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知识清单

语文知识清单

语文知识清单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埋伏笔、作铺垫、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景)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外貌描写(神态和衣饰)、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从本质上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而更好地表现主题思想。

肖像描写的作用:描画人物的外在特征,让读者从外形上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而更好地表现主题思想。

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八、描写(观察)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反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绘图表十四、小说故事情节四部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形象,从侧面表现主题思想。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2、烘托人物形象3、推动情节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5、深化作品主题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自问自答,引出下文,引起读者注意和启发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态度鲜明,强调,加强语气,强烈抒情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6、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7、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语言表达及运用扩展题形式有以下几种①情景式扩展(据情景展开想象)②添枝加叶式扩展(增加修饰限制成分)③提供中心式扩展(围绕中心进行扩展)④补写续写式扩展。

要明确重点,辨明情景,分清语体展开想象,巧用修辞。

打开思路,发散思维。

压缩题考查形式有:提炼观点、概括观点、组织导语、拟定标题等几项内容。

方法是,先问自己几个问题:①写的是什么物象或形象②事情的经过和结果怎样③文章的思想脉络怎样④命题目的是什么可套用下列公式①:一级信息(10字内)谁+干什么②二级信息(11——30)再加上是怎么干的③三级信息再加上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要遵循以下原则:删繁就简,去次留主,重点信息不遗漏。

句式变换形式有①长短(单复)句变换②主被动句变换③整散句变换④陈述反问设问句的变换其中长句一般为单句,短句一般为复句。

长句(单句)变短(复)句一般方法为先找出主干并摆上,然后把修饰附带成分再摆上,并使用相关的连属词使其通畅。

短句变长句一般先确定主干句,再把其他句子硬塞成定状补。

做完要检查共有几套主谓结构。

散句变整句注意原则上可形成并列的成分,内部结构要保持一致(主谓对主谓抢救等)如何区别伏笔和铺垫?一、什么是伏笔和铺垫?据《现代汉语词典》,铺垫指陪衬、衬托;而伏笔指文章里前文为后文埋伏的线索。

铺垫和伏笔都是为下文服务的,铺垫、设伏笔,都是解释某句或某段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1、铺垫: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

一般是起铺垫作用的这段文字交代完之后,下面要写的主要内容马上就是紧承前一段文字而来的,是上一段文字刻意强调的。

例如,《孔乙己》一文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又如《明湖居听书》中在王小玉出场前写戏场氛围、琴师的演奏、黑妞说书(次要)都是为王小玉(主要)说书作铺垫。

【铺垫的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铺垫的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铺垫的种类】:1)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

如《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了铺垫。

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是为故事作铺垫,背景式铺垫使故事更真实合理。

2)衬托式铺垫,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

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主要表现白妞出神入化的说书艺术,但文章先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

俩人的精彩演出更衬托出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主角白妞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

衬托式铺垫使文章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

3)反差式铺垫,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

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开头浓墨重彩地描述“我”一家人如何日夜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来,如何对于勒的钱拟定上千种计划,然后笔锋一转,写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个靠卖牡蛎为生的穷水手。

这样,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

4) 铺陈式铺垫,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铺排往往是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2、伏笔:是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所谓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作的提示或的暗示。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伏笔是为了前后照应,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

在小说中用得多。

如果说被铺垫与用来铺垫的人或事物之间有主次之分,那么打下伏笔可以说前面的伏笔和最后的结果同样重要。

比如说一部侦探小说,前面大部分的笔墨作者都是欲说还休,比如逐渐出现的证据、征兆,这种就是“伏笔”,但不是铺垫,因为作者要突出的是整个过程,而不是最后那个结果。

伏笔既有一条主线,又使这条主线只是隐约可见,具体展开时,预先对读者作些暗示,使情节渐渐隐隐而起,让读者从表面看来无任何直接的联系中发现其中存在着各种“暗示/遥应”,面对一些重大情节的发展,不致感到突然.。

伏笔的意思是,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有意的穿插些情节,以为后文出现的情节做前兆,让人看到后面时,能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这样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疑问,直到作者把伏笔揭开,才能真正使整个文章联系起来,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曹雪芹是用伏笔的高手,《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在书中都有伏笔。

我们不妨来看看第五回中的判词。

第一首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里就为第七十八回晴雯的死埋下了伏笔,她的死因是毁谤,为什么有人毁谤?是因为风流灵巧招人怨。

再看下一首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又是一个伏笔。

这个伏笔和其它的判词不一样:其它都是一词一人,这个是写的两个人,即林黛玉和薛宝钗。

她们的结局都很凄凉.。

伏笔的感觉像是提前隐藏一些与后文相关的信息,但这个信息在后文的哪里出现,就不得而知了。

但总之不会马上出现。

例如,《社戏》里,月下航行时,鲁迅写到了碧绿的豆麦田,这就是伏笔,为后文看戏归来偷豆吃埋下伏笔。

《项链》文中有三处为文末说项链是假的埋下了伏笔。

使用伏笔应注意:(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后文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

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

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二、伏笔与铺垫的区别1、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

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