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名篇欣赏一、《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或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二、名篇欣赏1.关雎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
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
悠哉悠哉⑨,辗转反侧⑩。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11)。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12)。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①关关:雎鸠和鸣声。
雎(jū)鸠:水鸟名,即鱼鹰。
一名王雎。
相传这种鸟雌雄有固定配偶,古人称为贞鸟。
②洲:水中陆地。
③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丽的样子。
淑:品德善良。
④君子: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好逑(qiú求):好的配偶。
逑,配偶。
⑤参差(cēn cī):长短不齐。
荇(xìng杏)菜:一种水生植物,花叶浮水丽,嫩叶可食。
⑥流:顺着水流之势去采。
⑦寤:醒着。
寐:睡着。
⑧思服:思念。
⑨悠哉:思念又深又长的样子。
⑩辗转反侧:即翻来覆去,卧不安席。
(11)友:亲爱。
(12)芼(mào冒):选择。
导读《关雎》是《诗经》首篇,历来学者都很重视,自汉以来的多数学者认为是歌颂“后妃之德”。
但就该诗本义来说,这是一首一位青年炽热地追求一位美丽善良姑娘的恋歌。
诗一开篇,即向读者展现了一对相亲相爱的雎鸠,在河中小洲上关关地鸣叫求偶,此情此景触发起诗人自己对河边采荇菜姑娘的爱慕与追求,他反复地倾诉着自己内心缠绵难解的思慕之情。
诗中“求之不得”一句,突然掀起热恋中的曲折波澜。
紧接着“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两句形象逼真的描绘,更显得爱情的真挚和可贵。
末章在诗人的热切想象中,以和美的琴瑟和欢乐的钟鼓来与姑娘亲近,使她快乐,实现了一对有情人结成伴侣的美好愿望。
这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首爱情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婚姻的追求。
而且这首诗比兴手法十分高妙,它将外在的自然景物与人物内心的情感和谐地统一起来,从而使景中涵情,情中蕴景,达到自然契合,浑然一体,意境优美而隽永。
“关雎”一词,已广为流传,成为纯洁美好的爱情象征,所以该诗是我国爱情诗之祖。
2.桃夭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
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⑤。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树枝柔嫩随风摇曳的样子。
一说茂盛而艳丽的样子。
②灼灼:花朵鲜艳盛开的样子。
华:同“花”。
③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女子出嫁。
④宜:和顺、善。
室:谓夫妻所居。
家:谓一门之内。
此句言善处室家和家人。
⑤有蕡(jī):指桃实大而多。
⑥蓁蓁(zhēn真):叶子茂密的样子。
导读这是一首祝贺女子新婚的诗。
全诗构思工巧,层层递进。
首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句就给读者带来一片生机勃勃、春光明媚的自然景色,又象征正是青年男女嫁娶的大好时光,并烘托着容貌如花的美丽新娘的青春气息,预示着婚姻的美满幸福。
接着二章、三章,用桃实硕大且多,象征新娘多子多孙;用桃叶茂密葱绿象征新娘于归后,家族昌盛,使全诗洋溢着民间婚嫁热情欢快的生活气氛,真是天然妙笔!清人姚际恒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诗经通论》)而且《桃夭》所创造的比兴,已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中的成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被后世奉为结婚的楹联,可见其影响深远。
3.木瓜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
匪报也③,永以为好也④。
投我以木桃⑤,报之以琼瑶⑥。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⑦,报之以琼玖⑧。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①投:赠送,木瓜:椭圆形,似小瓜,浅黄色,味芳香。
古代风俗,有以瓜果之娄作为定情信物。
②报:回赠。
琼琚(jū):枕美的佩玉。
③匪:同“非”。
④好(hào):爱。
⑤木桃:即桃子。
⑥琼瑶:佩玉名。
⑦木李:即李子。
⑧琼玖:佩玉名导读这是一首男女互相赠答的情诗。
从《诗经》中的有关诗《邶风·静女》、《郑风·女曰鸡鸡》、《溱洧》以及《陈风·东门之枌》和本诗来看,男女赠物以定情,以永结同心之好,已成为周代社会的一种习俗了。
本诗抓住“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典型细节,一连三章,以质朴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欢乐的情调,回环迭唱,热情赞美和充分反映了古代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生活以及忠贞不渝的美好愿望,从而使这首诗熠熠生辉,千古以来,流传不衰。
辛延年的《羽林郎》、繁钦的《定情诗》和秦嘉的《赠妇诗》等明显受本诗的影响。
4.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1.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
一说刺卫宣公纳媳。
2.静:娴雅安详。
3.姝:shū美好。
