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火防爆技术

防火防爆技术

第1章绪论1.三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2.爆炸分类按能量来源:(1)物理爆炸(2)核爆炸(3)化学爆炸按爆炸反应相:(1)气相爆炸(2)液相爆炸(3)固相爆炸按爆炸速度:(1)爆燃、x m/s(2)爆炸、xx-xxx m/s(3)爆轰、x km/s 3.燃烧与爆炸灾害特点p12(1)突发性强(2)发案率高(3)损失严重(4)灾害状况复杂(5)易引发连锁灾害(6)随机致灾因素多第2章燃烧基础理论1.着火理论燃烧现象按其发生瞬间的特点,分为着火、自燃、闪燃、爆燃四种2.4类(1)着火与燃点可燃物质受到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而开始的持续燃烧现象叫着火。

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该物质的燃点或着火点。

(2)自燃与自燃点自燃是可燃物质自发着火的现象。

可燃物质在没有外界火花或火焰的直接作用下能自行燃烧的最低温度叫做该物质的自燃点。

自燃分为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

自燃燃烧的物质分为四类:①自燃点低的物质,如磷、磷化氢等②通空气、氧气会发生自燃的物质,如浸渍在棉纱、木屑中的油脂,金属粉尘及金属硫化物(硫化铁)③自然分解发热物质,如硝化棉④产生聚合,发酵热的物质,如潮湿的干草,木屑堆积在一起。

(3)闪燃与闪点闪燃是液体可燃的特征之一。

当火焰或炽热物体接近易燃和可燃液体时,其液面上的蒸汽与空气的混合物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这种燃烧现象叫做闪燃。

使易燃和可燃液体蒸发出足够的蒸气,以致在液面上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该物质的闪点。

闪点与物质的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压越大,闪点越低。

闪燃是短暂的闪火,不能持续燃烧。

可燃性液体的闪点,随其浓度的变化而变化(4)爆燃(或叫燃爆)爆燃是火炸药或燃爆性气体混合物的快速燃烧。

使或炸药或燃爆性气体化合物发生爆燃时所需的最低火温度叫做该物质的发火点。

第3章爆炸基础理论1.爆炸条件气体爆炸条件:p46-p50粉尘爆炸的条件:(1)粉尘具有可爆性,且能在助燃性气体(空气)中搅拌和流动(2)粉尘呈微粉状态(3)着火源2.三要素炸药爆炸三要素:(1)反应的放热性(2)反应的快速性(3)生成气体产物3.引爆三方式:热、机械、冲击波;特点p79-p87(1)热引爆:是一个炸药自燃的过程。

炸药在分解反应放出热量的同时,还与周围环境发生着热传递,当系统热产生速率大于热损失速率时,系统温度就会因热量积累而升高,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产生更多热量,如此循环,直至爆炸发生(2)机械引爆p81-p83(3)冲击波引爆:分为均相冲击波和非均相,其机理差别很大,在冲击波作用下,均相炸药从某一薄层开始均匀受热升温,当温度升到炸药爆发点后,经一段延滞期后发生爆炸。

非均相炸药受热升温则发生在炸药中局部热点上,爆炸从热点开始逐渐向外扩大开,最后导致装药整体爆炸。

第4章点火与火焰流体动力学1.流体运动描述方法(1)拉格朗日法拉格朗日法是从分析流体质点的运动入手,以单个流体质点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每个流体质点的运动状况,并通过综合各个流体质点的运动情况来获得一定空间内所有流体质点的运动规律。

又称为质点系法(2)欧拉法着眼于流体运动所占据的空间,研究该空间各点上流体质点的运动状况。

又称为流场法。

2.传热方式(1)导热(2)对流(3)热辐射第5章防爆抑爆技术1.防爆技术原理:从防爆技术原理看,防止物理或化学爆炸发生条件同时出现,是预防爆炸事故发生的根本技术措施。

