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心得
在繁忙而又紧张的工作之余,我拜读了孔子的《论语》。
我以前听说过《论语》,但是没有读过。
曾以为《论语》是一部高不可攀的书,现在学校发给我们人手一本。
使我有充足的时间拜读。
感觉它又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书。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由此可见《论语》的地位。
也使我明白甚多,懂得更多,这种细心的品读,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书,让我更加透彻的了解了那千古莫测的历史长河,尽管,《论语》只是一部小小的书,其中参透的也只是一点一点小小的历史之水,可是,那富有哲理的字字句句在我的耳边的回荡,让我了解的是除却“之乎者也”的大道公理。
从孔子的一字一句平实出发,我已看到,其中闪烁的智慧的光芒。
似乎应从修身谈起。
修身之始,于我理解,应始于为学。
为学之道,在《论语》中有诸多的方面提及。
孔老夫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为师之道,颇为精悉。
我们从小就熟知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切经典的句子,都伴随了我们的成长,给以我们重要的影响。
孔子一人的教导如此,其优秀的弟子的无限智慧,我们将受益的,不仅仅是背过几句话就可以涵盖的。
学问是一种很深奥的东西,也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的。
我们现在是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之中,明白学习的意义,
理解学习的内涵,懂得学习的方法,都将给我们的人生以重大的启迪。
它教给我们,要在学习之中享受;它告诉我们,要在学习过程中温习;它教导我们,要在学习里面找寻乐趣……从《论语》中,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了学习的快乐,更多的是明白了学习的意义,也更加珍惜这种大的学习环境。
其实,除去学习,《论语》教给我们的往往是最为朴实的道理,我在读这本书时,感动的不是治家治国之道,而是在自己的修为上的感动。
读罢这本书,我最为触动的一句话就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涵盖了为人处世的精湛哲思。
我们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为,要增强自己的学识素养,总要有一个目标,总要有一个理想,孔子笔下的贤人,是一切有所成就的,有所超越的,有大担当的仁人、志士、勇者、德才的统称,无论我们的目标和理想是什么,我们只需要记得一点,有所学习的,就一定是值得学习的,也一定是你所要奋斗的。
《论语》给我们一种积极的奋进的价值观念,见贤思齐,不贤之人,我们就可以屏蔽掉吗?孔老夫子的回答是否定的。
不贤之人,一样是一种奋进的动力,我们可以在这种向上高攀、向下修补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中,达到人生的最顶峰。
或许,当下的个性观念成为了这一想法的阻力,他们提倡个性,讲求自我,以“走自己的路”为宗旨,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不理会追求的存在,纯粹的为自己而活,因此对于传统和道义有所模糊,不在乎
这种“贤人”与“不贤”对自己的影响。
但是,作为我们这种社会性的群体动物,真正的做到“走自己的路”是非常困难的,可以说是不现实的。
所以,我推崇这句话,因为它的确是从现实出发,对我们的成长有重要影响的。
修身是一项大的工程,然而却是一项最为基础的工程。
学识是一个人修养的一方面,但是孔子所提倡的,是“仁”,而非“智”,这就是说,我们所重视的,更应是个人的修为,个人的道德素养。
例如“孝悌之义”。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不敢赞同“不远游”的说法,毕竟,现在的社会,更加适合的是“好男儿志在四方”,但是,“游必有方”却是极为重要的。
当下的人们,或许还包括着我们的父母,甚至是我们自己,已经远离家乡,而在外的时候,我们似是没有体会到家中的人的担忧,没有了解到家里人的等待。
我们连自己的至亲都无法爱护,修身又有何为?!所以,《论语》的为孝之道,亦是我们从阅读中收获的一份礼物。
在我的心中,孔子在“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三个方面做的并没有第一个方面成功,他的治理之术,或多或少的都有些困囿于“礼”之中,我并不是否定礼制的作用,但是,等级名分的束缚的确不适合当今社会的需要,而且似是背离了当下的主流价值观。
既便如此,我们还应当看到其中的其他的精华。
比如说那份真情流露。
其实,孔子不是一个高大的不可以亲近的圣人,而是一个重情之人。
在颜渊之死上,孔子表现的重情之
意字字可见。
作为师长,他惜才,对于颜渊之死,最为悲愤的,莫过于孔子,那一声声的号呼,在我看来,真的是撕心裂肺,这种至深之情,不仅仅是因为颜渊的才华,而是两人真的有不可割舍的情谊,子畏于匡时,那简短的两句对话,透出了两个贤人的至真之情,这是一种不平凡的情谊,是两个智者的惺惺相惜。
字里行间,我看到了千年前这个孤独的老人在秋风萧瑟中,怀念着弟子,怀念着一个圣人的清高。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那些为政之道,那些为学之理,那些为人之义……我们从字字句句中感受得到这些,也体会得到这些,只是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两点,因为这是理与情的交融,理性的学习,理智的思考,可是作为人,我们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是人间的爱。
这不是一部教人知天下的书,而是一部人性之书,它的教导,在些许的修养,在点滴的感情,在丝毫的行为。
或许,更确切地说,我们推崇的,是半部《论语》达人性,半部《论语》通情怀。
林根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