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套同步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套同步试卷及答案

2014高中化学1.1.1 化学实验安全过滤和蒸发随堂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1.(对应考点一)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主要是出于实验安全考虑的是()A.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B.点燃可燃性气体前的验纯C.气体实验装置在实验前进行气密性检查D.胶头滴管不能交叉使用解析:A、D项防止污染原试剂,B项防止可燃性气体不纯引起爆炸,C项防止漏气。

答案:B2.(对应考点一)下列有关化学实验安全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少量的浓硫酸沾到皮肤上时,迅速用干布擦拭,再用大量水冲洗B.取用化学药品时,应特别注意观察药品包装容器上的安全警示标志C.凡是给玻璃仪器加热,都要加垫石棉网,以防止仪器炸裂D.闻任何化学药品的气味都不能使鼻子凑近药品解析: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先用干布擦拭,再用大量水冲洗,防止浓硫酸稀释放热而灼烧皮肤,A项正确。

取用药品时,要先观察其标志,防止发生危险,B项正确。

有些玻璃仪器可以直接加热,如试管;有些需垫石棉网加热,如烧杯、烧瓶;有些不能加热,如量筒,C项不正确。

闻化学药品时,不能使鼻子凑近,防止中毒,D项正确。

答案:C3.(对应考点二)下列有关过滤实验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过滤操作中,玻璃棒与三层滤纸相互接触B.过滤操作中,漏斗颈与烧杯内壁相互接触C.过滤操作中,玻璃棒与烧杯口相互接触D.为加快过滤,使用玻璃棒搅动漏斗里的液体解析:A、B、C三个选项是过滤操作中“三靠”的基本内容,所以必须互相接触;D 项用玻璃棒搅动漏斗里的液体会使滤纸破裂而造成漏液。

答案:D4.(对应考点二)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蒸发时的正确操作是()A.把浑浊的液体倒入蒸发皿内加热B.开始析出晶体后,用玻璃棒搅拌C.等水分完全蒸干后停止加热D.蒸发皿中出现多量固体时即停止加热解析:为达到提纯的目的,要过滤后使滤液澄清,然后再蒸发,而加热至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答案:D5.(对应考点三)为了除去KCl 固体中少量的MgCl 2、MgSO 4,可选用Ba(OH)2、盐酸和K 2CO 3三种试剂,按下列步骤操作: 固体――→加水溶液――→加过量A ――→加过量B 操作Ⅰ滤液――→加适量C ――→加热煮沸KCl 溶液――→操作ⅡKCl 固体(1)写出三种试剂的化学式: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

(2)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①加入过量A 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加入过量B 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加热煮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Ⅰ是________,操作Ⅱ是________。

解析:要使杂质一一除去,必须考虑到所加试剂是过量的,而且过量的试剂在后面步骤中必须除去,要除去Mg 2+,可用含OH -的试剂,除SO 2-4可用含Ba 2+的试剂,故先加入Ba(OH)2。

加入的过量Ba(OH)2中的Ba 2+可用K 2CO 3除去,过量Ba(OH)2中的OH -,以及过量K 2CO 3中的CO 2-3,可用稀盐酸除去,最后加热煮沸可除去HCl 。

答案:(1)Ba(OH)2 K 2CO 3 HCl(2)①除尽Mg 2+和SO 2-4②除尽过量的Ba 2+ ③使HCl 挥发(3)过滤 蒸发2014高中化学 1.1.2 蒸馏和萃取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1.(对应考点一)以下实验装置一般能用于分离物质的是( )A .只有①②B .只有②③C.只有①③D.①②③解析:①是蒸馏,用于分离互溶而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②为蒸发,是从溶液中得到固体的方法;③为过滤,用于固体与液体的分离。

D项正确。

答案:D2.(对应考点一)在自来水蒸馏实验中,下列操作叙述正确的是()A.在蒸馏烧瓶中盛满自来水,并放入几粒沸石B.将温度计水银球插到蒸馏烧瓶自来水中C.冷水从冷凝器上口入,下口出D.收集到的液体取少量滴入硝酸银和稀硝酸,无明显现象解析:蒸馏烧瓶中不可盛满自来水,A不正确;温度计水银球应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B不正确;冷凝器中冷却水的流向应为下口进水,上口出水,C不正确。

答案:D3.(对应考点二)选择萃取剂将碘从碘水中萃取出来,这种萃取剂应具备的性质是() A.不溶于水,且必须易与碘发生化学反应B.不溶于水,且比水更容易使碘溶解C.不溶于水,且必须比水的密度大D.不溶于水,且必须比水的密度小解析:假设要用溶剂A将溶质X从溶剂B中萃取出来,A应具备的基本性质是:①与B互不相溶;②X在A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B中的溶解度;③X与A不发生化学反应。

