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10001121207南阳师范学院20 12 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网络流行语“很X很XX”的语言学解读完成人:黄叶文班级:2010-12学制:2年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2-03-30目录摘要 (1)一、“很X很XX”流行语的出现及形成原因 (1)(一)产生及发展 (1)(二)形成原因 (2)二、“很X很XX”的语言学解读 (3)(一)语音特点 (3)(二)语义特点 (3)(三)语法特点 (4)(四)语用分析 (7)(五)“很X很XX”模式的构形理据——能产性理论 (8)三、“很X很XX”的使用情况 (8)(一)广告中对于产品的宣传 (8)(二)评价社会热点 (9)(三)在标题中运用 (9)四、“很X很XX”的流行原因 (10)(一)客观原因 (10)(二)主观原因 (11)1.心理因素 (11)2.社会共知基础 (12)五、看待态度及发展前景 (12)结语 (13)参考文献 (14)Abstact (14)网络流行语“很X很XX”的语言学解读作者:黄叶文指导教师:张春雷摘要:在目前的网络流行语中,“很X很XX”这种新兴的语言组合格式从2007年出现以来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迅速流行。
本文从形成原因、分类及其句法结构、语义特征、流行成因等四个方面,对“很X很XX”’式流行语进行深入探讨。
重点阐述了它的构形理据——能产性理论,并在分析其使用情况的基础上,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对其流行原因进行探析,并指出对待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及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很X很XX”; 网络流行语; 语言学阐释进入21 世纪,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普及,网络也开始成为语言的一个新的载体,载体的变化促生了社会语言的新变体——网络语言。
在“很+名词”被广泛接受的基础上,“很好很强大”式流行语从一出现便引起了大众的兴趣,并且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便在网络上迅速流行。
无论是网络,报纸,还是电视媒体,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
从语法的角度来看,程度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那么,这类流行语为什么能流行开来?其原因是什么?又具有怎样的结构类型?本文将对它们做一初步的探讨。
一、“很X很XX”流行语的出现及形成原因(一)产生及发展“很X很XX”流行语最初产生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口语,因网络流行事件传播开来。
原初版“很好很强大”来源于对某网络游戏代理商的一次采访,代理商就记者的某些问题解释道“很好很强大”,从此“很好很强大”开始流行。
随后,一些官方人士也在正式场合使用这个句式。
国务院新闻办网络新闻局副局长彭波在《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签署仪式上说了这样一句话:“明天中国的互联网,一定会很美很绿色、很棒很健康、很好很强大。
”一方面显示了这个句式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也吸引了更多人关注、尝试使用这个语言格式。
爆发版“很黄很暴力”来源于2007年12 月中央电视台播报的一则新闻。
北京市小学生张殊凡在评论查资料弹出的网页时说那些网页“很黄很暴力”,在网络上引起论文轩然大波,“很黄很暴力”也被奉为“2008年首句流行语”。
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热点事件,这类流行语开始层出不穷。
“艳照门”事件又诞生了“很傻很天真”、“很假很坦白”。
升官发财——“很红很暴发”;股市下跌——“很绿很和谐”;购物顺利——“很好很方便”;明星着装——“很少很开放”;以及随后的“很恒很源祥”“很乐很OPEN”“很累很混蛋”“很丑很封建”等“很X很XX”句式成了火得最快的网络流行语,迅速传遍整个互联网。
(二)形成原因“很X很XX”式流行语自2007年出现以来,很快流行开来。
从严格的语法意义上来说,“很+名词”是不合规范的语法组合,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了这一语法现象,并从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很+名词”也逐渐变成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像“很绅士”“很淑女”“很阳光”“很现代”“很诗情画意”等例子早已被人们接受。
但是,有时人们期望以更新鲜的形式、简短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涵,这就促使了“很X很XX”式流行语的出现。
“很X很XX”式流行语具有含蓄之美,它促使听者、读者自己去领会话语中蕴含的意义。
“很+名词”流行语一方面已被大家普遍使用,不再新鲜;另一方面,它表达的意义相对来说清晰明了,如“很男人”“很女人”“很青春”等。
而“很什么很什么”流行语中的“什么”的部分,是需要使用者自行填空的。
其中填空的余地很大,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填各种类型的词,这就使得语义含蓄、模糊一些,自然听者、读者在理解的时候花费的心力更多,这样的组合也就给他们留下了较为广阔的思维想象的空间。
如关于“艳照门”事件的“很傻很天真”、“很假很坦白”,它们传达出来的是同情?还是批评?这就需要人们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品味,领会其中的感情。
二、“很X很XX”的语言学解读“很X很XX”流行语迅速地为大家所接受除了与相关媒体的影响力有关之外,笔者认为更多地是与它的内部结构和语法功能有关。
