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答题规范提高考试成绩——从生物高考评卷角度谈答题规范和对策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三年的生物科复习效率和学生的应考能力;我们从近年生物高考评卷中,发现学生在高考生物科答题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提供给老师、同学们;为新一轮生物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打提出下列建议和意见。
一、学生在生物高考答题中存在问题1、审题不清,答非所问有些考生题目还没有看清楚就急于答题,所答内容与题目要求差距较大甚至无关。
如(2005〃全国卷Ⅰ〃30)(21分)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
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①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
②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③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
一段时间后,A 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请回答:(1)该实验原理是:。
(2)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
(3)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及低血糖症的原因。
解析: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
它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化成非糖物质,另一方面是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答案:(1)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
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下降,机体出现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病状,此病状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得到缓解。
(2)注射胰岛素溶液后,血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组织细胞因血糖供应减少,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而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低血糖症状。
(3)胰岛素可使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增加,同时使血糖来源减少,从而使血糖含量减少。
30题(1)要求写实验原理,不少考生只答了“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而“胰岛素过高导致低血糖症”和“补充葡萄糖得以缓解”两方面的原理漏写,7分中只能得到3分左右。
如(2006〃全国卷Ⅰ〃30)(22分)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蒸榴水、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O2和CO2在水中的容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1)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
此时,叶片均浮在液面上。
(2)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
(3)┇分析预测的结果:答案:(3)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日光灯下,照光一段时间。
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上浮,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
(4)再将定两支试管放在暗培养箱中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
分析预测的结果:(1)光照下,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O2,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增加,叶片上浮。
而蒸馏水中缺乏CO2和O2,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
(2)黑暗中,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放出的CO2溶于NaHCO3稀溶液中,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叶片下沉。
蒸馏水中缺乏O2,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仍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
题中明显已经给出了需要验证性的结论: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显然是验证性实验,然而许多考生把题目当作探究性实验来做,导致失分较多。
又如2007年的30题的第Ⅱ小题,题目落点在于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生根的适宜浓度,而很多学生分析实验却强调“实验过程应去掉尖端和叶片,以排除枝条自身产生生长素的影响”之类的答案,原理也表述为“适宜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能促进植物的生长或生芽”或“生物生长需要生长素和微量元素的调节”等,偏离了本题的要求。
2、答题主次不分在分析结果时,有些考生避重就轻,对于与题目关系较小的情况谈得很详细,与题目密切相关的情况却谈得很少。
有些考生写了许多无关的语句,但没有写出给分点。
比如2006年高考30题中,有些考生对于“对照组在蒸馏水中”的情况谈得很详细,真正的实验组“在NaHCO3稀溶液中”的情况却谈得很少,有的甚至对实验组避而不谈。
3、答题条理件不清,层次不明本该分情况、分清对象加以说明,可是有些考生在答题时不加区分,只是笼统地说明。
