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总体评价大纲一、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变化1.明确了新的战略主旨2.完善了使用武力的原则3.采用了新的作战指导思想4.重视低强度冲突二、美国军事战略对中国安全的挑战1.美国是中国最大的非交界“邻国”2.我国周边美国军事力量的变化3.对中国传统军事战略的挑战知识点汇总原理和观点K01: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变化包括:第一,明确了新的战略主旨;第二,完善了使用武力的原则;第三,采用了新的作战指导思想;第四,重视低强度冲突K02: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对中国既有影响,也有一定挑战,因此,在发扬传统军事思想的同时,我们的思想必须与时俱进,与客观相符正文一、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变化1.明确了新的战略主旨美国军事战略指导思想由冷战时期的以遏制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大国为宗旨,发展为冷战结束后重视对欧亚大陆广大边缘地带的控制,并从边缘地带向欧亚大陆纵深扩展,在全球范围扩张美国势力。
苏联解体之后,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国家纷纷退出世界舞台,一些新的独立国家也纷纷表示要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美国的全球势力渐渐变强。
2.完善了使用武力的原则根据1990年以来美国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家军事战略报告》以及《国防报告》等官方文件的有关内容,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在使用武力方面有以下准则:(1)以推行国家安全战略为基本目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将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需求融为一体,美军为实现国家安全战略所规定的目标而执行广泛的军事任务。
(2)根据国家的利益决定使用武力的规模美国国家利益分为:涉及美国生存的“生死攸关的利益”、会间接影响美国安全和强盛及其所处国际环境的“重要利益”、以及“人道主义利益”三种类型。
当“生死攸关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例如当事态危及国家的安危、重要盟国的存亡、重要资源的来源、公民的安全和经济的正常运转时,不管付出何种代价,美国都将向海外派兵,必要时采取单方面行动,并从一开始便投入决定性的兵力。
在对美国“生死攸关的利益”不构成直接威胁的情况下,须根据涉及美国利益的程度,慎重地决定是否使用武力以及使用武力的规模。
(3)使用武力的结果必须是得大于失即综合考虑投入美军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力、物力消耗,以及在其他方面可能给美国带来的损失,只有在得大于失的情况下才使用武力。
(4)具有明确的目标在越南战争时,美国出兵越南只是出于“道义”上的理由,抑或是非常空泛的理由,战争目标非常极端,要求敌方无条件投降。
美国如今的战争是有限战争,具有明确、有限、可以实现、与国家政治目标一致的军事目标,并阐明军队的具体任务。
(5)武力必须是最后手段对付各种危机,必须首先通过政治、经济和外交手段解决,在这些手段都不能奏效时,才使用军事手段。
为确保使用军事手段的合理性和有利性,注重动用军事力量时先采取非战争军事行动,以武力实施禁运、设置禁飞区、禁航区和隔离区,争取达到不战而屈人的目的。
(6)投入的军事力量必须是联合部队必须把各军种独特而又相辅相成的力量和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一支联合部队展开行动。
此外,美国不仅要保持单独采取行动的能力,而且必须尽一切可能,争取与盟国或多国联盟的军队并肩作战。
(7)取得国内支持与合作所准备采取的军事行动需得到民众、国会和舆论的支持,得到美国政府各部门的通力合作。
在上述方面的支持减弱时,考虑结束军事行动。
(8)取得国际合作利用和扩大各种形式的防务关系,使对外用兵符合有关条约义务,并尽一切可能寻求盟国或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合作,尽可能组成联军,只有在美国“生死攸关的利益”受到威胁时,或盟国与美国发生重大分歧时,美军才准备单独作战。
(9)投入决定性力量鉴于冷战后美国在军事上不再有强劲的对手,而且在作战理论、编制、装备各方面都为快速反应作好了准备,所以一旦认为需要,就果断地使用武力,速战速决。
(10)严格限制作战行动的时间根据所确定的政治和经济目标,规定停止军事介入和撤出美军的期限,保证部队在战前即已对从战争过渡到停战做好准备。
一旦军事行动超过预定期限,无论军事行动的目的是否已达到,即准备迅速停止介入并撤出美军。
(11)统筹兼顾在准备对某一特定地区使用武力时,除了以利益为主要参照外,要考虑在其他地区发生大规模入侵的可能,并以此衡量介入的程度和投入的兵力,以免顾此失彼。
(12)针对国际恐怖主义和“无赖国家”的先发制人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美国政府可以对国际恐怖主义组织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直捣其巢穴,并打击其幕后操纵国。
从理论上讲,采取“先发制人”战略可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并避免恐怖袭击所造成的重大损失。
“先发制人”并不一定意味着只是以军事行动开始,可能采取包括经济制裁、冻结资产、开展秘密情报活动等方式。
(13)限制核武器在实战中的使用我国不参与核武器竞赛,也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而美国从来没有承诺过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美国使用核武器的前提是:预警系统得到敌国将对美国领土实施导弹核突击的信息;在常规战争中,敌国首先使用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毁伤性武器;美国遭到核打击后,对敌实施的核报复仍以控制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升级为前提,实施首次核打击应能迫使敌军政首脑认识到战争无法取胜、如将战争升级会遭到更加严重的损失,促使敌方和平谈判。
