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北京邮电大学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北京邮电大学

第一章●1.使用收入和支出法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1)国民生产总值是以二定时间为条件的,即避免重复计算。

(2)核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以货币量表示的,因而有名义的和实际的国民生产之分。

在理论分析中,核算的目的在于说明经济中生产量的大小,即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价值而,以当期价格测算的GNP要经过价格指数的折算:实际GNP二名义GNP/GNP折算亨作为GNP折算指数的通常是价格总水平◆2.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

:1.GDP不包括地下经济活动、非市场经济活动2.GDP不能反映人们福利的变动情况 3.进行国际比较的困难 4.人均水平掩盖了收入差距 5.环境保护◆3.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

:国民生产总值:指一国所有常住居民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国外净要素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指一国所有常住居民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国外净要素收入◆4.什么是增值法、支出法和收入法?三种方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一致吗?如果不一致,应该怎么办?收入法: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

支出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按照总产出等于总支出的恒等式,把一个国家在一年内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各项支出加在一起而得到的。

从理论上说所得出的经过应该是完全一致的。

其中支出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最后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数字应以它为准。

如果其余两种方法计算得出的数字与支出法计算所得的数字不一致时,应按支出法计算所得的数字进行调整收入法在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统计误差。

◆5.国民收入中的基本总量共有几个?它们是什么?这些总量之间的关系如何?5个。

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GDP-折旧=NDP;NNP -间接税=NI;NI=NDP-间接税+政府对企业的补助;PI= NI -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

PI -个人所得税=DPI=消费+储蓄;yd= c + s◆6.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属于政府支出,为什么计算国民收入的总需求时只计进政府购买而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属于政府支出,为什么计算国民收入的总需求时只计进政府购买而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第二章◆1、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不能。

消费增量知识收入增量的一部分,所以边际消费倾向大于零小于1.但是总消费可以大于总收入,所以说平均消费可以大于1.◆2.为什么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手中转给贫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他们的理由是,富者的消费倾向较低,储蓄倾向较高,而贫者的消费倾向较高(因为贫者收入低,为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他们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重必然大于富者),因而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可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总消费支出水平,于是总产出或者说总收入水平就会随之提高。

◆3.为什么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的绝对值大于政府税收乘数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的绝对值?: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它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来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

税收的变化与总支出的变化是反方向的。

当税收增加时,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支出也减少。

总支出的减少量数倍于税收的增加量,反之亦然。

这个倍数就是税收乘数。

由于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而是要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来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因此税收乘数绝对值小于政府购买支出的绝对值。

●4.乘数理论主要内容◆5.加速原理:收入的增加将引起消费的增加,但要增加消费品的数量,资本品的数量必须相应地增加,因此收入的增加必将引起投资的增加。

加速原理是用来说明收入或消费的变动与投资的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

它的特点是强调需求的作用,而不强调投入的相对价格或利率的作用。

◆6.乘数与加速系数的结合(汉森-萨缪尔森模型):乘数——加速数原理的基本内容为:投资扩张时,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对收入产生倍数增加作用,收入的增加又通过加速作用对投资产生加速推进作用,这样,经济进入循环扩张阶段;相反,投资减少时,减少的投资又通过乘数效应对收入产生倍数缩减作用,收入的缩减又通过加速作用进一步减少投资,这样,又不断循环的导致经济进入衰退阶段。

◆7.画图分析说明总需求与国名收入变动的关系: 1.总需求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 2.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8.杜森贝利相对收入消费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消费理论主要内容。

①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消费者会受到过去消费习惯和周围消费水平影响来决定消费。

1消费的“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受别人消费支出与收入的影响。

2.消费的“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

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②消费者的消费支出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

当收入上升时,消费者不会马上调整其消费。

当收入下降时,消费也不会马上发生相应的下降。

若收入的变动证明是永久的,则人们会在最终证明较高或较低的持久收入水平上充分调整其消费支出。

◆9. .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需求的影响方式有何区别?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它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的.税收的变化与总支出的变化是反向的.当税收增加时,导致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支出的减少量是税收增加量的倍数..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支出,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总支出的变化量也数倍于政府购买量的变化,这个倍数就是政府购买乘数.政府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类似于税收,,也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和总支出.政府转移制服的变化量是与总支出同方向的.这两个变量之间有一定的倍数关系,但倍数小于政府购买乘数.第三章◆1.怎样理解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

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起来,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也是圈绕IS--LM模型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说,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2.简述凯恩斯的货币理论。

①货币需求。

人们处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而需要持有货币。

货币的交易需要和预防需要与收入成正比,投机需要与利润成反比。

L=L1+L2=L1(y)+L2(y)=ky-hr。

②货币供给,由国家决定。

③货币供求均衡与利率决定。

LM曲线。

◆3.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4.IS 曲线及其推导,LM 曲线及其推导。

利用45度线分析法中,不同利率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进行推导第四章◆1.为什么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被称为需求管理的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的。

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调控宏观经济,所以称为需求管理政策。

◆2. 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互动,说明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或过热)和滞胀的状态。

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经济的状态。

◆3.导致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需求:自发总需求变动会引起总需求曲线同方向变动。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右移。

增加货币量、增加政府购买、减少政府税收,会使AD 曲线向右移动。

财政政策:自发投资、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转移支出、税收。

货币政策:实际或名义货币供应量。

外生变量,技术进步、国外产出增加、战争 供给曲线: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技术变动 工资率的变化,生产能力变动◆4.在古典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当政府支出增加时,价格水平、总产出、利率和就业量如何变化?为什么古典模型中存在“货币中性”性质?当政府支出增加时,说明政府采取的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总需求增加,此时AD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AS 曲线不发生变化,价格水平上升,总产出不变,利率上升,就业量不变。

由于古典模型中总供给曲线为垂直线,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导致价格水平同比例变化。

由于实际货币供给保持不变,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化就不影响利率水平和产出构成。

从这个方面来讲,名义货币的变化就是中性的。

第五章◆1.什么是自然失业率?哪些因素影响自然失业率的高低?①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

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②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2.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①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对储蓄不利,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有利于雇主不利于工人,有利于政府不利于公众。

②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在短期,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

③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效应。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会刺激就业、减少失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少就业。

但在长期,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

④超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导致经济崩溃。

◆3.画图说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4.比较衡量通货膨胀的三种指标的变化方向和变化幅度是否一致,并讨论测定通货膨胀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三种价格指数可以用来反映通货膨胀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PI),三者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变化的幅度不同。

通货膨胀测定的困难很多,主要在于作为基准的一揽子商品的选择。

◆6.凯恩斯是如何解释失业的原因的?凯恩斯认为失业的原因是总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不足,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时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时均衡的国民收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