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陈可辛执导拍摄了战争影片《投名状》,2007年12月上映后在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夺得8个奖项,包括最佳电影及最佳导演等重要奖项。
影片总投资4000万美元(约3亿元人民币)。
影片主要讲述了太平天国起义时期,清军将领庞青云与土匪姜午阳、赵二虎三人立“投名状”结拜为兄弟。
庞做大哥;庞率众投靠朝廷军机处,成立“山字营”;山字营在庞明快的指挥下以少胜多,连下滁州、苏州、南京,镇压太平天国。
庞青云因此获得慈禧太后垂青,被拔擢为两江总督,不过暗中的交换条件是必须暗杀拥兵自重的赵二虎。
姜午阳在悲恸之下起了杀意,埋伏在就职典礼上,准备刺杀庞青云。
朝廷并非真心想让手握重兵的庞青云成为总督,因此在典礼当中埋伏了枪手,枪手的伏击使得姜午阳刺杀得逞,姜也因而被捕,凌迟处死。
《投名状》海报,2007年
《投名状》里的主要人物基本都是虚构,但这个架空故事还是可以看到真实历史的影子。
影片的重头戏,最大的一场战争场面――舒城之战――共动用了15名副导演和八架摄影机同时拍摄。
影片里战斗开始后,庞青云以200步兵先血拼对手的火枪,那段如何把射程200大步弓箭手送进对手火枪兵300大步射程之内的战术(牺牲200步兵敢死队),无论从电影语言上还是从军事语言上都是说得通的,最后2000清军以少胜多,战胜5000太平军。
历史上真实的舒城战役恐怕没有影片里这样惊心动魄,1861年9月11日,清方的署知县(代理知县)陈元泰率领乡勇收复舒城,太平军守将皈天燕(官名)被俘杀,史实就是如此简单。
但影片中的太平军仍值得一看,最主要的是,完全颠覆了过去电影电视剧里农民起义军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的传统形象,一副盔明甲亮、装备齐整(甚至比清军还好)的模样。
而这,恰恰是正确还原了历史――太平军就是这样一支非典型的农民起义军!
太平天国自军兴起,长期从他们的“洋兄弟”手中高价购入洋枪洋炮。
早在1854年,太平军名将罗大纲驻湖口时,“身边即有洋鬼子四人”。
1862年4月,上海一间洋行一月内就卖给太平军洋枪3046支、洋炮795门、火药10947磅、炮盖450万个。
根据当时在太平天国军中的外国人亲眼所见而写成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记载“(太平军)骑兵执土耳其式的弯刀,一般是双柄式,刀口厚而阔;使用的火器这时轻便的火绳枪,有时也有欧式的滑膛枪或手枪。
枪兵携火绳枪,天气潮湿时则不能使用,也有欧式滑膛枪、手枪……第二等士兵通常是四人抬着一门抬炮,开放时置三脚架上。
长矛队仅执顶端装有铁尖的长竹竿和全体步兵通常使用的短而重的刀。
来自北方各省的兵士执有鞑靼的弓箭”,这与影片的描述并无甚出入。
太平军的火器之多,甚至令作为政府军的清军将领感到震惊,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就曾坦言,(忠王李秀成部)“开花大炮多尊及洋枪二万杆,其火器精利远优于湘军百倍”。
在李秀成军中训练太平军使用近代枪械的洋人则认为“叛军(指太平军)中四分之一的兵士佩戴步枪和来复枪,忠王的一千名卫队完全佩来复枪”。
当然,李秀成部因为占据了两浙富庶之地,又临近上海商埠,有条件也有资金获取大量洋枪枪炮,就舒城之战而言,驻守在这里的陈玉成部的火器比例不会如此之高,但《投名状》里太平军的武器装备好于清军的场面,历史上确曾发生。
庞青云(李连杰饰)、赵二虎(刘德华饰)、姜午阳(金城武饰)三兄弟带领的清军“山子营”
在《投名状》的舒城战争中,清军冲破太平军的火枪齐射阵地后便突入无人之境,太平军在近战肉搏里显得完全不是对手。
这点看似匪夷所思,实则在历史上亦有所本。
时人评论,太平军作战时“贼无技勇,……只重洋炮”,太平军比清军更为依赖火器作战,这恐怕也是许多人未曾想到的。
最为典型的便是1862年的雨花台战役,当时,围困天京(今南京)的曾国荃部湘军孤军深入,总数不过三万,其中还有八千是刚从湖南招来的新兵,更重要的是湘军阵中疫疾横行,能勉强作战的不过万人。
结果,李秀成率领号称60万之众的太平军精锐(实际估计在30万左右)前来进攻,同时拥有压倒式的火器优势(如上述曾国荃说法),结果,
苦战46天,竟未能攻破湘军营垒!反而在伤亡两倍湘军的情况下(1万对5000)撤退而去。
由此可见,片中清军以少胜多的场面,不是不能发生的。
《投名状》里庞青云攻克地处南京上游的舒城以后,下一个目标变成了在南京以东四百里的苏州(不知道是怎么过去的……),为了节省攻打南京的粮食,清军攻克苏州后背信弃义地屠杀了降兵。
历史上的清军也是这么干的,“苏州杀降”的主角是李鸿章。
当时的李鸿章在接受苏州城内的太平军投降后,立即对已经投降的近两万太平军大开杀戒。
一时舆论大哗,甚至与李鸿章私交极好的英国人戈登也扬言朝廷如果不查办李鸿章,英国就要用“强大兵力”强制清军把苏州交还给太平军。
但李鸿章声称“贼漏网盖少,惨劫亦快事也”,比《投名状》里的庞青云,还要理直气壮多了……
影片最后的庞青云在上任典礼上被刺杀的桥段,显然取材于被称为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张文祥刺马”。
历史上,身为回族的马新贻被任命为两江总督,是清廷处心积虑削弱当时权势熏天的湘系实力的举措,而史无前例的总督被刺实则是作为地方实力派的湘系的强烈反弹。
此案最后不了了之,清廷削弱因镇压太平天国军功而兴起的湘系在江南诸省势力的图谋,一直要到稍后另一桩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后,方得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