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清淤换填施工方案工程概况 (3)2、施工工期及施工准备 (3)2、1施工工期 (3)2、2施工准备 (3)3、施工方案 (5)3、1施工方法 (4)3、2排水处理 (6)3、3换填处理 (64)施工测量........................................................................74施工管理 (155)设备管理........................................................................156资金投入保证..................................................................157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168工程进度的监控措施.........................................................169安全保证措施..................................................................1710文明施工措施..................................................................1811环境保护措施 (18)11、1组织措施 (19)11、2技术措施 (19)11、3施工噪音、粉尘的控制 (19)11、4植被与生态环境的保护.............................................xx附表一 (2113)附表二 (2214)附表三…………………………………………………………………23第三章结论……………………………………………………………………………24参考文献…………………………………………………………………………………25致谢…………………………………………………………………………………26第二章工程概况 K6+532~K6+870段路基范围内原设计为水田,淤泥沉积厚,该路段须进行清淤换填。
清除淤泥后回填片石至原地面以下0、3m,然后回填砂卵石至原地面线。
清淤总长度338m,平均清淤宽度55m,设计清淤厚度0、8 m,清淤面积为18590 m2,清淤体积数量为14872m3,回填片石9295m3,回填砂卵石5577m3。
二、施工工期及施工准备1、施工工期拟定xx年9月19日开工,于xx年10月6日完工,工期为18天。
附表一:2、施工准备(1)施工便道为了施工方便,在路线前进方向右红线边修筑一条施工便道,便道用石渣填筑,保证机械及车辆正常运行。
(2) 回填材料的准备用于此路段软基处理的回填片石外购,已完成了相关土工试验,通过试验鉴定符合回填要求,可用于清淤换填。
(3)非适用材料的堆弃本路段清除的淤泥用自卸汽车运至K7+100(左侧)弃土场范围内集中堆放,并现场及时采用推土机推平,并压实,防止下雨时废土流失,污染环境,必要时向业主部门申请变更处理,砌筑临时挡土墙。
(4)人员以及设备的准备施工所需人员已全部到位,施工中所需的各种机具设备也已齐配。
(详见附后“路基施工主要人员配置表”以及“路基施工机具设备投入表”)(5)遵照软基处理相关文件精神进行了清淤前开挖纵、横排水沟,排水晾晒三天后,经现场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对原地面进行测量放样,画出清淤范围,并通知监理工程师进行复测。
(6) 确定实际清淤深度要求现场实验工程师以及监理实验工程师对该清淤路段进行地基承载力的试验,现场初次确定该清淤路段的清淤深度。
(7)纵向排水沟在坡脚桩两边和路线中间设置三处,纵向排水沟尺寸(宽*深)不少于60*80cm;横向排水沟根据填方路段的长度按20m的间距均匀布置,可适当加密,横向排水沟尺寸(宽*深)不少于30*50cm。
三、施工方案严格执行《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 017-96)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第9章的有关规定。
1、施工方法首先恢复清淤换填路段的中、边桩以及加宽50cm后的坡脚桩位置,根据放出的中、边桩,按10m×10m进行加密,确定清淤实际面积;再由试验人员按点位进行动力触探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清淤大致深度。
软基清除采用挖掘机在放样好的路基范围内进行挖掘,自卸汽车运输,挖出的淤泥及时用自汽车运出施工现场,运至指定弃土场,以免污染回填料。
挖至设计深度后,若淤泥已清除干净(可根据清淤后土体的颜色以及用钢钎判断清淤是否清除干净,若土体成明显的黑色肥沃土则证明淤泥有可能没有完全清除干净,相反若土体成明显的黄色或其它颜色且用钢钎插入土体时所需力度很大而且插入的深度不是很深时则可以证明淤泥已基本上清除干净,并通知实验工程师进行地基承载力的试验),则进行中、边桩放样,恢复方格网进行清挖后的高程测量,并报请监理工程师现场签认;若仍留有非适用性材料必须报请监理工程师现场鉴定,必要时做地基承载力实验并按监理工程师的指示继续进行清除。
(图中为第一次清淤完成后实验工程师现场进行地基承载力检测)2、排水处理在清淤及回填的过程中,宜结合施工前设置的纵、横向排水沟相配合,注意和加强清淤地段的排水处理;主要采用纵向排水沟集中和排除地表及地下水,以保证施工质量及其清挖的顺利进行。