鉴于此,本文将从语音、语义、语法、语用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语言学解读,并阐述它的构形理据——能产性理论。
(一)语音特点1.在“很1+单音节词.很2+双音节词”的语句中,可以看出,第一个“很”之后嵌入的词要求为单音节词,第二个“很”之后嵌入的词要求为双音节词。
如:(1)企业维基:很好很强大(《计算机世界 2008/12/08)(2)首个省级检察微博很潮很给力(《法制日报》 2011/12/20)2.具有音律美汉语是讲究音律美的语言。
历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常利用节奏和音律来构成自然和谐、跌宕起伏的音律美。
在古代诗歌中,大都每个音顿由两个音节组成,双音节词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大美质特征。
“很X很XX”的所有变体几乎都是“单音节词+双音节词”的模式美,有两个节拍,读起来很有节奏感。
如:(1)中国医药城很美/很国际(《泰州报》2011/10/15)(2)深圳骑单车很难/很危险(《深圳商报》2011/04/07)“很X很XX”是前短后长的音节变化模式,有很大的跳跃性,符合年轻人活泼跳动的心态。
因此很快便被网络的年轻群体所推崇和热捧。
还有一些更为大胆的变异,比如在这个组合中加个英文单词,像“很乐很OPEN”,听感上“OPEN”还是双音节的,而且更具有时尚的感觉。
(二)语义特点1.从收集的众多语料来看,“很+单音节词+很+双音节词”中,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往往在意义或使用范围上存在着联系,能引起联想。
如“很绿很自然”“很蓝很和谐”。
后一个词对前一个词进行具体的陈述和解释,从而对主体的描述更加清晰明了。
如:(1)伊朗新潜艇很小很危险(《中国国防报》2011/08/09)(2)紧缺专业人才很热很抢手(《镇江日报》2010/11/07) 2.有的两个词语之间基本没有关联,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被陈述对象进行的描述,如:(1)作为一个外贸人这一年很累很充实(《新疆日报》(汉)2011∕05∕09)(2)MBA面试:企业考官提问很严很职业(《新京报》2008∕04∕08)3.“很+单音节词+很+双音节词”中,嵌入的词语中往往蕴含着主观色彩,如:(1)今年天空很炫很精彩(主观情绪:高兴)(2)股市很绿很吓人,股民很怕很担心(主观情绪:害怕) 4.有的两个词语的词汇意义是相对的,如:(1)不管你现在怎么看我,觉得我写的东西是否很假很真实,我都不在意了。
(百度博客2008∕02∕19)5.个别“很+单音节词+很+双音节词”表示的是条件意义,如:(1)公务员面试,很土很吃亏(意思是:去参加公务员面试,如果穿着太土,会吃亏的)6.个别“很+单音节词+很+双音节词”表示的是因果意义,如:(1)生活很贵很愤怒!(意思是:生活消费太高,上海某个小姑娘因此感到很生气)(三)语法特点以上分析了“很1+单音节词+很2+双音节词”中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所表示的意义关系。
在语法上,在第一个“很”和第二个“很”之间分别嵌入一个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根据我们搜集到的语料,按照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词性,可以做出以下分类:1.很1+单音节形容词+很2+双音节形容词该类型在“很X很XX”句式中数量最大,如:(1)“很黄很暴力”的代言人会让企业“很亏很后悔”(《第一财经日报》 2008/02/22)(2)当微软爱上雅虎:很酷很强大还是很傻很天真(《亚太经济时报》2008/03/09)(3)“七彩之心”,很小很强大(《解放日报》2010/04/07)(4)七龙珠:很雷很山寨(《信息时报》2009/03/22)(5)嘉兴迈入“堵车时代”治堵很急很迫切(《嘉兴日报》2011/03/02)不仅如此,还有大量的这一类型的短语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很丑很封建”“很红很时尚”“很乱很复杂”“很绿很和谐”“很棒很健康”等等。
2.很1+单音节形容词+很2+双音节兼类词(1)开学经济,很火很浪费!(动词兼形容词)(《腾讯网》2009/08/31)(2)网民:很伤很愤怒(动词兼形容词)(《河北日报》2010/11/05)(3)这轮楼市调控很强很给力(动词兼形容词)(《财会信息报》2011/01/31)“很1+单音节形容词+很2+双音节兼类词”中有的是词本身有多种词性,如上文的“浪费”“愤怒”等,也有的词是被形容词化了,如上文的“给力”。
此类短语不仅充分运用了汉语词汇的优点,而且传达给我们更丰富的信息,甚至有时会产生更直观的形象。
“很假很坦白”“很好很振奋”“很好很方便”“很蠢很震撼”等也属于这类短语。
3.很1+单音节形容词+很2+双音节动词这一类数量较少。
如:(1)深套股民:沪指很绿很暴跌,分析师很傻很天真(《中国证券报》2008/04/10)(2)很酷很创新带有USB插口的微型摄像机(《腾讯网》2008/03/28)(3)80年代的大街很土很怀念(《三峡宜昌网》2008/04/15)(4)限售股减价税收优惠很猛很公开(《证券时报》2011/03/08) 4.很1+单音节形容词+很2+双音节名词(1)奥运纪念钞“火”透网友感慨“很牛很奥运”(《常州晚报》2008/07/14)(2)车展模特长腿很黑很丝袜(《北方网》2008/04/25)(3)恶搞美女研究生求职简历“很雷很霹雳”(《现代快报》2009/12/01)(4)楼市回暖很刚很需求(《东方今报》2008/04/10)(5)红酒,很红很暴利(《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01/10) 5.很1+单音节名词+很2+双音节名词现代汉语中,人们会使用“很+名词”的形式,如“很淑女”“很女人”“很现代”等以表示人或者事物某一突出特征。
受该用法的影响,很1+单音节名词+很2+双音节名词的形式也出现了。
这种例子很少,仅找到两例:(1)江西小屋里的中国故事:很江西很景德镇。
(《今视网》2008/08/14)(江西最出名的当属瓷器,而提到瓷器人们自然想到景德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