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

贵州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


王燕杰(2010)发表《我国经济增长多因素模型实证研究——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 一文,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实证研究了资本、劳动投入、制度和产业结构4个因素对我国 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测度了它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弹性和贡献。研究结果表明:促进我国 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资本投入,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81%;其次是制度因素, 其贡献率为19.03%;产业结构、劳动力投入的贡献率分别为10.55%、9.61%。最后基于研究 结果, 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胡雪萍,李丹青(2011)发表了《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一文,该文利用 索罗模型对 1978~2009 年中部地区的产出和资本、劳动、全要素生产率(TFP)三者的 关系进行了计量回归,得出了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各要素的增长率 和贡献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978~2009 年间中部地区产出的大部分贡献来源于资 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比较小。因为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是 不可持续的,所以中部地区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实现集约型增长,实现“中部 崛起” 。 对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西方经济学家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探索,产生了许多有价值 的理论成果。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在 1776 年出版 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他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 技术进步,资本是增加生产性劳动者人数,促进分工和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重 要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阿林·杨格(1928)发表《报酬递增很热经济进步》一文,认为经济增长 的最重要的基础是劳动分工的关系演进的结果,这一关系的最基本特点是报酬递增。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 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经 济增长模型,但由于这两个经济增长模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十分相似,因而被合称为哈 罗德-多马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长期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 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相一致。 索洛(1956)发表《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 ,讲凯恩斯的总量分析和新古典主义 的边际生产理论融合在一起,认为哈罗德模型的假设前提是“生产是在不变的要素比例 的前提下发生的”是缺乏依据的,由此提出资本和劳动是可以互相替代的观点。索洛的 重要贡献是发现了“索洛余值” 。 经济学家爱德华· 丹尼森(1962)出版了 《美国经济增长因素和我们面临的选择》 一书, 该书对美国,西欧各主要国家和日本等国战后经济增长进行数量分析,具体估算出导致 经济增长的各个源泉对增长率所作的贡献,从而反映出各个增长源泉对经济增长所起作 用的大小。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计量经济模型 Coob-Douglas 生产函数,是丹尼森经济增 长因素分析方法的代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保罗·罗默的《报酬增长和长期增长》和罗伯特·E·卢 卡斯的《论发展规划的机制》这两篇里程碑式的论文为标志,新经济增长理论开始形成。 他们分别提出了内生技术进步为特征的知识累积模型(罗默模型)和两部门的人力资本 外部性内生模型(卢卡斯模型) 。 20 世纪 90 年代,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 , 迁》等著作中阐述了分工演进,交易费用,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0der Galor(1997)发表《人力资本的分配与经济增长》一文,分析人力资本分配,技 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人力资本的构成是决定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因素, 人力资本分配额进化模式,收入的分配以及经济增长同时收国内技术环境的影响。 Wilianme.Rees(2003)从生态经济的角度阐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认为 王燕杰(2010)发表《我国经济增长多因素模型实证研究——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一
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状况: (文献综述,不少于 2000 字)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引进和学习,国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也取 得了大量的成果,在国内的经济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舒元(1993)出版《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分析了中国在 1952-1990 年间国民收入的增 长主要是依靠固定资产投入的增加,其次是劳动投入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总增长 率中所占的份额较小。 中国社科院的李京文等学者著的《中国生产率变动趋势之研究》﹑《中国生产率研究 前沿》 ,分别全面的研究了中国生产率及变动趋势,定量研究了 1953-1990 年间资本﹑劳 动和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和非经 济因素进行了分析,对中国政府制定经济增长政策提出了重要的政策建议。 王金营(2001)出版了《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一书,以罗默和卢卡斯 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 构建了有效劳动模型与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的两模型比较要素 分析框架。 傅晓霞,吴利学(2003)将制度因素引入 C-D 生产函数,对 1981-1999 年中国制度变 迁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35.2778%, 说明制度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孙超,谭伟(2004)构建了一个经济增长模型,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同时内生化, 消除人口增长率对于分析经济增长率时带来的干扰, 通过对模型的最优解进行分析以及对 影响经济增长各种因素的解释, 进一步说明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决定 性作用。 杨仕辉,黄祖桃(2006)发表《论中国经济开放程度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一文, 通过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贸和投资的基本情况,得出结论,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越来 越高,外贸和外资对经济增长都有促进作用,外贸依存度的变化对 GDP 的影响越明显,对 经济的推动效果就会更加明显。 王琳(2008)根据长江三角洲 16 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动态关 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长江山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动与就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 定的均衡协同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很显著的提高经济增长的水平。 杨聪敏(2009)发表《论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分配、消费 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 一文, 探讨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如何扩内需,保增长。 得出结论, 其重要途径就是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建立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减少 人们的延时消费负担,增强人们的即时消费能力,从而提升消费需求,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 模,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美]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 - 28. [2]谭崇台等.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408-410 [3]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 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143- 148 [4][日]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 从贫困到富裕[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1-7 [5]陈厚义等.贵州经济跨越式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 社,2003:112-113. [6]傅晓霞,吴利学.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 究,2002( 4 ): 70- 75. [7]梁昭 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J]世界经济,2000(7):50-56. [8]金玉国.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财经学,2001(2):24-28. [9]王文博,陈昌兵等.包含制度因素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型及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 学,2002(2):33-37.