3、换填处理依据相关设计文件及现场监理工程师的要求,在清理好的基底上经过质量检验符合要求后,按照路基土方填筑相关规定和要求,分层进行片石回填(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必须符合《湖南省公路工程路基地基承载力触探试验暂行规定(试行)的通知》的要求后,方可进行回填);回填的片石采用自卸汽车运输,按计算并放样好的料位进行指挥卸料,换填片石应分层压实,压实厚度40cm,人工配合推土机整平,压路机碾压。
回填区段完成一层卸料后,用挖掘机配合推土机摊铺整平,做到填铺面在纵向和横向平顺均匀,以保证压路机压轮表面能基本均匀与接触面进行碾压,达到碾压效果。
在摊铺的同时,进行初步压实,并保证压路机到路缘是不致发生滑坡。
碾压时,采用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压实时应先两侧后中间,压实路线应纵向相互平行,反复碾压。
第一遍静压,然后先慢后快,由弱振到强振,行驶速度宜先慢后快,最快行驶速度控制在4km/h。
横向接头压轮重叠0、4~0、5m,做到压实均匀,没有漏压、死角。
回填完成后再次进行中边桩的放样,并在业主、监理、施工单位三方一起对回填后的片石方量进行收方处理。
(图中为片石回填、及砂卵石填筑后中边桩的恢复)四、施工测量1:根据设计院提供的红线图纸,放出该段两边的红线范围。
根据放好的红线在两边挖好排水沟(由于最开始的红线是由设计院在未清表前用GPS所放样,因此会出现我们自己实际放样的红线与设计院所放样的情况不合,导致清表清宽或者少清的问题。
解决方法有:在清表前先进行红线放样并复测横断面,如发现有问题处,应及时将实际情况以及处理方案上报监理和业主,等方案审批后再进行相应的施工);2:定出路线中线;3: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计算并放出路基填方段加宽50cm处的坡脚桩。
坡脚桩的放样采用着桩趋近法,也就是根据现场的实际标高计算放样平距,根据放样平距放出该点,并测量该点的实际标高,再根据实测标高计算放样平距,通过反复计算反复放样使得前后两次放样点的标高相差在10cm之内时取后一个点作为该桩号的坡脚点。
(因为坡脚桩是根据现场实际标高计算放样平距,再用着桩趋近法定出坡脚桩点,所以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有:(1)放坡脚桩时经常遇到坡脚桩位置处堆有废土无法测量实际标高。
解决方法有a: 将废土清除掉;b:若果在地势比较平坦处,可以在废土边取标高,计算放样平距; (2)在着桩趋近法放坡脚点时由于坡脚位置处存在台阶,会出现前后两次放样点分别在台阶上和台阶下使得两次放样点后的标高相差很大,标高无法趋近的情况,因此很难定出该坡脚点。
解决方法有:在台阶的中间位置取标高并计算放样平距。
当遇到以上两种这样的问题时可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经验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案,测量放样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提高工作效率);大样A:如上图所示断面图:半幅路基宽度S0已知,当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m时坡比为1:m,当路基填土高度大于8m时,以8m为界,上部坡比为1:m,下部坡比为1:n,当填方高度大于20m时,20m下部坡比为1:r。
根据着装趋近法,放出实际的坡脚点x点。
用所放坡脚点x点的标高计算放样平距S,然后根据平距S用坐标正反算程序计算坡脚点坐标。
S =S0-S1=S0+H0*m+H1*nH=H0+H1=hi-hx式中hi为土路肩标高,hx为地面实测标高。
由于原地面地势不平坦,所以实放坡脚点(1号点)与理论坡脚点(x 号点)的标高不合,存在一个高差△h,因此边坡的坡比为1:n1≠1:n。
为了减小地势不平坦所带来的坡比误差,因此采用1号点的标高计算放样平距,从而放出2号点;然后用2好点的标高计算3号点的放样平距,从而放出3号点;以此类推使得前后两个点标高的高差△h=hx-hx-1趋近于最小值(一般小于5cm以内),从而定出该坡脚点。
因为是采用前后两点标高趋近,从而使得得出的坡比与设计坡比趋近,从而得出实际的坡脚点,因此称为着桩趋近法。
4:软土处理前原地面横断面测量。
横断面的测量是为了计算软基处理时的清除淤泥的方量,横断面测量是采用对边测量的方法(A→B,A→C),通过测量相对于中桩的平距与高差,再用CAD通过相对坐标(相对于中桩的平距和高差)法画出横段面图。
横断面的测量时应注意在同一个断面方向坡比的变化,当坡比发生变化时,应在变化点处取点。
当出现漏点时会出现测得的地形与实际地形不合的情况,因此导致测得的清除淤泥的方量有错误。
(清除淤泥方量的计算是由前后两个清淤断面的平均面积乘以两个断面之间的距离算得。
由于经验不足,放中线桩的时候都是根据整桩号放样,因此测量横断面时也是测量的整桩号断面,所以经常会出现方量少算或者多算的情况。
解决方法有: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当纵断面方向坡比有明显变化时也应同样在变化点处增加一个断面,因此测得的方量才会更加准确。
在施工现场土方量的测量,因为没有具体的标准与规范,所以测量时应熟练土方量的计算方法,现场灵活变通,从而会尽量的减少测量过程中的错误,提高测量的准确性);5:清淤后中边桩恢复,断面法测量清除淤泥的方量。
因为清除不适宜土后,所回填的透水性材料不需要根据坡比进行回填,所以清淤后边桩的放样是根据第一次清淤前坡脚桩的记录进行放样,不需再次着桩趋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