分布广而散,污染物浓度较低,但总量很大。
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过程。
迁移的方式:⏹机械迁移(水、气、重力等);⏹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迁移方式);⏹生物迁移。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迁移与转化往往相伴发生。
4、生物转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a. 被动转运简单扩散(自由扩散):沿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扩散,没有膜蛋白的协助,不需要提供能量。
脂溶性有机化合物的主要运转方式滤过:通过生物膜上的亲水性孔道的运转过程分子直径小的水溶性化合物的主要运转方式2. 特殊转运主动转运:环境污染物特异结合于一转运蛋白后被转运过膜,逆浓度梯度,能量驱动。
水溶性大分子化合物的主要转运形式易化扩散:环境污染物特异结合于一个转运蛋白被转运过膜,转运沿着浓度梯度下降方向进行,3.胞饮作用少数物质与膜上的某种蛋白质有特殊亲和力,当其与膜接触后,可改变这部分膜的表面张力,引起膜的外包或内陷而被包围进入膜内,固体物质的这一转运称为吞噬,液体物质的这一转运称为胞饮。
5、生物转化的具体过程(相I、相II反应)相Ⅰ反应:外源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OH、-SH、-COOH、-NH2)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相Ⅱ反应:指在酶的催化下,外源性化合物的相Ⅰ反应产物或带有某些基团的外源性化合物与细胞内物质结合反应。
6、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生物浓缩: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生物积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7、金属的生物转化◆金属的毒性影响因素:金属的浓度、金属的存在状态◆金属的微生物转化微生物对金属的毒性转化,主要是氧化还原和甲基化作用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1、酶的诱导作用、抑制作用(一)酶活性的诱导能诱导酶的化合物大都属于有机亲脂性化合物,并且有较长的生物半衰期。
其诱导作用是:增加酶的合成速度(转录)降低酶蛋白的分解混合功能氧化酶MFO是污染物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相Ⅰ反应过程中的关键酶系。
抗氧化防御系统酶(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3)过氧化氢酶(Ct)(二)酶的抑制作用⏹不可逆性抑制由于污染物与酶蛋白的活性中心功能基因不可逆性结合而引起的。
如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
⏹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反竞争性抑制1.ATPase2.乙酰胆碱酯酶(AchE)3.δ-氨基乙酰丙酸脱氢酶(ALAD)4.蛋白磷酸酶2、抗氧化防御系统抗氧化防御系统酶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带有2~3个电子的分子氧还原产物,主要有:·OH、O2-、H2O2抗氧化防御系统组成:水溶性组分,如谷胱甘肽(GSH)、维生素C脂溶性组分,如维生素E、β-胡萝卜素酶,如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3、靶器官效应器官蓄积器官●靶器官:污染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其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这样的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效应器官:毒作用表现出来的器官。
●蓄积器官: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部位。
三个器官间的关系⏹靶器官不一定是效应器官;⏹靶器官也不一定是蓄积器官;⏹例:放射性碘、镉、甲基汞、有机磷农药、DDT、大气中的铅。
4、环境激素环境中存在一些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这些物质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这些物质被称为环境激素。
环境激素类型⏹天然雌激素和合成雌激素⏹植物雌激素⏹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环境激素危害:当环境激素进入人体时,会让人体内的内分泌系统误认为是天然荷尔蒙,而加以吸收,占据了在人体细胞中正常荷尔蒙的位置,从而引发内分泌紊乱,造成人体正常激素调节失常减少环境激素的有效途径⏹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使用布袋⏹不用聚氯乙烯塑料容器在微波炉中加热⏹不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面⏹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少用室内杀虫剂5、化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称为联合作用(Combined Effect) 。
协同、相加、独立、拮抗⏹协同作用:污染物的总作用强度大于其各个成分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解毒作用抑制)。
1+1>2 ⏹相加作用:污染物的总作用强度等于其各个成分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
1+1=2⏹独立作用: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
Max (A, B)<n<A+B ⏹拮抗作用:污染物的总作用强度低于任何一种单独作用的强度(毒作用相互干扰)。
1+1<2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1、生物测试;生物测试(Bioassay):系统地利用生物受到污染物质的毒害所产生的生理机能等变化,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生物测试的优点:生物测试不同于常规的物理、化学检测。
前者能够测定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影响,而后者只能测定污染物的浓度。
意义⏹确定单一污染物的安全浓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于;⏹确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化;⏹确定环境质量标准;⏹生态风险评价。
2、生物毒性的基本概念;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生物体后,能与生物体之间发生化学作用并导致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通常一种物质只有达到中毒剂量时才是毒物。
中毒:机体受毒物作用而表现出的疾病状态。
中毒是各种毒性作用的综合表现,包括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
毒性: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机体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毒性作用或毒效应:化学物引起机体损害的总称。
无损害作用:机体无形态、生长发育、寿命的改变;未见功能容量降低或代偿能力损害;可逆的。
损害作用:机体接触或不接触后,仍表现出易感性、代谢速率低、酶系的相对活力异常。
毒性试验:是指人为地设置某种致毒方式使受试生物中毒,根据试验生物的中毒反应来确定毒性的试验方法。
3、剂量-效应关系曲线;以剂量为横坐标,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算单位或表示反应的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绘制散点图所得到的曲线。
不同的化学物或同一化学物在不同条件下,其剂量与效应或反应的相关关系不同,可呈现不同类型的曲线。
常见的剂量-反应(效应)曲线有直线、抛物线、S形曲线三种形式。
4、表示毒性的常用参数(LD50、LC50),理解测定LC50的意义测定LC50的意义:⏹对可能进入环境的化学物质毒性的筛选,为控制剧毒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作为监测污染源和环境污染生物学评价的依据;⏹检查有毒物质处理效果,为制定排放标准提供依据;计算安全浓度的依据,作为制定环境标准的重要参数5、几个一般毒性试验的概念急性、亚急性、慢性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h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是毒性研究的第一步。
一般采用LC50(LD50)表示受试物的急性毒性大小。
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一)亚急性(亚慢性)毒性试验在相当于动物生命周期的1/30~1/20时间内使动物每日或反复多次接触受试物的毒性试验(二)慢性毒性试验又称长期的、亚致死试验。
是指以低剂量外来化合物,长期与试验动物接触,观察其对实验动物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试验。
5、动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按试验要求选择受试生物⏹最常用的急性毒性试验生物是大鼠和小鼠。
⏹水生毒物毒性试验:鱼类、水蚤及藻类。
⏹也可选择某些高等植物如蚕豆、洋葱、大白菜等物种。
⏹雌雄动物同时试验,对试验动物预先观察几天后标记编号并随机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