答案:B4.(对应考点二)在使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时,正确的操作是()A.上层液体经漏斗下口放出B.分离液体时,将漏斗拿在手上进行分离C.分离液体时,分液漏斗口上的小孔与大气相通时打开活塞D.分液漏斗中盛装的是液体,振荡后不必扭开活塞把气体放出解析:为确保分离效果,下层液体由漏斗下口放出,上层液体要经漏斗上口倒出;分离液体时,分液漏斗要固定在铁架台的铁圈上;分液时,磨口塞上的凹槽与漏斗口上的小孔要对准,这时漏斗内外的空气相通,压强相等,漏斗内的液体自然流下;振荡后由于溶液体积要发生变化,需旋开活塞放气。

答案:C5.(探究题)(1)现有一瓶A和B的混合液,已知它们的性质如下表。

B17.9290 1.26据此分析,将A和B相互分离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填“过滤”、“蒸发”、“萃取”、“分液”、“蒸馏”等)。

(2)除去Na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KNO3,所进行的实验操作依次为:________、蒸发、结晶、________。

(3)除去KCl溶液中的K2SO4,依次加入的溶液为(填溶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

解析:(1)A、B两种液体相互溶解且沸点差别较大,应选择蒸馏的方法将二者分离。

(2)NaNO3和KNO3均是易溶于水的固体,因此考虑结晶法分离。

将混合物在较高温度下溶于水,得到NaNO3的饱和溶液,然后蒸发,使溶剂水减少,因为KNO3的量少还没有达到饱和,不会析出KNO3,而NaNO3已达到了饱和,将析出NaNO3,趁热过滤,就能将两者分开。

(3)除去KCl溶液中的K2SO4,即要除去SO2-4而不能引入新的杂质离子,因此要加入过量BaCl2[或Ba(OH)2]溶液,然后再加入K2CO3溶液除去过量的BaCl2[或Ba(OH)2],最后加盐酸将过量的K2CO3转变为KCl。

答案:(1)蒸馏(2)溶解过滤(3)BaCl2[或Ba(OH)2]、K2CO3、HCl2014高中化学1.2.1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随堂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1.(对应考点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摩尔是表示物质的数量单位B.1 mol氢的质量是2 gC.O2的摩尔质量是32 gD.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指定微粒解析:物质的量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它不是物质的质量,也不是物质的数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故A项错误;B项中“氢”指代不明确,无法确定其粒子种类,B项错误;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C错误;把1 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所以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指定微粒,D正确。

答案:D2.(对应考点一)[双选题]下列有关摩尔质量的描述或应用中,正确的是( )A .1 mol OH -的质量为17 gB .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为44 gC .铁原子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D .一个钠原子的质量等于236.02×1023 g 解析:A 项中1 mol OH -的质量为(16+1+m e -)g =17 g(由于e -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B 项单位应为g /mol ;C 项没有指出以g/mol 为单位,也没有指出在数值上相等;D 项中可用1 mol Na 的质量除以1 mol Na 的原子数,求得每个钠原子的质量。

答案:AD3.(对应考点二)下列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的说法错误的是( )A .32 g O 2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 AB .0.5 mol H 2O 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5N AC .1 mol H 2O 含有的H 2O 分子数目为N AD .0.5N A 个氯气分子的物质的量是0.5 mol解析:32 g O 2的物质的量是1 mol,1 mol O 2含有2 mol O ,氧原子数目为2N A ,A 错误;每个水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0.5 mol H 2O 中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5N A ,B 正确;1 mol H 2O 中含有的水分子数目为N A ,C 正确;0.5N A Cl 2的物质的量为0.5 mol ,D 正确。

答案:A4.(对应考点二)1.28 g 某气体含有的分子数目为1.204×1022,则该气体的摩尔质量为( )A .64 gB .64C .64 g /molD .32 g/mol解析:1.28 g 该气体的物质的量n =N N A = 1.204×10226.02×1023 mol -1=0.02 mol ,则该气体的摩尔质量M =m n =1.28 g 0.02 mol=64 g/mol ,C 正确。

答案:C5.(探究题)化学兴趣小组根据反应Mg +H 2SO 4===MgSO 4+H 2↑(1 mol Mg 置换出1 mol H 2),设计测定镁原子摩尔质量的实验,简易装置如图,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质量为0.24 g 。

镁条完全反应后,用量筒收集水,体积为0.25 L(已知此条件下H 2的密度为0.08 g/L)。

(1)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2)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镁的摩尔质量。

(3)若将铜丝换成铁丝,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偏小还是不变?解析:(1)两手掌紧贴锥形瓶外壁一会儿,如观察到广口瓶中短导管口有气泡产生,且放开手后有一段水柱高出液面,表明装置不漏气。

(2)水的体积为0.25 L,说明生成的氢气的体积是0.25 L,氢气的质量为0.08 g/L×0.25 L =0.02 g,氢气的物质的量是0.02 g÷2 g/mol=0.01 mol,因为1 mol Mg置换出1 mol H2,所以参加反应的Mg的物质的量也是0.01 mol,故镁的摩尔质量为0.24 g÷0.01 mol=24 g/mol。

(3)铜丝换成铁丝,则铁丝也会和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生成的氢气偏多,故计算出的镁的摩尔质量就偏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