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荷塘月色》作为中学语文教材,可谓历史悠久了。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似乎无庸置疑。
不过抒情之具体内容,却是众说纷纭。
从思想教育的角度看,大多以为文章与大革命失败有关。
这方面,专家学者的论述可谓多矣;而从文学作品的角度看, 似乎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笔者拟以文本为依据,以探索为手段,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以“借景抒情、披文入情”为线索,力图得出符合文本本身的答案:《荷》文抒发的是作者渴望自由和获得自由之后的闲适自得的心情。
此将课堂导学的主要过程介绍如下,供专家、同好指正。
课前师生双方都作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教师方面,搜集有关的文字、图片。
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设计、印发预习提纲,除了常规内容外,要求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①文章抒情的特点是“借景抒情”,分析作者着力描写的“景物”的特点;②由文中所描写的“景”,品味作者所抒发的“情”;做好了以上准备,课堂上的“导学”就能因势利导,呈现“水到渠成”之势。
首先,在教师引导下,让同学们明白“借景抒情”的含义:“情”在前而“景”在后,作者着力绘景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感情,即“情在景中”。
进而提出要求:1、《荷塘月色》中作者着力描绘了哪些景物?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3、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对于前两问,同学们并不感到为难。
经过小组讨论,一致明确:1、着力描绘的景物有:塘边小路、月下荷塘、塘中月色、塘边树丛;2、景物特点:塘边小路:“幽僻”、“寂寞”、“阴森森”月下荷塘:主要写了荷叶、荷花、荷香写荷叶: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荷花:袅娜、羞涩、如明珠、如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
写荷香: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月色:主要写了“月光”“月下花叶”“月下树影”写月光—如水、青雾(浮)写花叶—牛乳中洗//笼着轻纱的梦写树影—倩影;光与影:如小提琴名曲//恰到好处而对于第三个问题“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同学们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教师仍然紧扣着“借景抒情”这一线索,运用师生对话式的讨论,引导同学们自己得出结论。
让同学们再一次诵读课文,师生对话间以小组讨论,品味作者寄托在景物之中的思想感情。
师:“小路”本是“幽僻”“寂寞”甚至“阴森森”的,但作者今天的感受如何?生:“今晚却很好”。
师:是路修好了吗?生:不是,还是煤屑路。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说“今晚却很好”呢?生:(先是沉默)今晚作者心情好。
师:(抓紧时机)很好!一条并不“很好”的煤屑路,作者却说“今晚却很好”,那是因为作者的“心情好”,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嘛。
不过准确地说应该是:作者“今晚心情好”。
接下来,引导同学们看以下几处景物描写:师:再来看“月下荷塘”的描写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生:(沉默)师:大家说说,文中描写的荷叶、荷花美不美?生:(齐声地)美!师:我还要提醒大家:这是白天的荷塘,还是晚上的荷塘?生:晚上的。
师:晚上的月光亮不亮?生:(众说不一)师:关注课文,以文章为本,找出相关的句子来。
生:第2段: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5段: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师:那么,莫要说“淡月”下的花叶,即便是明月夜下的花与叶,能看出它的美吗?生:黑糊糊的。
师:(切换电脑屏幕,映出网上下载的“清华园荷塘实景”,并作简单介绍)(参考资料:《荷塘月色》所述的引人入胜的景色是近春园之一角。
咸丰十年即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房屋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前后达一百二十余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清华大学才开始清理整修。
)师:对比一下文字与这幅图画,图中的花叶很难说是“出浴的美人”,黑糊糊的柳树影也难称为“倩影”,白光与黑影的搭配无论如何也很难令人联想到“小提琴名曲”一般的和谐来。
为什么这样的景色在作者笔下被描写得这么美呢?生:还是因为“心情美”“情人眼里出西施”。
师:(进一步)于是,这就有个问题:作者笔下的荷塘景色是“客观景物”,还是“主观感受”呢?生:(沉默、思考)应该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师:正确!从上面的分析中可知,作者还没到荷塘,在“塘边小路”上时,就已知道他“今晚心情美”,到了塘边,更是情不自禁。
因此,看到的叶、花以及树影,统统都是美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乃是作者理想化了的景色。
其原因,就是因为作者“今晚心情美”。
那么,深究一步,作者“今晚心情美”,美从何来呢?生:(沉默)师:有人说,这是个谜,无法知晓的。
我们还是以文字为本,探索一番,看看能不能找出其中缘故来。
师:上面说过,这篇文章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文中有没有直抒胸臆的文字呢?生:(默读、思考)(莫衷一是)师:什么叫“直抒胸臆”?生:直接抒发感情。
师:有没有这样的文字?生:有。
师:找出来,哪一段?生:第3段:“路上只我一个人……”师:好!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映出第3段文字)师:大家齐读一遍,品味其中的感情。
找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进而找出中心词来。
生:(齐读、默读)中心句是“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生:中心词是“自由”!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想想,作者“今晚心情美”,“美从何来”?生:今晚“自由”了。
师:能设想一下,作者“今晚”获得了什么样的“自由”?生:“下课了”;“休息了”;师:是的,学校下班,就没有公事缠身;妻儿睡着,也没有家事烦心。