选题背景和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地处我过西南腹地的贵州省经历了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时期,综合 实力得到大大提高。 1978-2010 年贵州省 GDP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9.8% ,超过全国平均 8.1% 的增长速度,但也应注意到,贵州目前的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010 年,贵州人均 GDP 仅 13221 元/人低于全国 29706 元/人的平均水平,全国排名末位, 与排名首位的上海相差 5 倍。 因此,对贵州的经济状况的分析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无疑对促进贵州经济 的发展意义重大。鉴于此,对影响贵州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可 以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保持贵州经济持续增长提出一些建议与切实有效的对策。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贵州省经济增长因素的考察与计量分析
学 专 姓 学 院:公共管理学院 业:国民经济管理 名:_郑丽娟_ 号:_200811040108_
指导教师__王选选___
2011 年 12 月 13 日
文,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实证研究了资本、劳动投入、制度和产业结构4个因素对我国经 济增长的影响,并测度了它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弹性和贡献。研究结果表明:促进我国经 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资本投入,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81%;其次是制度因素,其 贡献率为19.03%;产业结构、劳动力投入的贡献率分别为10.55%、9.61%。最后基于研究结 果, 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胡雪萍,李丹青(2011)发表了《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一文,该文利用 索罗模型对 1978~2009 年中部地区的产出和资本、劳动、全要素生产率(TFP)三者的 关系进行了计量回归,得出了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各要素的增长率 和贡献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978~2009 年间中部地区产出的大部分贡献来源于资 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比较小。因为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是 不可持续的,所以中部地区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实现集约型增长,实现“中部 崛起” 。 对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西方经济学家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探索,产生了许多有价值 的理论成果。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在 1776 年出版 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他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 技术进步,资本是增加生产性劳动者人数,促进分工和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重 要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阿林·杨格(1928)发表《报酬递增很热经济进步》一文,认为经济增长 的最重要的基础是劳动分工的关系演进的结果,这一关系的最基本特点是报酬递增。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 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经 济增长模型,但由于这两个经济增长模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十分相似,因而被合称为哈 罗德-多马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长期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 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相一致。 索洛(1956)发表《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 ,讲凯恩斯的总量分析和新古典主义 的边际生产理论融合在一起,认为哈罗德模型的假设前提是“生产是在不变的要素比例 的前提下发生的”是缺乏依据的,由此提出资本和劳动是可以互相替代的观点。索洛的 重要贡献是发现了“索洛余值” 。 经济学家爱德华· 丹尼森(1962)出版了 《美国经济增长因素和我们面临的选择》 一书, 该书对美国,西欧各主要国家和日本等国战后经济增长进行数量分析,具体估算出导致 经济增长的各个源泉对增长率所作的贡献,从而反映出各个增长源泉对经济增长所起作 用的大小。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计量经济模型 Coob-Douglas 生产函数,是丹尼森经济增 长因素分析方法的代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保罗·罗默的《报酬增长和长期增长》和罗伯特·E·卢 卡斯的《论发展规划的机制》这两篇里程碑式的论文为标志,新经济增长理论开始形成。 他们分别提出了内生技术进步为特征的知识累积模型(罗默模型)和两部门的人力资本 外部性内生模型(卢卡斯模型) 。 20 世纪 90 年代,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 , 迁》等著作中阐述了分工演进,交易费用,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0der Galor(1997)发表《人力资本的分配与经济增长》一文,分析人力资本分配,技 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人力资本的构成是决定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因素, 人力资本分配额进化模式,收入的分配以及经济增长同时收国内技术环境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