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地形和气候是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植被是自然带的标志(镜子) 水文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划分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年等降水量线——划分湿润区与半湿润区②南北差异(2)东部季风区的四大亚区的差异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1、在图上填注:(1)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2)东北平原的三大组成: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3)内蒙古高原(4)主要河流: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2、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东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②地形条件:地形影响着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东北地区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农业可多种经营。

③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④工业发达(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一些工业部门以农产品为原料。

形成工促农牧,农牧兴工的格局。

);⑤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东北亚经济合作为本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机遇。

⑥开发时间较晚,地广人稀。

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4、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形成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

——主要农作物分布:见课本P65图②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③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5、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等)6、东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统一,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①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继续强化商品粮等大宗农产品的,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发展,建绿色食品基地。

②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围绕生态建设和农牧民增收两大主题,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③山区农业发展方向:森林保育为核心,发展绿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7、东北大米质量优与气候的关系:东北地区的水稻生长期长;气候寒冷,病虫害少;土壤肥沃,化肥用量少。

8、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

该地区农作物生长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低温的劣势是——只能种植耐寒作物,只能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有牲畜过冬的问题。

低温也有好处——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冬季积雪,春季融化,缓解了春旱。

9、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其中,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

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1)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

(2)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率高的原因?(1)地广人稀,人均粮食占有量多;(2)机械化水平高,专业化生产水平高。

(3)与长三角比,东北地区单产低的原因?(1)小麦单产低于水稻;(2)耕作较粗放;(3)复种指数低于长三角。

(4)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发展潜力何在?(1)地广人稀;(2)宜农荒地多;(3)单产有待提高。

10、中国的玉米带在松辽平原,与美国的玉米带相比:相同点——(1)农业地域类型相同,都属于商品谷物农业;(2)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3)都以玉米为主,单产都较高。

不同点——(1)经营方式不同;(2)区域专业化及现代化程度美国大于中国;(3)我国玉米带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较差,单产较低。

11、辽中南基地——我国最大的重化工业基地发展条件:工业基础雄厚;矿产能源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不利:水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能耗大。

衰落的原因: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生产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日趋枯竭。

振兴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二、西北地区(一)西北地区概况1、范围(1)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2)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3)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1)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2)景观特色:草原、荒漠为主。

4、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特征——干旱;年降水量少;气温和降水的变率大;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冬春。

5、外力作用: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多风蚀、风积地貌。

6、河流:多内流河(最大的是塔里木河),河流补给方式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及少量山地降水。

流量与气温相关,夏季形成汛期,冬季断流。

7、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减少,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这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条件为基础。

由东到西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8、沙漠中出现绿洲——属于非地带性规律。

9、各地水源——(1)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2)河西走廊的水主要来自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

(3)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水源来自黄河水。

10、西北地区的农田、村镇和城市的分布都成点状或带状。

(点状:绿洲。

带状:沿河,沿交通干线)11、西北地区的农牧业:(1)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2)塞上江南——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

发展农业的条件:地势平坦,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灌溉水源充足。

决定性和限制性因素:水源。

主要农作物:春小麦和甜菜。

(3)新疆长绒棉和吐鲁番哈密瓜、葡萄。

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利于糖分累积。

该地区棉花生产的有利条件是: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冰雪融水量较多,灌溉水源较丰富(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荒漠化(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气候变异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4)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3、荒漠化成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1)自然原因:①干旱⇒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2)人为原因:①人口激增;②人类活动不当:三过一不4、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的土地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3)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4)措施:水、地、人、林、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农作区:节水农业;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干旱内陆:合理分配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绿洲外围:封沙育草;绿洲前沿:防沙林带;绿洲内部:农田防护林网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⑤控制人口增长6、宁夏中卫的沙坡头为保护宝兰铁路免受腾格里沙漠的侵袭(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削减风力,截留水分。

不宜大范围推广,原因是成本太高)——草方格沙障属于工程措施7、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梭梭、柠条、沙拐枣是优良固沙植物)8、斑点状荒漠化的成因:过度放牧。

绿洲地区的荒漠化成因: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开垦。

9、读图题(1)图中①沙漠的名称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此地区及周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图中①地区绿洲退化严重的原因: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人口增长迅速;区域内大力开荒种粮;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

(2)图中②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过垦、过牧,植被遭破坏。

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为:营造“三北”防护林(作用:防风固沙,保护农田)(3)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

主要原因是: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而且最不稳定,人类利用也最不稳定,土地很容易产生荒漠化。

(4)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

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较少,降水集中多暴雨。

(5)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国荒漠化主要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大;②高原面积大,高山环绕盆地,沙漠、戈壁广布;③河流稀疏短小,以内流河为主;④草原和荒漠为主要自然景观。

(6)新疆南部的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呈环状分布在盆地四周的绿洲上;主要区位因素是:河流。

10、世界荒漠带包括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两种类型。

(见学案P23)(1)非洲撒哈拉沙漠为代表的荒漠带,主要成因是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炎热干燥,同时受来自内陆的信风带的影响,增加了干燥程度。

(2)澳大利亚西海岸、非洲撒哈拉地区和非洲南部西海岸,为什么荒漠直逼海岸?都位于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沿岸均有强大的寒流经过,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