从爆炸事故破坏力形成看,一般应同时具备以下五个条件:(1)可燃物(2)助燃剂(氧化剂)(3)可燃物与助燃剂均匀混合(4)爆炸性混合物处于相对闭合空间内(包围体)(5)足够能量的点火源。

控制方法:(1)控制可燃物温度当可燃物浓度从化学反应化学当量配比浓度时,反应放热量最多,爆炸超压也最大;当可燃物浓度减小到爆炸下限时,反应热释放将不足以维持火焰自行传播所需的最低温度。

(2)控制氧气浓度在可燃气体(粉尘)/空气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惰化介质(惰性气体或粉尘),一方面,可稀释混合物中氧气浓度,减少可燃物分子和氧分子作用的机会,当惰化戒指浓度增加到足够大时,可使混合物爆炸下限与爆炸上限相重合;若继续增大惰化介质浓度,可燃气体/空气混合物将不再发生点火、燃烧和爆炸反应。

(3)控制点火源(4)控制爆炸破坏效应包围体爆炸碎片高速飞散和空气冲击波,是导致爆炸事故破坏力形成的根本原因。

应尽可能不使包围体相对封闭,以防止或减弱包围体内发生压力骤增,弱化空气冲击波强度,或通过抗爆型包围体或隔爆墙设计等防爆技术原理,使爆炸破坏力和灾害程度降到最低。

2.惰化防爆、爆炸抑制:作用原理按惰化机制不同,可分为降温缓燃型惰化介质和化学抑制惰化介质等:(1)降温缓燃型惰化介质。

这类惰化介质不参与燃烧反应,主要作用机制是夺走一部分燃烧反应热,使燃烧反应速度减慢,从而导致燃烧反应温度急剧降低,当温度降至维持火焰传播所需的极限温度以下时,燃烧反应火焰传播停止(2)化学抑制惰化介质。

利用其分子或分解产物与燃烧反应活化核心(原子态氢和氧)及中间游离基团发生剧烈反应,使之转化为稳定化合物从而迫使燃烧过程连锁反应中断,使燃烧反应火焰传播停止。

3.爆炸阻隔:机械阻火器p142爆炸阻隔(隔爆)是一种利用隔爆装置将设计内发生的燃烧或爆炸火焰实施阻隔,使之无法通过管道传播到其他设备中去的一种防爆技术措施。

机械阻火器(1)分类:①金属网型阻火器②波纹型阻火器③泡沫金属型阻火器④平行板型阻火器⑤多孔板型阻火器⑥填充型阻火器⑦复合型阻火器⑧星型旋转阀阻火器(2)阻火器的性能参数①气体熄灭直径②火焰传播速度③阻火器壳体尺寸④阻火层厚度4.安全距离:计算p154所谓安全距离,是指当炸药或其制品发生爆炸事故时,由爆炸中心到能保护人身安全和对建筑物的破坏被限制在允许限度内的最小距离。

详见p157-p160第6章燃爆灾害自动监控技术1.火灾探测器的功能及其分类火灾探测器的基本功能就是对烟雾、温度、火焰和燃烧气体等火灾参量做出有效反应。

通过敏感元件,将表征火灾参量的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送到火灾报警控制器。

分类详见p170-p1712.感烟式火灾探测器:原理p1713.气体传感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系统:与实用联系p186第8章危险品燃爆灾害的防控1.危险品的分类、危险特性p244危险品分为九类:爆炸品;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然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放射性物质;腐蚀性物质;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

爆炸品分六项: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有燃烧危险并有局部爆炸危险或迸射危险或这两种危险都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不呈现重大危险的物质和物品;有整体爆炸危险的非常不平安物质;无整体爆炸危险的极端不敏感物品。

