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指全球聯繫不斷擴張,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
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緊密互相依存。
全球化亦可以解釋為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
全球化指資訊科技發展迅速,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儘管在遠方的事,也覺與自己息息相關,因為現在的資訊太健全了,而且速度比以前快很,現在打開電腦就擁有無窮無盡的資訊,所以全球化之下都與自己關係。
不但是,以上的資料與我們息息相關外,還有時間和空間的拉近,「全球化」意思是指在一個時間和空間極度壓縮的世界,地球某一角落發生的事,迅即可以對遠方的人做成意義深遠的影響。
舉個例子:不論我們身在何方都可以吸萬寶路香煙、吃壽司、用微軟公司的軟件、接受針炙治療、看某本雜誌和買外賣薄餅。
在全球化之下對影響本地與經濟的文化,香港本土文化經濟活動一向很活躍。
惟自八十年代起香港過分倚重地產、金融業,近年商業零售業務又趨壟斷性擴充,以及政府城市規劃和小商小販管理等政策,都令本土文化經濟活動的生存空間日漸收窄。
香港本土文化經濟的特色是多元化的,既具有本土特色,又能維繫及發展社區資本的小本經濟活動。
這些小本經濟活動也是多元化的,包括小商和小販的經營,經營者會因應其本身的專長、財力等
因素,創建自己的業務,例如街頭擺賣傳統工藝、傳統小食,以及賣唱、占卜等等,百花齊放。
以本土文化為特色的小本經濟活動,不失為本港失業者其中一條出路,因為只需少量資金,就可以創業和維持經營。
小本經濟本身就別具本土特色,若再與本土文化旅遊、風物觀光等緊密結合起來突顯本土特色,就能提供大量低增值、但可容納很多人手的就業職位,同時亦可為本港旅遊業帶來新的面貌。
拋開技術進步因素,眾多的支持者而言,全球化是一種基於世界大同理想的意識形態。
支持全球化就是尊重「市場規律」,順應歷史潮流。
對眾多的反對者而言,反全球化是一種基於平等世界理想的意識形態。
反全球化就是反對擴大貧富差距,反對霸權。
意識形態傾向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
然而,筆者在這裡不想談論意識形態,只想就事論事。
全球化由主要由跨國企業所推動,其目的當然是為了以最少的投資獲得最高的回報。
縱然有些人會奢望,只要全球經濟增長,窮人也能分得一杯羹,然而,過去的經濟發展,反而令貧富差距愈來愈嚴重世界貿易組織、七大工業國組織等皆為少數富有國家所主導,目的當然是為了該國的經濟目的
經濟活動的全球化,是最受廣泛討論的。
傳統上經濟活動都是以
國家為單位來進行的。
但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這個傳統的界限被打破了。
傳統上,企業一般都從本地籌集資金,聘用本地的勞工從事生產,並以本土市場為主要銷售對象。
但在全球化的架構裡,國家的界限已被企業的跨國營運能力所突破,出現所謂「全球市場一體化」的趨勢。
這裏從人力市場、商品市場、資本市場去歸納市場一體化。
簡而言之,就是種種的經濟活動,令市場以全球為基礎來運作。
政治全球化
傳統上,政治活動比經濟活動更局限於國界之內,但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政治也起了根本性變化。
一方面,由於很多企業和社團都有能力以全球為基礎來策劃和組織活動,個別國家政府對本地企業和社團的管制能力也就相對削弱;另一方面,由於國際活動的增加,國際政治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活動平台。
個別國家的政策,往往受國際組織所左右。
文化全球化
在以西方媒體主導的文化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力量其實不可忽視。
本土對西方文化的吸收與反抗,也是文化全球化活動中的重要一環。
全球化下西方主導的文化傳播
文化的全球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傳播媒介的發展,特別是所謂電子媒介,如電視和互聯網。
透過傳播媒介,世界各地都可獲得大量的即時資訊
西方的跨國企業勢力龐大,再加上在跨國性傳播媒介佔有壟斷性優勢,所以文化全球化往往是西方文化往世界各地傳播。
我們常常聽到的所謂「麥當勞化」、「文化帝國主義」,基本上都是指文化全球化中,西方單指向(美國)的向世界各地傳播其思想標準與行為模式。
本土文化的吸收與反
其實,本土文化從來不是被動的接收西方文化。
美式足球是在美國最受歡迎的運動項目,也不見得在世界其他地方流行起來。
在融和的一面,例如中國和日本等,在接收西方的產品或資訊時,往往會加以消化,給予這些新事物一種新的本土文化意義,使之成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也會將本土文化的特色,反向傳輸往西方,當中日本的壽司和印度的咖喱都是明顯的例子。
在反抗和衝突的一面,例如中東的穆斯林文化,在西方文化向各國傳播的同時,採取排斥的態度,其中的「原教旨主義」的極端反西方觀點,就形成了文化衝突,更有演變成武力衝突的危機,其中「911事件」就是一個例子。
結論
為了“經濟效益”,人們從遼闊分散、自給自足的鄉村走入了城市。
他們密密麻麻地住在一起,近在咫尺,相互依賴,但只有依靠斤斤計較、彼此競爭、相互傾軋才能生存。
城裏的人們看上去沒什麼不一樣,可每個人都從骨子裏在追求與眾不同。
惟有不同才能在生存競爭裏脫穎而出。
殘酷的市場競爭使越來越多的“村民”逐漸變成缺少道德感、失去了正義觀的人,他們崇拜資本所帶來的一切“文明”,或者根本就是崇拜資本本身。
人們很自然便忘記阿富汗貧民的生命與世貿大廈裏的生命是平等的。
他們會為紐約2000多條“文明的”生命燃起祭奠的蠟燭,但絕想不到為阿富汗那4000多個“野蠻的”殉葬者焚一炷香。
人類可以公然聲稱自私自利和弱肉強食是其本性,並能導致“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如此的人類,只好用鋼鐵製造的防盜門來取代分隔家庭的籬笆,用武裝到牙齒的警察來取代調解鄰里糾紛的長老。
當貧窮遼闊的地球村變成了繁榮細小的地球城,各自的“國家利益”理所當然地成為國際關係的最高準則,武力也自然成為安全和秩序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