比如2005年高考31题(1)要求推断有角、无角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时,假设要分两种情况加以说明,而许多考生要么只写出其中一种,要么把两种情况混为一谈,更有甚者没有假设。
4、用词不够准确,还有笔误现象答题中的一些关键词往往是给分点,而有些考生用自己的一些话表达,导致不准确而丢分,比如“呼吸作用”用“呼吸”代替,“下沉”用“不上浮”代替等。
高考时间紧,易慌乱,有不少考生答题时写的同自己想写的不一致或刚好相反,存在笔误现象,比如2005年高考31题中用“R、r”代替“A、a”写基因型,将“牛”写成“羊”等。
5、答题不在规定的区域内评卷中电脑只显示所评题目的规定答题区域内部分,若不在规定的区域内答题,则会影响得分情况。
在评卷中出现一些试卷,只见有一个箭头引进,而不见文字的;或有答非所问又被箭头引出的;还有切断的半截语句的情况。
二、应考对策鉴于以上问题,建议同学们答题时要注意这些问题,教师也要在平时训练学生做到以下几点,做好高考中的规范答题。
1、审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体现每一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我们认为在审题中要做到下列几步:①读题方法和目的:平时就要训练学生,读书时要有“那种读给别人听的感觉(因为在读给别人听的时候,即使读不准音的字,你心中也明白)”,这样才不会在审题中出现漏字的现象;通过这一阶段应使学生明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那些字、词句是关键(自己可适当的标注);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带着这样的目标去读题,针对性就比较强,也利于学生快速的捕捉题目的有用信息。
②分析:在这一阶段应让学生对整题的总体脉络在脑中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即其大体上是如何行进的,可以从条件出发分析,解决问题的知识点落在过去学过的那些章节。
2、答题要分清主次,把握要点主要和次要一般要分清不难,但还要知道,要对主要的对象说的具体些,也就是说要答出关键点,绝不能不写;次要的也要写,但不能比主要的还详细。
主要对象的给分点往往占到分值的绝大部分。
3、答案要准确,不加无关的语句回答问题不要有多多益善的念头。
生物高考评卷中是按点给分,与题目要求无关的内容写多少都没有分数,不要以为有写就有分数,那只是在浪费时间。
更不能写与前面相矛盾的话来,否则将成为狗尾续貂,适得其反。
4、条理要清晰、层次分明答题时需要分开来写的最好另行来写或中间空开,利于评卷教师找出给分点,即使前面一点错了也不会泱及后面的给分。
若一题分值很大,有几个小问,那么评卷时很可能分成几部分改;若第二部分的有些条件或对象没说清楚也容易丢分,不要以为在第一部分已经说明了。
比如2005年高考30题中,许多考生在回答第(2)题时已经答了“胰岛素可使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增加....,从而使血糖含量减少......”(这本应该是第(3)题....,同时使血糖来源减少的答案,加点粗部分为给分点),在回答第(3)题时就只答了“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7分中只能得到3分。
5、准确地用字、用词在答题时尽量使用专业的述语,最好不要用自己理解的话代替关键词,关键词往往是答案的给分点。
同时写完后也要注意检查是否写错了,以防笔误。
平时训练要多加注意。
6、在试卷规定的区域内答题要在试卷规定的区域内答题在网上阅卷,显示器只显示所改题的答案矩形框内区域。
不能以“箭头指示法”在试卷规定的其它位置答题,若超出规定答题区域的答题部分在扫描时会切除掉,不予显示。
因此要求同学平时要养成在规定的答题位置答题的好习惯,在下一阶段省质检等几场考试中师生应该严格要求,凡是不在规定的区域答题,一律以0分计算。
7.注重卷面和书写注意答题的卷面篇幅,答题区域的整体设计,应不偏不倚,不“浓缩集中”,做到篇幅适中;字不能写得太小,应该书写工整,这样往往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卷面分。
不管是哪位教师,在他长时间、高强度、大批量阅卷一段时间后,看到一份字迹工整,卷面清淅,大小得当,条理清淅的试卷,顿时会容易产生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相比较于字迹寮草,不工于设计,字体、篇幅大小失调的试卷,多给认真答题的印象分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教学对策1.研读考纲,明确内涵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我们复习备考的依据。
在解读考试大纲时,除要关注考试范围、新增内容外,更应关注题型示例及样卷。
它不但让我们对高考试卷的长度、题型的大致比例有所了解,更能告诉我们高考命题的趋势与走向。
在近几年的高考生物学科《考试大纲》中,考试内容大都包括了“能力要求”和“考试范围”两个部分。
其中考试范围主要是规定考试知识的考查范围。
许多教师对这部分内容比较关注,哪些要考、哪些不考,往往弄得很清楚,而对考试大纲中的能力要求则很少去研究、解读。
高考命题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从知识考查向能力考查转变,近年来高考生物学科试题中注重以能力立意的题目明显增多,就是这种趋势的体现。
因此,在教学复习过程中,如何根据《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能力训练,是每个教师必须重点研究的内容,比如“正确理解、分析生物学中以图表、图解等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并用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
这里的理解和分析都是内因的心理过程,人们是无法观察和测量的,如何把这些要求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观察测量的东西,生物学中图表类型及各自的特点,如何用其它表达形式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等问题,就需要我们任课教师对《考试大纲》进行细致的解读和研究。
2.把握重点,善于归纳纵观近几年生物高考试题,有关基本概念的考查内容大致分为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等几个方面。
生物学考卷中离不开图表、表格、曲线等考查形式,很多题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绘图、画曲线、列表格等,这次考试也反映学生在这方面是比较薄弱的。
在复习中,教师要有目的地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图、表题加以训练,让学生熟悉这类题的解题思路、方法,掌握读图、读表的技巧,由熟悉到最后能掌握并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