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社会教育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社会教育

三、社会(一)目标1.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2.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4.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5.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内容与要求1. 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 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 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 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 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 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 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三)指导要点1.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2. 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3.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小班幼儿的社会教育当前,幼儿园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的获得,忽视了情感、习惯、社会性等的发展。

美国教育家罗宾森说过:“对我们成人来说,社会生活,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居住在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等等,都是习以为常的现象,但儿童需要学习。

”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社会教育的意义。

幼儿社会性教育就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活动,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幼儿初步了解社会,掌握社会的行为规范。

及行为技能。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的生活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健康个体。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热爱幼儿园,认识自我,养成好习惯,爱家庭,了解他人,学习有关社会知识、技能等等。

其目的是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渗透人际智力的培养,即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能力,了解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发展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帮助幼儿理解社会。

幼儿离开家庭,离开父母,来到幼儿园,为帮助幼儿减少分离焦虑,适应幼儿园生活,我们带领幼儿熟悉幼儿园,如知道喝水、上厕所、上课的地方。

开展“大带小”,即让幼儿参加中、大班的活动等。

创造机会,鼓励幼儿和大家一起玩,到集体中,帮他们找朋友,给他们一些玩的时间,使他们从中获得欢乐。

教育幼儿与小朋友相处要有礼貌,团结友爱,学习过集体生活,克服孤僻、不合群的性情。

一、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帮助幼儿了解与他人一起生活的基础是交往。

在交往中,幼儿要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去行动,逐渐学习能体会和理解他人。

角色游戏是幼儿交往的重要途径,如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幼儿像妈妈一样照顾孩子,操持家务;像爸爸一样送孩子上幼儿园,上班,从而获得一种切实的体验,以引起情感和行为上的实际变化。

因此,我们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和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帮助幼儿自己协调、解决交往中发生的矛盾冲突及各种问题,以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

如看图书,两三个幼儿争看同一本新书,教师随机引导全班幼儿共同讨论,尽可能想出各种解决方法:三个人一起看,主动让给别人看,交换看,轮流看等。

问题解决了,幼儿既学习了社会交往技能,又提高了交往能力。

二、认识自我,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独立生活能力爱父母,学习用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热爱。

很多孩子都爱玩“娃娃家”的游戏,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

在游戏过程中,重要的是如何渲染孩子对父母真挚的爱,以及他们愿意用同样的感情去爱伙伴的真诚愿望。

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孩子关心爸爸妈妈和老人的良好习惯,可以让他们为爸爸妈妈和老人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如:给下班回家给妈妈送上拖鞋,给爸爸递上毛巾,给爷爷奶奶送杯热茶等,并对这些“服务”予以鼓励、表扬,以强化他们的行为习惯。

教育幼儿小朋友之间要宽容大度,团结友爱。

这一方面要求孩子对别人的弱点缺陷不要讥笑,另一方面则要求孩子对犯了错误的人要宽容。

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复杂的社会,并以宽大的胸怀和爱心对待同伴。

有以上基础后,我们开始对幼儿进行合作教育。

合作是幼儿认识自己,了解他人的又一途径。

为了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我们要求教师对幼儿的合作行为及时予以强化,鼓励幼儿玩没有输赢的游戏,减少竞争性过强的集体活动。

如开展“两人三只脚”、“分组拼图”等活动,让幼儿学习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体验大家努力才能做好一件事的快乐。

此外,我们还通过其它方式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

教育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看清马路上的来往车辆,慢慢走不乱跑,见车会避让,到街上跟着父母或老师,不单独出去,如果找不到父母和老师,要去找警察叔叔,不在马路上玩等。

这样做,有助于幼儿接触新事物,增长知识,益于培养幼儿敢于尝试和遇事不慌的好习惯。

秋天,我们带领孩子去拾落叶。

在拾落叶的过程中,孩子们认识各种树木,培养了劳动习惯,同时,在劳动中细心观察自然现象,学习自然知识,增长保护环境整洁的意识。

通过拾落叶,蹲下、弯腰等一系列的动作既增强了活动能力,也促进了动作的发展。

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小动物,我们要珍惜和培养他们这种感情。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要爱护自己生存的环境。

教育幼儿爱护小动物,正是培养环保意识的启蒙课。

在幼儿园,我们饲养了小金鱼、小兔子、鸽子等动物,让幼儿参与喂养,增强他们对动物的感性认识,使他们获得了知识,同时培养了责任心和关心保护小动物的感情。

在饲养小动物的过程中,孩子从小养成观察,动手动脑的习惯,也是一生受用的。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与周围生活环境积极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整体协同发展的过程。