气体分三项:易燃气体;非易燃无毒气体;毒性气体。

危险特性(1)爆炸品:敏感易燃性;自然危险性;遇热易爆性;机械作用危险性;带静电危险性;爆炸破坏性;殉爆危险性;毒害性(2)气体:易燃易爆性;扩散性;可压缩性和膨胀性;带电性;腐蚀性;毒害性;窒息性;氧化性(3)易燃液体:高度易燃性;蒸气易爆性;受热膨胀性;流动性;带电性;毒害性(4)易燃固体:燃点低、易点燃;遇酸、氧化剂易燃易爆性;建有遇湿易燃性;自然危险性(5)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遇空气自燃性;遇湿自燃性;积热自燃性;遇水或遇酸自燃性;自燃性;爆炸性;毒害性和腐蚀性(6)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强烈的氧化性;受热撞击分解性;可燃性;与可燃液体作用的自燃性;与酸作用的分解性;与水作用的分解性;强氧化剂与弱氧化剂作用的分解性;腐蚀毒害性(7)过氧化物:分解爆炸性;易燃性;伤害性。

2.危险品包装:计算题、强度p2783.危险品运输、储运:原则p2784.危险品废弃处理:方法选择p278销毁方法的选择:(1)爆炸法(2)燃烧销毁法(3)水溶解法(4)化学分解法第9章建筑物燃爆灾害的防控1.建筑:要素p287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包括建筑功能、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建筑的艺术特征等三个方面。

2.耐火等级:四级别、划分p291一级耐火等级建筑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砖墙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组成的混合结构,其建筑构件都是非燃烧体;二级耐火等级建筑是钢架结构屋架、钢筋混凝土柱或砖墙组成的混合结构,其构建除吊顶为难燃烧体外,其余构件都是非燃烧体;三级耐火等级建筑是木屋顶和砖墙组成的砖木结构,其构件除吊顶和隔墙为难燃烧体,其余也都是非燃烧体;四级耐火等级建筑是木屋顶、难燃烧体墙壁组成的可燃结构,其构件除防火墙外,其余构件有的用难燃烧体,有的用燃烧体。

3.智能建筑定义p322智能建筑系是指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

4.建筑的防爆设计p316(1)抗爆墙:为了满足防爆安全要求,对某些建筑物的墙体作增加结构强度处理,提高其抵抗冲击波的能力,以便将爆炸事故的破坏影响限制在局部范围内,这种经过处理的墙体称为抗爆墙(2)抗爆小室:抗爆小室是用来将爆炸事故限制在局部范围的小型危险作业工房。

其三面墙壁和屋盖应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抗爆结构,能抵抗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和冲量;另一面墙壁应为歇压轻型墙结构或安装卸压轻型窗。

抗爆小室应布置在车间靠外墙的地方,轻型面向外。

(3)卸压轻型屋盖:是指那种自重轻(不超过100kg/m2)、有脆性的非燃烧体屋盖(4)卸压轻型外墙和卸压轻型窗:卸压轻型外墙是用轻质易碎材料构成的防护外墙,它受到0.1t/m2的压力就能被掀掉;卸压轻型窗设置在有爆炸危险工房的外墙上,当发生爆炸事故时,卸压轻型窗在爆炸压力下自动开启或者震碎玻璃,卸放掉大量爆炸气体和能量,使室内压力降低,以达到保护建筑物主要部分的目的。

第11章常用的灭火技术1.灭火的基本原理:常见原理p358(1)窒息灭火法:窒息法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惰性气体稀释空气,使燃烧物质因得不到足够的空气而熄灭(2)冷却灭火法:将水或干冰等灭火剂直接喷洒在燃烧物上,将可燃物质的温度降到燃点以下以终止燃烧(3)隔离灭火法:将燃烧物质与附近未燃烧的可燃物质隔离分开或疏散开,使燃烧因缺少可燃物质而停止。

(4)化学抑制灭火法:使燃烧反应中产生的自由基与灭火剂中的卤素离子相结合,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的自由基,从而切断了氢自由基与氧自由基的连锁反应链,使燃烧停止。

第12章火灾与爆炸试验参数的测定1.液体闪点测定p397-p3982.炸药对静电放电的感度p410-p4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