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学研究须立足于学生的学来研究教,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为旨归已成为教学论研究者的共识。
教学论研究从研究“教”向研究“学”的转向,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关注,使教学激励被纳入教学论研究的视野,教学激励研究,无论对教育发展还是对师生个体发展,都有价值,首先,有利于教师掌握教学激励的方法与艺术。
可以促使教师改变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缺陷,可以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学激励本质在于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
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因此教学激励是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正如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一切成功的教育都具有激励性。
当前由于厌学导致学业失败的学生越来越多,面对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这个棘手问题,教师却没有有效的教学激励措施。
教师通常的做法是要么依赖经验,要么依赖直觉,或者简单套用书上或其他人的建议来获得常识性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但采用常识性的办法激发学生动机常常令教师们捉襟见肘,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教师应该转变陈旧观念,尝试新方法。
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厌学、弃学是因为学生缺乏学习动机。
其实,动机是一种个体积极学习和成长的先天的能力和倾向,是个体产生行为、获得个人控制感和胜任感的一种先天心理倾向,对所有学生
而言,不管是正常儿童还是边缘学生,都有积极的心理活动潜能,包括先天的自尊和学习动机。
但学生的内在的固有的先天动机会受到内、外界因素影响而被遮蔽。
认知心理学强调影响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认为学生后天习得的自我概念、目标及对成功或失败的预期、自我评价过程中的评价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会影响动机。
社会认知学派强调影响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认为他人的社会情感支持以及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强化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先天的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内部因素、影响学习的外部因素三者之间具有交互作用。
学生的先天学习动机是一种内部存在状态,影响先天学习动机发挥的内部因素是一种认知或元认知能力,可以通过后天教育或练习获得,影响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为学生先天动机发挥作用、认知和元认知能力发展提供人际环境,当环境给学生提供积极的支持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或者教给学生一些反思自己思维过程的技巧时,学生就会感受到自身先天的学习动机的力量,他们就会乐于学习。
教师只要从这三个方面提供加强交互作用的力量,那么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动机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
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
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
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
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400个零件。
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培养学生的能力增长观
很多学习动机问题出在学生的能力观上。
很多学生认为能力的数量和质量是固定的,与教学和发展无关,不可改变,若他们把表现不佳认为是能力不足,而他们对能力不足又无能为力,就会陷入绝望,破罐破摔,使先天的学习动机受到遮蔽。
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弹性的能力观,这种观点认为:所谓能力,是一套通过经验和教学能够加以改进和发展的技能扩展系统,即能力是可以随着学习和经
验增长的。
这种乐观的态度还表现在把能力看作是有多个维度、多种形式。
认同能力增长观的学生,会对未来的成功保持乐观的态度,会在学习中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性,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能力增长观。
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
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
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
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
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
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2、具体与抽象。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
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
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3、求同与求异。
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4、一般与特殊。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