所以幼儿社会教育不能只限于社会领域,而应在承认和尊重儿童发展多个领域和课程要素之间差异的前提下进行整合,以主题活动、领域活动、区域活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为途径,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的培养目标出发,让幼儿在自发、自主的活动中学习掌握社会技能,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一、开展社会性主题活动主题活动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它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既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也凸现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能帮助幼儿获得完整的经验,同时又注重了事物的横向联系。

因此我们以主题活动为主线,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社会性培养目标出发,把一个个既相互联系又互为依托的整合主题活动实施到我们的实践中,在小班开展“我爱………”的主题活动,通过幼儿园真大、老师像妈妈、哥哥姐姐喜欢我,你是我的好朋友等系列活动,帮助刚入园的孩子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并喜欢上集体生活,为他们走进社会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在中班开展“我会听,我想说,我能画”等系列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充分自由的空间中,学会认真地倾听,主动地说,并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幼儿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了,交往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大班开展“这是我的事”等主题活动,通过紧急任务,转达告示,我编的故事等系列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自立、自强的意识,养成认真处事的态度,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这些都是为了能和幼儿即将迎来的小学生活有机衔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领域活动中融合社会性教育领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模式之一。

有它的独立完整性,把它与主题活动相互配合,把社会性教育目标有机地融入到领域活动当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比如在科学探索活动“斜坡滚球”中,让幼儿以分组的形式,合作滚球、记录结果,学习商量与协作的社会技能,在交流记录结果中体验分享。

在瓦楞纸拓印的美工活动中,培养幼儿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体验成功与创造的喜悦。

在语言活动中,为幼儿积极创设能说、会说、敢于说的环境与机会,促进幼儿积极、大胆、勇于展示自我、充满自信的社会品质的发展。

在体育活动中,更是渗透大胆、合作、勇于挑战的能力训练,鼓励幼儿一次次地挑战自我、克服困难,养成不怕吃苦、不怕累的良好品质。

三、区域活动中加强社会性教育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它体现了自主选择、自主游戏的原则。

通过不同的形式,满足个体情感和行为的需要。

特别是在区域活动中可以通过规则的建立及有趣的形式来推进幼儿社会性情感和行为的发展。

1、规则提示区域活动中的规则提示保障了活动的基本进程,保障了幼儿在活动中的基本权利,制约了不符合社会活动要求的行为。

与(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请保留此标记。

)过去的游戏规则不同,区域活动的规则提示重在其丰富的社会性内涵,能帮助幼儿了解活动规则的意义,调整自己的行为。

A、人数提示:由于材料及场地的限制,一个活动区内不可能允许太多的幼儿参与。

当幼儿游戏的愿望与区域环境有冲突时,我们采用进区插卡或挂牌、又或者是按脚印图案入区的方式,让幼儿明白活动区中的人数限制提示,学会约束自己,与同伴协商,运用智慧争取等,帮助幼儿逐渐学习调整个体行为。

提高社会技能。

B、时间提示:在一日活动当中,区域活动只是环节之一,有开始也有结束。

为了让幼儿既能清楚地知道活动结束的时间到了,又不粗暴地打断幼儿。

我们设计了音乐提示及独立看钟提示的方法,在小、中班可放音乐提醒幼儿活动准备结束了,而大班孩子则可在活动开始前即告诉他们活动结束的时间,让他们学会独立看时间来结束自己的活动。

在这个提示下,幼儿社会独立性逐步提高。

C、等待提示:幼儿整理收拾材料的速度有快有慢,以往枯燥等待的形式压抑幼儿的天性与幼儿社会性发展是矛盾的。

我们结合了蒙氏教学的理念,在班级地上布置了蒙氏线,让先收拾完的幼儿听着音乐去走蒙氏线,在逐渐稳定情绪中学会等待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会等待,学会体谅别人,逐渐改变了以往以自我为中心,向亲社会行为又迈进了一大步。

2、丰富内容教育家陈鹤琴提倡“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生活即教育”。

而劳动即是生活,为了让幼儿在真实的体验中感受生活、感受自然,我们在区域活动中增设了生活区,并极大地丰富它的内容。

小班的幼儿参与倒水、扫地、穿衣等劳动生活体验,中班幼儿进行旋瓶盖、扣纽扣、剥花生、洗青菜等劳动生活体验,而大班的孩子更是在生活区中充分学习使用各种工具,用锤子钉木板、剥锥栗、包扁食、用刀切菜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