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讲 认识你自己

第二讲 认识你自己


一、哲学与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句名言,最为简洁而精辟 地揭示了哲学的奥秘——从人自身去破解 哲学。 “认识你自己”也精辟地说明了人要智慧 地生活,就需要从认识自身去认知自己的 生活。
1.西方哲学与“认识你自己”的命题
(1)智者的观点 (2)古希腊哲学的观点 (3)当代哲学家的观点
苏格拉底:好!回答得真妙!不过我要是这样回答,可要遭 到论敌反驳呀。我的论敌会这样问我:“苏格拉底,请答复 这个问题:凡是美的那些东西真正是美,是不是因为有一个 美本身存在,才使那些东西美呢?”我就会回答他说,一位 漂亮的年青小姐的美,就是使一切东西成其为美的。你以为 如何? 希庇亚:他敢说漂亮的年青小姐不美吗? 苏格拉底:他当然敢,他会说:“你真妙,苏格拉底,但是 一匹漂亮的母马不也可以的美的吗?神不是也曾经称赞过马 的美?” 希庇亚:不错,神说母马很美,是有道理的。 苏格拉底:那好,他会接着说:“一架美的竖琴有没有美?” 希庇亚:应该承认,竖琴可以是美的。 苏格拉底:一个美的陶罐呢?
德性即知识
德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由神平均分配给了每一 个人,因而人人都具有德性。但是说人人都有“德 性”,并非指现实地拥有,而是潜在地拥有。换言 之,人并不是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 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成为现 实的和真正的善。所以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理性审 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 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 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此,他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 来,得出了“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无人 有意作恶”的结论。
“是人。” “什么!”他感到万分的惊慌,但 仍不死心,“那是为什么?” “因为人 刚生下来还不会行走,所以他两手在地爬着 走,这不是四条腿吗,当人长大些学会了走 路,不是两条腿吗,当人老年迈之时走路必 须拄着拐杖,这不就是三条腿吗。” 斯芬达克斯被气得哑口无言,只得承认答对 了,由于羞愧难当,他跳崖自尽了。从此这 条路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德尔斐神庙
这里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为了 达成心愿,人们常常奔波万里去膜拜,寄希望于神灵,而人 们心中所膜拜的那个神灵却在告诉他,希望之路不在神庙里, 而在他自己的心中。
教学内容
一、哲学与认识你自己 二、生命的目的就是认识你自己 三、认识自己要和谐地生活
德性(arete)
自然万物之中都蕴含着内在目的,苏格拉底称 之为“善”。在苏格拉底这里,“善”还没有成为纯 粹的伦理学范畴,而是泛指事物自身的本性,也是它 们追求实现的目标。具体到人身上,“善”就表现为 “德性”。所谓“德性”(arete)在希腊语中原指 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使一事物成为 该事物的本性,例如马的arete是奔驰能力,鸟的 arete是飞翔能力,两者的arete是不同的。人造物也 是一样,例如织布梭子无论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它的 arete都在于能够织布。因而人的arete就是人之为人 的本性。
第二讲 认识你自己
梁小燕
斯芬达克斯之谜
在金字塔畔一块露出的巨大岩石头地雕刻着一个匍伏的狮身 人面石雕,据说它就是传说中的斯芬达克斯。 这个狮身人面怪盘踞在一条通往开罗的必经之路上兴风作怪, 凡遇到的人他都要提出一个谜语,凡是猜不着的,都作了它 的美餐。但那条谜语非常奇特,没有人能够猜着,所以人们 都不敢再走那条路了。要去开罗有非常急事的人都只好绕千 里而去,或者干脆不去。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公子听说了这件事,他抱着为民除害的 坚定信念执意要去。斯芬达克斯一见有人来了,非常地高兴。 看来又有一餐好吃,他照例出了那条谜语:“什么东西早上 是四条腿,到了中午是两条腿,当太阳落山时又变为三条 腿?” “这个……”年轻人确实感到难猜。 “快点!”说着他就张 开那血盆大口。恨不得一口把年轻人吞下。但他想这一顿是 跑不了,还是看一看这小子有什么办法。
希庇亚:是的,由于美本身。
苏格拉底:我们的论敌要问了:请告诉我什么是美? 希庇亚:我想他问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是美的? 苏格拉苏格拉底:有区别。他问的不是:什么东西是美的, 而是:什么是美?请你想一想。 希庇亚:我懂了,我来告诉他什么是美,叫他无法反 驳。什么是美,苏格拉底你记清楚,美是一位漂亮小 姐。
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
助产术-辩证法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也被他称为“辩证法” (dialektike)。辩证法的本义就是“对(dia-) 话(logos)”。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所采用的方式 是问答法,即通过发问与回答的形式,运用比喻、 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之问题的认识从具 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 后得出正确认识,生下自己孕育的真理胎儿。这 种方法,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 诱导和定义。
(1)智者——普罗泰戈拉 (约公元前490-410年)
人是万物的尺度。 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
(2)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以“认识自己”为座右铭,在他看来, 自然哲学家们不去关心自身而去关心自然,而且在 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探讨上以感官物为依据,以自然 物作原因,因而自以为是,众说纷纭,让人无所适 从。实际上,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 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亦即“善” (agathon)。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 所不及,因而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 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亦即认识“德性”。
“是什么”的问题
如果说知识就是德性,德性就是知识, 那么认识德性所认识的是什么?换言之,究 竟什么样的知识才能被看作是真正的知识? 苏格拉底的回答是,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 物的“是什么”,或者说,认识事物的定义 或概念,亦即我们所说的“本质规定”。
苏格拉底:我尽可能扮演我的论敌,向你提出问题。如果他 听到了你讨论优美的文章,他就会按照他的习惯先盘问你美 本身究竟是什么。他会说:有正义的人之所以是有正义的, 是不是由于正义? 希庇亚:我回答,那是由于正义。 苏格拉底:那么,正义是真实存在的? 希庇亚:当然。 苏格拉底:有学问的人之所以有学问,是由于学问;一切善 的东西之所以善,是由于善? 希庇亚:那是很明显的。 苏格拉底:那么美的东西之所以美,是否也是由于美本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