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隋唐时期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隋唐时期

复习——隋唐时期
581年——907年
整体感知隋唐时期概况(581—907)
朝代更替:
隋朝: 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618年杨广(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亡。
唐朝: 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907年被藩镇所灭,唐朝结束。
疆域: 隋朝疆域图
唐朝疆域图
唐帝国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 八里。与当时拜占庭帝国﹑伊斯兰帝国并称“世界三大 帝国”。
节度使之权: 招募、指挥、 军储、监察、 财政、行政
等大权于一身
唐末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藩镇割据
(2013.江苏单科)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 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 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 “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
2、曹魏时期,出现灌溉工具翻车;唐朝时出现水转筒车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 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 到涿郡(今北京),流经天津、 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 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 开通意义 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7千米。 1.加强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中央政府对全 国的统治。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决策系统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中书省 草拟
礼部 礼仪、科举
皇 帝
尚书省
执行 兵部 军政
门下省
审议刑部 刑狱
政事堂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作用: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 独尊,集体决策又减少决策的错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三省按照决策的程序分工,三省长官在政 事堂讨论,形成决策,由中书省起草,皇帝 批准后再由门下省审核,下发尚书省执行。
商业
(1)交通 陆路:以长安为中心,重要的交通干线可到达: 山东、北京、辽宁、太原、扬州、兰州、西藏、 云南、广东、广西。 水上:大运河。
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 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 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
——《旧唐书》卷九四《崔融传》
2、考试录用制度—科举制
人物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贡献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殿试、武举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 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用高官主考
形成 阶段
完善 阶段
科举制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演变:开创→ 隋朝 完善→ 唐朝 改革→ 王安石 僵化→ 明清 改造→ 戊戌变法 废除→ 1905
选官制度比较
制度
朝代
世卿世禄制 夏商西周
军功爵制 战国秦朝汉初
察举制
两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隋炀帝至清朝 (1905)
选官方法 世袭
中央授予 地方举荐 中正举荐 自由报考
选官标准 血缘
军功大小 德、才—门第族望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解析 本题考查唐宋时期的手工业。题干材料中涉及的昌
南镇即景德镇,同时题干提供的信息表明这里因瓷器而名扬天
下,故D项符合题意。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排除A项;
B项在材料中未提及;C项错在“海内外”。
二、手工业的发展
2、制瓷:制瓷工艺臻于成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精品:唐三彩、秘色瓷
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越窑青瓷荷叶带托茶盏 浙江宁波博物馆
唐代邢窑白瓷皮囊式壶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 苏州博物馆
跟踪训练
(2015·福建文综)《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 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 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
2.原先那些享受免税特权的不课户以及不定居 的商贩,都一样要缴纳税款。(课税主体 的总量随之大量增加,纳税面得以扩大, 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实质性的增加 )
3.金钱谷粟兼而有之的征税方式开创了我国财 政史上以货币缴纳田赋的新局面(方便征 收工作,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4.两税法实施之后,赋税收入大大增加,国家 的财政危机得到缓解,(加强了中央财政 集权)
背 两景税:法同主要租内庸容调:消失原因 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2.量入为出,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 3.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
低的出钱少。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户税在征 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
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 的垦田数为准。
正面:
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 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 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 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 纽,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 和工商业的发展,。 侧面:
修建时大规模动用人民劳 动力,Βιβλιοθήκη 民众生活相对困 苦,最终导致隋朝灭亡。
开元通宝钱: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唐高祖对钱币进行了一次重大改 革,废除五铢钱,铸通宝钱。
租庸调制度
租调制到租庸调制:
北魏在实行均田制的同时,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租调制度, 规定以一夫一妇作为交纳租调的单位,但对徭役的规定不详 (且税负沉重)
隋唐时期,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又发展出租庸调制.租庸调区 别租调,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包含代役税,后者则无代役税
唐租庸调制与隋的不同在于“庸”的制度化
唐租庸调制度背景
(2)原因
①生武产德力年间的,发全展国:有生户产200工余具万和,贞灌观溉初工年具增的加进到3步00万,
天宝年间至少有一千三四百万。
②劳动力充足
——《通典》卷七《食货 ·丁中》
③政在府中重央工视部水之利下工设程有建水部设司,置郎中,员外郎各一人,
④“掌广天大下劳川动渎人陂池民之的政辛令勤,耕以作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
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 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 制称为两税法(名称来源)
6.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其收入三十分之一(后改为 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两税法进步之处(不同及意义)
1.赋税制度以人丁为主 → 以财产为依据, (这样一方面使税负趋于合理,另一方面一 方面使财政收入有了可靠的来源)

开元
朝 的 兴
贞观 盛世 遗风
安史 之乱

贞观
之治
建立
灭亡
时间 618 627
674 713 755
907
649
唐太宗
705
武则天
唐7玄41宗
唐7玄62宗
阶段特征:隋唐 中华文明鼎盛(封建社会的繁荣)
政治
国家大一统,政局相对稳定;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政治制度革新
经济
小农经济呈现繁荣局面;唐朝后期经济重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农业
(1)发展状况 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官私牧业蓬勃发展,规 模较大
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 ——《通典》卷七《食货·历代盛衰户口》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天下以一缣易一马,秦汉之盛,未始闻也。 ——《张说之文集》卷一二
2.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
3.文化交融,中原文化南方文化相融合。
4.方便南粮北运。
唐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高。尤其是茶叶在唐代已 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 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唐代在广大 农村,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草市在北方称“集”, 也有按交易的主要物品命名的,如柴市、米市、马 市等
中国唐代前期主要的赋役制度。经过隋末 的大动荡,唐初人口锐减,土地大片荒芜, 唐王朝为了恢复农业生产,采行前代曾实
唐的相行关过规的定均田制。对每一男丁授田百亩。其
12..每 输中实绢丁永 施2每丈年业 租、向田 庸绵国3调2家两0输(法亩粟或,2布石口2,丈为分4租尺田、8麻03亩斤)。,在为调这基础上
楫灌溉之利,咸总而举之。”
⑤统治者的政策
——《唐六典》卷七《尚书工部》
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元次山集》卷七《问进士》
1、唐,江东地区出现新有生产工具曲辕犁,耕田工具完备,
一直为后世沿用
唐代以江东犁为代表的曲辕犁的发明,是我国农业 史上划时代的大事。至此,我国的耕犁才基本定型。
3.服役20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3尺(或布3.6尺), 为庸(也加“输庸代役”) 4.国家若需要其服役,每丁服役二十天外,若加役十五天, 免其调,加役三十天,则租调全免。若出现水旱等严重自 然灾害,农作物损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 上免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赋役全免。 5.一些官僚贵族享受免税负的特权 (六品以上,六品及以下)
两税法的不足之处 1.物价的变动对纳税人的负担就有较大的影响。由
于币值与物价的变化,从而使农民又蒙受一层剥 削。 2. “量出为入”导致“横征暴敛” 3.德宗不断开新税,提高两税税额。
二、手工业的发展
1.丝织:唐朝时出现缂丝法,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 图案风格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绣品
据莫高窟139窟晚唐 壁画女供养人衣图案 所绘的凤衔花枝图案
唐高宗、武则天以后,直到唐玄宗统治期间,土地兼并日益发 展,农民失地,按丁征收的租庸调逐步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许 多农民破产逃亡,成为地主的佃户。租庸调制与当时的土地占有 情况日益不相适应(均田制破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