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人”的符号学分析

“旅游人”的符号学分析

“旅游人”的符号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 F 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75(2008)-04-0023-05
摘要:人的符号学特征可以从地位、身份、角色和行为这4个方面进行剖析,而这4个概念在社会结构分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深入分析了“旅游人”(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居民和旅游从业者)的这些象征符号的意义,包括地位符号的自致性、临时性、炫耀性;身份符号的表征性和许可性;角色符号的表演性和多重性;行为符号的表意性和交际性。

本文认为,旅游中三类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质上就是符号的互动,其研究价值在于加深理解旅游中各类人的本质特征以及旅游消费所蕴藏的丰富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从业者;符号;互动
一、引言
符号互动论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60~70年代曾盛行一时,至今仍是有很大影响的论说。

符号互动论一词最早见于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Herbert Blumer,1900~1987)
的著作《人与社会》(1937)一书中。

布鲁默的研究是对美国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米德的重要著作《心智、自我与社会》(1934)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经典之作,米德也被后人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

米德将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提出的“自我”、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的“镜中我”、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实用主义等相关概念综合成浑然一体的理论体系。

继杜威之后,米德认识到人类心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具有理解和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

对于詹姆斯的“自我”和库利的“镜中我”,米德强调,正如人类能象征性地把环境中的其他行动者符号化一样,他们也能象征性地将自己表示为客体,自我概念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通过采取他人立场,并以别人的观点评价自身的行为,从而个人就成为自身的对象了(候钧生,2005)。

符号互动论的这些认识在旅游过程中主客交往关系的解释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肖洪根,2001),但是这还不够,旅游者和旅游从业者之间的交往也不容忽视。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离不开与他人进行交往,“他人”包括其他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这三类人在本文当中统称为“旅游人”。

根据符号学和符号互动论的观点,“人是符号化动物(卡西尔,1985)”,是符号的创制者和使用者,那么旅游活
动中的这三类人群也不例外,各类旅游人都可以被看作是在各种旅游情境之下运用符号表达自我存在的价值,并解读各种符号所传递的意义的行动者。

每个人都拥有一些区别于他人的符号学特征,这些制造差异的特征至少可以从4个方面来考察,分别是:地位、身份、角色和行为。

本文将着重从这4个方面进行符号学的挖掘,从中可以发见旅游者、目的地居民、旅游从业者各自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三类人在相互交往中是怎样解读对方的符号的。

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将有助于加深对旅游中各类人的本质特征的理解,发现旅游消费的象征意义,同时,旅游业界人士也应当能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旅游中各种人的符号学意义分析
1. 地位符号的解读
地位、身份和角色的概念在社会结构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时它们之间的界限很难明确地划分出来。

地位指的是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身份是指这个位置的静态部分,角色是指该位置的动态部分。

在旅游中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的旅游者,其地位会被人为地烘托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

当一个在日常生活世界里地位不高的旅游者在这个临时组织而成的松散型旅游社会结
构中其地位突然上升时,这种攀升自然会给他带来很大的快感。

地位的符号学含义就在于:人总有在社会上得到他人的认同、认可与尊敬的心理需要,希望他人觉得自己比较重要。

从这个角度看,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实质上就是在创造或改变自己的地位和角色: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一个自致的地位,让自己在旅游的社会结构中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

但是旅游者的地位符号是自致的、临时的、短暂的,因为旅游者只拥有一段短暂的度假时间。

尽管如此,旅游者也能从这种临时性的地位的提升中得到很大的满足,因此旅游消费也就具有了自我表现、追求体面生活、自我实现等多种象征意义。

而另一方面,提供服务的旅游从业人员的地位往往会被旅游者看“低”,这也就是许多旅游服务人员在与旅游者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心理不平衡的原因。

2. 身份符号的解读
“身份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体现和直接表征,身份是对人的本质最直接、最简洁的表现形式”;“身份符号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行为符号。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对社会的意义、个人对其他社会成员的意义,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份表现出来的”(苟志效,2003)。

同样地,在旅游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质上也可以简化为身份与身份之间的关系,也即此身份符号与彼身份符号之间的关系。

每类人在旅游互动情境中受到自身“身份”框架的限定,一般会采取与自我身份
相符合的行动:旅游者所具有的“旅游者身份”明确了他在旅游空间的行动准则;从业人员和居民也通过自己的身份在旅游空间里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

身份决定了他们采取怎样的恰当的行动。

旅游者的“旅游者身份”和旅游者的地位一样是在旅游情境下所特有的,是在一次旅游过程中暂时获得的符号,待其回到日常生活世界后此身份即会丧失。

也正因为旅游经历的异地性和短暂性,旅游者会有很多迥异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比如懒散的行为、夸张的举止、“迟钝”的头脑等等。

在目的地居民的眼中,旅游者的身份经常被经验化、模式化了,并形成一些刻板的印象:旅游者就是脖子上挂着相机到处拍照的人,是来自异地的“异乡人”;异乡人中有友好的人,也有粗俗的人,甚至还有对原有生活环境和秩序造成破坏的人、不友好的人。

相应地,居民会表现出热情、关心或者冷漠甚至厌恶的态度,这些态度会在主客交往中或明显或隐约地表现出来,使作为异乡人的旅游者有所感受和领悟,并将这种感受和领悟糅合到他对这个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当中。

在旅游者与旅游从业者的互动中,旅游从业者对旅游者给予关心、重视和尊敬,旅游者因此感到愉快,而实际上这是服务业所倡导的“顾客便是上帝”的信条所致,旅游从业人员尊敬的是作为“顾客”的这样一种身份而非旅游者本人。


一方面,作为顾客的旅游者对于“被尊敬”的假象浑然不觉,对旅游从业人员提供的服务心安理得地照单全收,因为旅游者为这些服务进行了支付。

也正因为旅游者是被服务者的身份,有些聪明人在旅途中往往会变得有点迟钝,对旅游服务人员的依赖心理很重,于是导游员就成了“全职保姆”,导游员需要照顾关心旅游团中的每位游客的生活起居。

由此可见,在旅游的面对面的互动中被赋予意义的中心对象是自我的身份和他人的身份,个人和他人的意义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身份意义的互动之中的。

3. 角色符号的解读
角色是群体或社会中对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波普诺,1999)。

也就是说,“我”有着怎样的身份,他人就会对“我”有着怎样的角色期望。

角色与身份相对应,是对人的身份的表达。

根据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的拟剧理论,日常生活空间是一个剧场,每个人都按照自我的角色进行着自我表演(戈夫曼,1988)。

所以,在日常生活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

同样地,由旅游情境所建构的旅游世界(注:“旅游世界”指旅游过程构筑而成的特色现象空间,这一概念由谢彦君提出,见其专著《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30。

)也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大型的“旅游剧场”,剧场里的三类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旅游者是
“客人”,目的地居民是“东道主”,从业人员是“中介人”和“接待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