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
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
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
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
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
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关于谢字
谢:原是射箭的符号。
谢姓人的谢字来源于拉弓射箭的“射”,这是早已被古代文字学家证明了的事实;谢姓人的祖先既是弓箭的发明者,又是最会使用这种武器的人,以致使数千年后的子孙们,仍把这一功德冠于名字前,当做自己的家族徽记。
可以想象,在人类的洪荒时代,野兽出没,与人为伍,极大地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古人们为了生存,使用原始的石块和木棒与之搏斗,但又往往于事无补。
在偶然的机会里,一些好事者发现,利用柔韧的树皮拴住弯曲的树枝,用力拉扯可产生强大的弹性,用以弹击细棒可以射出很远,甚至可以杀死猛兽。
于是便相互传授,不断改进,这样便有了最早的弓箭。
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朔县峙峪村的人类遗址中,发现一枚箭镞,经测定,大约制造于2.8万年前。
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箭镞,说明当时人们已知在弓箭上装上镞头以提高射杀能力,使用的已不再是最原始的弓箭。
他们发明弓箭的历史肯定远远超过这个时代。
“谢”就是这样奇妙的一个象形文字。
得知了它产生的历史后您会发现,它的几笔几划中积淀着厚重的文化,同时也潜藏着动人的故事。
谢字最初是指弯弓射箭的行为,后来便成了这部分人的姓。
经过数千年的沧海桑田与风云变幻,谢字除作为姓氏使用以外,又被赋予许多新的含义。
首先,谢字有辞去官职之义。
《说文解字》说:“谢,辞去也,从言,射声。
”《玉篇·言部》也说:“谢,辞也,去也。
”在《礼记·曲礼》上篇中,说当官的年近七十就要辞官归田,“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仗”。
这是谢字作辞官之义的最早记载。
谢字又有拒绝、谢绝、杜门谢客之义。
《字汇·言部》解释说:“谢,辞也,绝也。
”关于这种用法,《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春秋战国时,秦国为了在晋国安插势力,曾把流亡在楚国的晋公子重耳迎人秦国,后又把晋怀公子圉的妻子赏赐给他,“重耳初谢,后乃受”。
重耳就是后来著名的晋文公。
谢字还有辞别、离开之义。
《广雅·释诂二》:“谢,去也。
”古诗《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两句:“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意思是说,过去初阳(十月为阳)的时候,我离开娘家嫁到您家。
这里的谢字就是辞别离开之义。
谢字又有除去之义。
在辛弃疾《浣溪沙·偕杜叔高吴子似宿山寺戏作二首》词之二中,就使用了这一意思。
其中的三句是:“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
”谢字又作消逝、凋落解。
《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王逸注:“谢,去也。
”现代人也有这种用法,如朱自清《匆匆》:“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便是突出的例子。
谢字还有告诉的意思。
《集韵·杩韵》:“谢,告也。
”《篇海类编·言部》:“以辞相告曰谢。
”使用这种意思的例子,如《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有厮养卒谢其舍中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
一不过,这只是古代的用法,现在早已被“告诉”一词取代了。
谢字也有问或问候之义。
《汉书·李广传》颜师古注:“谢,以辞相问也。
”其用法如《乐府歌辞·陌上桑》:“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这里的谢,就是问的意思。
谢字现在最常见的用法,是表示感谢、酬谢、答谢之义。
第二层意思,用法如《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他前日进了学,我来贺他,他谢了我二十四两银子”,便是此义;第三层意思,事例如《新唐书·李光弼传》:“万有一不捷,当自刎以谢天下”,也是说的报答之义。
除以上所述外,谢字还有道歉、认错、表示惭愧之义。
《正文通·言部》说:“谢,自以为过曰谢。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谢,犹惭也。
”属于前一种含义的例子如柳宗元《驳复仇议》:“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后一种例子如唐玄宗诗《送张说巡边》:“茂先惭博物,平子谢文章。
”
谢字其他方面的含义还有:代,更替;逊色,逊让。
前者用法如《淮南子·兵略》:“若春秋有代谢,若日月有昼夜,终而复始。
”现代生物学和医学常用语“新陈代谢”仍保留着这种意思。
后者如《后汉书·宦者列传序》:“或称伊、霍之勋,无谢于经载。
”这里的谢即有逊色之义。
谢字在古代还被当做名词用,指一种爬行时喜欢仰头的龟。
《尔雅·释鱼》:“龟俯者灵,仰者谢。
”邢疏:“行头仰。
”
谢字有时还被用来代替别的字。
最常见的如被当做亭台楼榭的“榭”用,指一种平顶没有四壁的建筑。
《公羊传·宣公十六年》有“成周宣谢灾”,《荀子·王霸》有“台谢甚高”,都是此义;而甲骨文中“王于门谢”和《尔雅》中“仰者谢”,则又是用谢字代替射字,表示另外的意思了。
此外,谢字在历史上又分别被用做水名、部落名、国名、居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