真正是“自由”了。
不过,“自由”真有这样大的魅力,能使作者眼前的荷塘变得如此美丽吗?生:(争先恐后)自由了,什么都可以做了,心情就美。
自由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真好!师:有一首诗说:“生命诚可贵,——”生:(跟着老师)“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师:如果我们再联系一下作者的思想追求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就会更明白作者对自由二字的渴望!(屏幕显示: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民主战士:追求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人士。
而当时统治北京的,名曰“国民政府”,其实是“封建军阀”,因而作者深感压抑和苦闷。
于是“今晚”获得了“自由”(哪怕是片刻之间的自由)之后,作者也感到由衷的喜悦。
师:现在,把第3段课文齐读一遍,深入领会作者获得自由之后的喜悦心情。
师: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开课时的第3个问题了——师生:(齐)抒发了作者渴望自由以及获得短暂自由之后闲适自得的心情。
笔者不敢断言这个结论之正确,不过,这既不是拾人牙慧,也不是凭空杜撰,而是以文本为依据,以探索为手段,以“借景抒情”为线索,从中得出的符合文本本身的答案。
(完)朱自清小传1898~1948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六岁时随全家定居扬州。
少年时即不苟言笑、学习认真、沉着倔犟、洁身自尊,品行与学业俱优,喜欢看小说,颇有志向,曾自命“文学家”。
在扬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里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怀里永远洋溢着诗情和画意。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
1917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担,乃改名“自清”,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被哲学门录取。
1919年,加入《新潮》诗社。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创办《诗》月刊。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
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长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教授。
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文影》,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8月12日11时40分,病逝于北平,享年51岁。
要求同学们举例说明,什么样的的描写叫“借景抒情”。
同学们纷纷发言,但多数不得要领。
这时候,教师点拨:抒情方式大致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手法。
前者即“直抒胸臆”,后者又有“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两种方式。
下面举个例子,请同学们辨析:王君考中北大,虽在意料之中,仍然喜悦难禁。
他想找朋友分享这份快乐,又担心人们讥笑。
于是,他应该:A,直接柔情;B,间接抒情。
同学们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间接抒情”接下来,对于“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同学们有点难以把握。
教师也举例子进行点拨:王君刚得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急于告诉朋友,出得门来,看见清晨的树叶上还挂着一串露珠,在阳光的映衬下,闪发着七彩光芒!他对朋友说:人生就像这露珠一样,丰富多彩、光芒万丈!李君急着上班,可路上严重塞车。
打听一下,方知前面出了车祸,不经意间,又得知一五十五岁的老妇头部撞裂,脑浆四迸。
他不由得想起三年前,也是这条路上,也是这个时间,自己的母亲也是五十五岁,也是因车祸而丧生。
于是不知不觉流下了清泪……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一致认为:前则是借景抒情;后者是触景生情。
主要区别在于:“触景生情”是“景”在前而“情”在后,散文—抒情散文—借景抒情散文实景—淡月下朦胧模糊的荷塘景色。
虚景—作者渴望自由的主观感受。
·朱自清·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所述的引人入胜的景色在近春园一带。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房屋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前后达一百二十余年。
1927年仲夏,朱自清教授感于世变,夜不成寐,夤夜走出家门到这一带散步,以其精妙的构思和生花之笔写下名文《荷塘月色》。
自清亭自清亭原名“迤东亭”,在工字厅东墙外的土山上。
1978年改名“自清亭”以纪念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诗人和散文学家。
他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等,至今脍炙人口。
因自清亭设于此地,很多人误以为朱先生的《荷塘月色》即亦源于此地,其实不然。
《荷塘月色》的“原址”是在近春园环池的西北隅。
现在近春园东山建有“荷塘月色亭”以资纪念。
一、整体构思1、作家作品:名家名篇,早有权威定论勇于探索,突破定势思维;2、知识目标: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领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能力目标:独立思考,突破定势思维//以文为本,探索感情基调4、教学重点:分析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语)5、突破难点:突破前人定势思维,探索作者感情基调;以文为本—分析一个作家或一篇文章,要联系作家的全人和全文,否则,就等于痴人说梦。
二、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扬州人。
学者、“新月派”重要作家。
著有《踪迹》《背影》《你我》《欧游杂记》等。
三.重点解说1、分析景物特点:①塘边小路:幽僻//寂寞//阴森森—今晚很好小结:心情美②月下荷塘荷叶: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袅娜、羞涩、如明珠、如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