4.城隅:城角隐蔽处。
5.爱而不见:通“薆ài”隐藏。
见,出现。
6.踟躇: chích ú徘徊不定。
7.娈:(luán)年轻美丽。
8.贻:yí赠送9.彤管: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
10.说怿:说,通“悦”。
怿,喜爱 11.牧:野外。
12.归:通“馈”,赠。
13.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
引申之为草木嫩芽。
象征婚媾。
14.洵:实在,诚然。
15.邶:bèi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汤阴东南。
16.有炜:wěi形容红润美丽。
“有”为形容词的词头,不是“有无”的“有” 17.匪:通“非”。
不,不是。
18.女:通“汝”,指“荑”。
5.黍离彼黍离离①,彼稷之苗②。
行迈靡靡③,中心摇摇④。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⑤,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⑥。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注释(1)黍:糜子、小米。
离离:繁茂的样子。
②稷:高粱。
③行迈:行走。
步行缓慢的样子。
④中心:即心中。
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⑤悠悠:悠远的样子。
⑥噎:食物堵住喉咙。
这里指忧深气逆,咽喉哽塞。
导读这是悲叹周室颠覆,寄寓忧国之思的怀古诗。
《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
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从诗意来看,其说是可信的。
全诗三章,每章开首两句写景起兴,景中含情;中间四句摹写诗人“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的神态,这是由于诗人目睹昔日故都的宗庙宫室的故址上已长满了黍稷,出于对故都故国的怀念之情,内心痛苦惆怅,心神不定地徘徊在镐京的废墟上;末尾两句直抒胸臆,呼问苍天,在这含蓄地责问中,流露了诗人深沉的历史兴亡之感和怀念故国之思,感人至深。
《黍离》也因此成为亡国之思的代名词,不断为后世诗文辞赋所代用。
如曹植《情诗》:“游子叹黍离,处者悲式微。
”向秀《思旧赋》:“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
”等等。
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说:“凭吊诗中绝唱也。
唐人刘沧、许浑怀古诸诗,往迹袭其调。
”所以该诗堪称怀古诗之祖。
6.无衣岂曰无衣①?与子同袍②。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④,与子同仇⑤!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⑥。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⑦,与子偕作⑧!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⑩,与子偕行(11)!注释①岂曰:难道说。
②与子:和你。
袍:长袍。
犹今之披风,白天当衣,夜晚当被。
③王:指秦君。
因秦人称其国君为王。
于:语助词,犹“川’。
兴师:起兵。
④修:整治。
戈、矛:古代的主要兵器。
⑤同仇:共同对敌。
⑥泽:通“祥”,贴身内衣。
⑦戟(jǐ已):古代一种戈、矛合一的兵器。
既能直刺,又能横击。
⑧偕作:协同行动。
⑨裳:战裙。
⑩甲:铠甲,即用皮革或金属片制的护身衣。
兵:兵器。
(11)偕行:一起前往。
导读这是一首秦民相约从军的军歌。
秦国地处西域,经常遭受少数民族的侵扰,因而不得不进行频繁的自卫战争。
《无衣》就是骁勇善战的秦民所唱出的一首威武雄壮的军歌。
全诗三章,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篇,在一片“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的豪迈而坚定的回答声中,表现了士兵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在“王于兴师”的号召下,秦民磨好戈矛,同赴战场,同声唱出“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的雄壮歌声,慷慨从军,共御外侮。
这首诗语言干脆利落,音凋高亢激越,节奏铿锵有力,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鼓动性。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军歌,对后世反侵略的卫国战争具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7.子衿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②。
纵我不往③,子宁不嗣音?④青青子佩⑤,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⑥,在城阙兮⑦。
一日不见⑧,如三月兮!注释①青青子衿(jīn):青衿,指汉民族服饰。
现在则解释为恋人的衣领。
但是,实际上是指扮作春神的年轻人所着的青衿。
因此,这句是召唤春神的话。
②我心:焦急等待着春神的少女之心。
③纵:纵然。
不往:不能去,指凡人成不了神仙之意。
④宁:怎能。
嗣音:寄个信来,指春风送信。
嗣(似sì):《释文》引《韩诗》作"诒(贻yí)",就是寄。
音:谓信息。
这两句是说,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这样断绝音信了吗?⑤佩:指男子腰中佩玉的绶(丝)带。
⑥挑兮达兮:来到。
“挑”谐“到”音。
“达”谐音“踏ta” 。
⑦城阙:城门,由东门迎春神。
是男女惯常幽会的地方。
闻一多《风诗类钞》:"城阙,是青年们常幽会的地方。
"⑧一日不见:表示恋慕之情的惯用语导读过去把这首诗解释为刺“学校废”,谓“乱世则学校不修焉”。
以后则理解为女子思念恋人的歌。
后者是现在仍存在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