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节水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摘要:福建省多山,森林覆盖率高,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668mm,人均在全国较高,但也仍存在着区域性和季节性缺水。
福建省目前解决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主要有库区水、引水和开采地下水。
本文结合福建省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提高农田作物的灌溉保证率,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出福建省的节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应着重于“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山地节水灌溉水利工程建设”两方面内容。
关键词:节水农业灌溉技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c)-0145-01
1 福建省节水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沿海地区缺水严重
福建省沿海突出部陆地面积(包括岛屿面积)比例不大,占全省面积6.23%,但水资源需求增幅较大。
由于福建省降水量年际丰枯悬殊,时空分配也不均匀。
沿海地区平均降雨量较少,仅为900~1600mm,但是平均年径流深在450~1240mm,加上灌溉设施陈旧落后,区域性水旱灾害经常发生。
特别是部分滨海地区,如连江、莆田、惠安等多个县(市),人均水资源不足1000m3,为全国人均的43%,全省的27%。
典型的如东山岛,2001年9月至2002年4月连续8个月无降雨。
总的来说,福建省沿海地区缺水十分严重。
2004年夏秋大旱,有150个乡镇,近200万人口饮水困难,受旱耕地1000
多万亩,所以福建省沿海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1.2 水利工程年久失修
据统计,全省已建各类水库2963座,总库容110亿m3,供水总量169.15亿m3,用水量达164.40亿m3。
根据福建省水资源中长期计划,到2015年供水保证率为75%时,总用水量将达到270.19亿m3,因此,现有的水资源配置能力和利用水平很不相称。
福建省水库灌区目前多数为盘山渠道,土质差,衬砌率低,渠道渗漏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偏低,而且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物老化损坏率达到40%,特别是许多泵站设备、水闸、渡槽等损坏十分严重,多数已经超过了使用年限,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目前全省平均水灌溉利用系数仅为40%左右,造成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并存,直接影响农业的灌溉用水,因此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势必面临着新一轮的水资源压力。
1.3 水资源污染严重
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人口的持续增加,特别是农村城镇化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水资源日益受到工业“三废”、化肥、农药、养殖业及生活污水等污染,水资源状况日趋恶化。
据监测,目前福建省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总体上说,福建省各主要江河的水质状况较好,但部分流域存在局部河段严重的水质污染现象。
水污染日趋严重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也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不仅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对城市
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到。
1.4 农业灌溉用水危机
农业用水是福建省用水大户,一般包括农田灌溉用水和林牧渔用水。
随着我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比例急剧增加,用水矛盾日益突出,为保障城镇用水,许多地区不得不把原先以农业灌溉为主的水库水源转向城镇供水,加之部分水资源被污染,可供农业使用的水资源日趋紧缺,农业用水的比重必然将逐渐下降,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的闽东南地区的水资源拥有量相对较少。
因此,虽然福建省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平原、岛屿和沿海突出部分的水资源拥有量却很少,呈现出季节性、区域性的缺水状况,严重制约了当地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
1.5 节水意识不强
认识上存在误区。
目前不少地方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福建省雨量充沛,旱情不重,发展节水农业意义不大,因而对推广节水农业技术重视不够,推广面不大,影响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福建省节水灌溉技术虽然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发展不平衡,用水效率仍然很低.
2 福建省节水农业发展对策
福建省节水农业发展应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分期实施、讲究实效”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灌溉的节水化、农业种植结构的合理化、节水灌溉管理的科学化,同时还应注重节水灌溉重点工程与整体推进、重点技术与农艺措施和灌溉区域管理
与基础工程建设相结合。
2.1 防渗渠道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
福建省年平均农业总用水量100亿m3左右,而灌溉水利用系数大约为0.4~0.5,效益发挥不足一半,每年损失的水量相当50座大型水库。
为此,加强农田渠道防渗基础设施建设,不当可以节省输水时间,还可以减少渗漏,同时也提高农田灌溉用水的利用率。
根据福建省农田节水灌溉发展现状,主要应该建设刚性混凝土衬砌的渠道防渗基础设施,规划到2015年,建设渠道防渗面积150.0
万亩,
2.2 输水管道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
管道输水技术是以管道输水代替明渠输水,简称“管灌”,其优点:一是可以节水,二是可以节能,三是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四是可以方便管理。
管道输水灌溉系统一般包括取水工程、输配水管网和田间灌水三组成部分,所以,需要添置薄壁塑料管、双壁波纹塑料管等大口径管材,还有配套管件与附属设备等。
2.3 田间喷微灌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
喷微灌具有作物灌水均匀、作业强度小、机械化程度高和适用性广等特点,并有利于作物抵御不良气候条件。
与传统灌溉技术相比,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约8%;微灌系统可以随水将肥料和农药直接输送到作物根区,提高了化肥和农药的利用效率,可节省化肥、农药用量50%,利用率提高30%~40%;微灌使土壤不板结,团粒不破坏,节省了大量劳力费、机力费。
综合考虑农产品产量、品质提高和节
省农业生产成本,采用微灌技术一般可增收30%左右。
由于山地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的特点,表现为土壤肥力低下、水资源供应严重不足等,对山地的开发和利用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为此,福建省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山地水利工程”的战略部署,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把节水农业技术作为重大的农业技术节本增效技术加以推广,以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为核心,采取多种形式,兴建小型水库、山地蓄水池等山地水利工程。
不断增加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的可持续性。
目前除了必须加快建设福清闽江调水(流量为10m3/s),福州二水源(从鳌江引水,流量为10m3/s)等一批工程外,同时还应研究并加快推进一批新的调配水工程建设。
2012—2015年,重点建设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24万亩易受旱山地农田及15万亩的山地经济作物耕作区的灌溉用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