美国使用武力的核心思想是:严格保持军事目标与政治目标的一致性,认真权衡动用武力的得失,谋求对外用兵的灵活性和选择性,避免陷入久拖不决和不能取胜的战争。
冷战结束之后,美军长期以来的战争能力指标都是在打赢一场大规模地区战争的同时,准备应付来自其他地区的各种类型的挑战(可能是另一场地区冲突、恐怖主义袭击、抑或其他挑战);另外,不能同时打两场战争。
3.采用了新的作战指导思想(1)联合作战理论联合作战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是:联合部队司令官过去只能与其他军种协调计划,而现在具有对其他军种的直接指挥与控制权;过去只有陆军在联合作战中任主角,现在根据任务的性质和需要,各军种均可担任联合作战的主角;过去联合作战行动一般只在作战行动的某个阶段进行,呈非连续形态,而现在贯穿于作战的全过程,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形成联合作战的整体威力。
(2)兵力投送理论“兵力投送”作战理论是美军的一种新型联合作战理论。
美军在《2010年联合作战构想》中将“兵力投送”作为“未来部队的战略原则”。
美军的“兵力投送”理论认为,当地区危机发生时,必须依靠“兵力投送”来对危机做出反应,“进行威慑、控制冲突、作战并获胜”。
(3)全维(或全谱)作战理论“全维”包括任务和空间的含义,重点是指作战任务的多样性。
全维作战理论重新调整了美军所承担的任务,除仍以中、低强度作战为核心外,还朝非战争军事行动方向拓展。
美军控制作战空间主要采用三种方法:一是扩大作战空间;二是占领制高点,掌握空中和空间优势;三是控制信息。
(4)信息战理论美军在总结近十年军事革命的经验教训后认为,要建设信息化军队,就必须使陆海空军部队实现无缝隙一体化横向联合,这须有一种共同的作战理论指导全军的信息化建设。
4.重视低强度冲突低强度冲突是如今美国海外用兵最主要的手段。
1962年,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论及低强度冲突时称:在这类冲突中要获得胜利,纯军事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综合性地采取全谱系的军事、准军事、民事行动,必须将军事行动与政治、经济和民事行动相结合。
1990年12月,美国颁布《低强度冲突中的军事行动》的条令。
该条令指出,低强度冲突处于战争与和平之间,是敌对国家或集团之间低于常规战争、高于日常和平竞争的政治军事对抗。
低强度冲突通常结合使用政治、经济、情报和军事等手段来实施。
最适宜的方法是间接而非直接使用美国军事力量。
在其他手段无效时,才实施战斗行动。
低强度冲突的主要特点是政治性强。
低强度作战所追求的目标是政治、外交、心理方面的胜利,强调对局势的控制力。
低强度作战所使用的兵力一般只相当于战术规模,而其准备与实施常由国家最高当局作出,具有战略性质,所以在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次上高度统一。
低强度冲突的环境是一种即非传统和平状态,亦非传统战争状态的环境,作战与非作战人员的区别十分模糊。
传统军人只习惯于使用火力为代表的战斗力来击垮敌人,其他手段都被看作是次要的,而低强度冲突要求运用非致命性力量,因为不加区别的打击只能增进敌国社会或敌对政治力量的凝聚力。
低强度冲突必须限制己方的损失和对于敌方不必要的毁伤;作战部队要有相应的编组、装备和训练;要有更大的耐心,可以应付一般的社会混乱和严重的无政府状态;心理战和政治攻势已成为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战争相比,平民的意志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低强度冲突的结局;在低强度冲突中,战略、战役和战术层次的联系更紧密。
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军事战略,就其表现形式而言,是一种使用军事力量在内的整体力量,对事态进行多维(以军事和非军事的综合力量、以灵活的方式)、全程(平时-危机-战时-战后)、动态控制的战略;其目标不仅是战胜对手,而且主要是左右和控制国际安全形势(小至地区危机,大至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变化,使之符合美国的利益;其最大特点是灵活性、弹性与全球性。
二、美国军事战略对中国的影响和挑战1.美国是中国最大的非交界“邻国”中美之间有结构性的矛盾,也有结构性的利益。
结构性矛盾:第一,两国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不同;第二,两国发展水平不同,一个是最大发达国家,一个是最大发展中国家;第三,两国在地缘政治利益方面有冲突。
此外,中美之间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美国长期介入我国的台湾问题,还有西藏问题,其他方面的如贸易问题、金融问题、债务问题等。
共同利益:第一,两国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和主要维护者;第二,两国经济、金融具有高度相互依存性,只能同舟共济,如:每半年中美之间关于经济发展都要对话一次;第三,两国在解决地区热点问题、防止核扩散、反恐方面具有不少共同立场;第四,两国在法制、司法、国家宏观调控方面,可以互助与借鉴,如:中美之间教育、文化的互相交流和学习。
2.我国周边美国军事力量的变化冷战期间,我国东北面和东南面有美国常驻军事力量;冷战后,我国西面也出现了美国常驻军事力量。
目前,美国针对中国的最大军事要塞是太平洋中部的关岛,部署有隐型战略轰炸机、核武器、核潜艇、航母等。
这些军事力量对我国产生了巨大威胁。
3.美国军事战略对中国传统军事战略的挑战在重视武器技术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战争的根本属性仍是政治,而不是技术。
美国低强度冲突的理论就是最好的体现。
军事战略必须接受政治的、更高层次战略的控制与指导。
我国传统的军事战略包括“以弱胜强”、“以劣胜优”、“人民战争必胜”等思想,这些思想的真谛是:虽然我们在全局上是“弱势”和“劣势”,但我们要在“坚持长期的斗争”中通过主观努力,以自己局部的“强势”和“优势”来战胜对方局部的“弱势”和“劣势”,即我们所说的“游击战”、“运动战”中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然后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完成“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矛盾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