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2020年高级职称论文发表要求有哪些

陕西2020年高级职称论文发表要求有哪些

陕西2020年高级职称论文发表要求有哪些一、基本要求1、独立撰写2、专业一致申报人员提交论文的专业内容必须与本人申报的专业类别一致,也必须和本人现任工作岗位的专业相一致。

3、内容以阐述个人工作成果为主题4、时限要求申报人员提交的论文要反映出近几年取得的专业技术工作的成绩,论文必须是参加工作以后撰写的。

二、编写要求1、论文正文字数在3000字左右,摘要字数在400至500字之间;2、论文中引用的文字、数据应采取加注的方式,并在参考文献表中注明原作者、原文章名称、页码、日期;3、论文中引用的表格应在表格下面注释原作者、原文章名称、页码、日期;4、申报论文须用A4规格的纸打印(可双面打印)3份,并按照编写格式中的项目顺序装订。

三、编写格式(关于申报论文的样式及字体、字号要求,请参考页面下方“附件:申报论文范例”。

)论文应包含:1、封面(包括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课题的专业方向);2、摘要;3、关键词;4、目录;5、绪论(说明研究背景、动机、意义和目的);6、论文主体;7、结论及建议;8、参考文献(应与正文中的加注对应);10、封底。

四、撰写论文应避免以下现象1、论文的题目太大,论文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只是泛泛的议论一些观点和问题,或是讲述众所周知的一些道理;2、论文以介绍本人接触到的一些新知识、新概念、新方法为主,缺少对有关问题亲自实践和深入研究;4、把教材上、报刊上的文章或别人写过的东西大篇幅地抄袭、拼凑成一篇文章,在文章中看不到个人的实践成果和观点;5、论文缺乏时效性,论文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理论、技术、数据等已被更新、替代,不再有参考价值,不能解释或不适用于目前行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

关键词PCK化学教师课程知识教学内容化学课程结构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标准的重要维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知识领域,教师的课程知识是教师PCK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

PCK的实质是一种“转化”的智能,是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学科教学智能,即教师根据课程理念和目标,进行系统思考,把学科知识有效地“转化”成教学任务,又由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实际的获得。

教师关于课程的知识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的课程知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进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

教师课程知识的发展有助于教师理解和把握课程,有助于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及其实施。

为了进一步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对化学教师课程知识及其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

1化学教师课程知识的内涵与结构1.1教师课程知识的内涵与结构舒尔曼把课程知识描述为教师的“职业工具”,意思是指每一学科可用的材料和程序。

这是最广泛意义上的课程知识,即为学生设置的全部课程、学习的编程和用来教授每一学科的各种课程资料,以及用来教授课程各方面的材料和资源等。

台湾学者单文经将教师的课程知识分为纵横两面的课程知识。

横面的课程知识,是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所学习其他各科的内容,以便在教学上做横向的贯通;纵面的课程知识,则是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同一学科的内容上,过去曾经以及未来要学的教材主题及概念,以便在教学上作纵面的衔接。

范良火将教师的课程知识分为教材知识(主要是关于教科书)、技术知识(主要是关于多媒体)以及其他教学资源知识(主要是关于教辅材料)等3部分。

随着课程概念的不断发展和丰富,课程知识的范围更加广阔,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开发和管理等一系列活动。

教师课程实践的基本活动是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科书为内容资源、任务资源和活动资源,结合学生学习需要进行的认知性实践活动。

因此,从教师课程实践的基本活动来看,教师课程知识中最为核心的是课程标准知识和教科书知识。

1.2化学教师课程知识的内涵与结构化学教师的课程知识按照其功能可以分为理解性的化学课程知识、实施性的化学课程知识、评价性的化学课程知识。

理解性的化学课程知识,主要是指对于化学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其基本关系理解的课程知识。

实施性的化学课程知识,主要是指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将内容标准的表述性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要求,对教科书进行教学分析,选择课程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知识。

评价性的课程知识,主要是指依据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知识。

化学教师关于化学课程的知识具有年段性、时段性、区域性和发展性。

年段性指的是初中化学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初中化学课程知识,高中化学教师主要关注的是高中化学课程知识。

时段性指的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在一个时段是相对稳定的,一旦进行课程改革,或进行课程标准调整,或进行教科书变化,教师关于化学课程的知识就必须做出重大调整。

区域性指的是在不同地区的学校所选用的教科书版本是不同的,教师的课程知识存在着区域性差异。

发展性指的是教师的课程知识是随着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是永恒的。

初中化学教师的课程知识分为2个层次:第一层次,关于化学课程目标和教科书基本结构的知识;第二层次,关于特定化学课题的课程标准要求和教科书组织的知识。

在化学教师的课程知识结构中,前一层次的课程知识对后一层次的课程知识起着指导定位作用,教师关于特定课题课程标准要求的把握和教科书组织的课程知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具体课程实践。

理解性实践是教师课程知识发展的根本途径。

首先,理解是教师课程知识发展的基础。

教师实施课程的前提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

影响教师课程理解的因素主要有3个:(1)教师对化学科学的理解。

教师对化学科学的理解影响着教师课程知识的发展。

以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5个基本主题为例,化学科学认识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及其转化”,因此“身边的化学物质”和“物质的化学变化”就自然成为2个基本的主题。

化学科学认识的基本活动是科学探究,因此“科学探究”成为化学课程的重要主题。

化学科学认识活动对其基本问题“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有2大基本任务:一是探寻“物质及其转化”的基本规律,一是建构“物质及其转化”的科学理论。

从问题性质来说,既要探讨“物质及其转化”有什么规律,又要探讨“物质及其转化”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规律。

(2)教师对教学的理解。

(3)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理解。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理解制约着教师对教科书的教学分析。

学生的学习有2条重要的原理:第一,学习需要原理。

学生的学习是在产生学习需要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学习需要往往是通过学习任务的挑战性来激发的。

学习任务设计得太难或太容易都不能起到激发学习需要的目的。

第三,教师课程知识的发展是一个非线性的、螺旋的动态发展过程。

一方面,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制约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

如前所述,教师实施课程的前提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

另一方面,教师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又促进着教师对课程的理解。

教师的课程知识是在理解与实践的互动过程中发展的。

3化学教师课程知识发展的策略3.1理解化学科学化学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理解化学科学。

教师对化学科学的理解制约着教师的课程实践,影响着教师化学课程知识的发展。

理解化学科学的标志是形成较为良好的化学知识结构。

良好的化学知识结构包括3个维度:(1)化学内容知识,主要包括化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化学规律和化学理论。

(2)化学认识论知识,主要包括对化学学科特征和化学科学认识方法论的理解。

(3)化学科学的核心观念,主要有元素观、能量观和科学本质观。

化学教师要积极发展和建构化学知识结构。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化学科学。

对化学科学的基本问题、化学科学的独特视角、化学科学认识的基本任务及其方法论以及化学科学的核心观念形成基本的理解。

只有对这些问题形成基本的理解,才能在认识论层面上搞清楚化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化学规律和化学理论之间的基本关系,从整体上理解化学科学,进而理解科学的本质。

其次,要深化对具体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内容的理解。

已有研究表明,WWHW的认识论思考模型可以帮助教师深化理解知识内容。

第三,建构有意义的化学知识结构。

“物质及其转化”是化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对于具体化学内容的意义学习具有“回归性”作用,将似乎“无关”的内容很好地联系起来。

基于化学核心观念的概念图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建构有意义的化学知识结构。

3.2理解化学课程结构首先,要理解化学课程的宏观结构。

模块化和主题化是高中化学课程宏观结构的基本特点。

教师在宏观上理解化学课程,就是要理解化学模块和内容主题的宏观组织结构。

高中化学课程有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每一模块都是由几个主题构成的。

2个必修模块中的6个内容主题(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的性质与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5个内容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在内容性质上是一致的。

第三,要理解各模块内容之间的层次关系。

必修模块课程内容标准的一级主题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5个一级主题的提升,2者是性质一致、螺旋上升与发展的关系。

6个选修模块与2个必修模块的一级主题存在着螺旋上升、层级发展的关系。

“认识化学科学”主题贯穿整个高中化学的各个模块,“实验化学”模块是必修化学1内容主题“化学实验基础”的发展,“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是必修化学1内容主题“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的物质类别知识扩展,“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必修化学2内容主题“物质结构基础”的深化发展,“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是必修化学2内容主题“化学反应与能量”的深化发展,“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模块是必修化学2内容主题“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扩展。

3.3理解化学教科书结构教科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所利用的主要教学资源,教师对教科书组织结构的把握程度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

教师要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主题、化学科学理解的基本结构和学生认识规律结合起来理解化学教科书的组织结构。

如现行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围绕5个基本主题分12个单元进行编排。

5个基本主题是: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

12个单元依次是:(1)走进化学世界;(2)我们周围的空气;(3)自然界的水;(4)物质构成的奥秘;(5)化学方程式;(6)碳和碳的氧化物;(7)燃料及其利用;(8)金属和金属材料;(9)溶液;(10)酸和碱;(11)盐、化肥;(12)化学与生活。

“科学探究”主题贯穿整个化学学习过程。

“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分单元2、3、6、8、9、10、11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编排。

“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主要集中在单元4。

“物质的化学变化”主题以集中(单元1和单元5)和分散(身边的化学物质各单元)的方式进行编排。

“化学与社会”采取分散(身边的化学物质)和集中(单元12)的方式进行编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