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顾钰民我们先把这一章的基本思路和内容框架说一下,这一章内容安排基本思路首先是个内容概述,关于我们社会建设的理论和思想,这是一个新的问题。
中间两节,第二、第三节是我们这章的主体内容,第二节那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三节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我们社会建设重头是这个。
最后一章讲的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问题。
这一章我重点讲中间的两个主体内容,解决好利益协调关系,改善民生,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
昨天我们首席专家也讲到这一章的重点放在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上面。
为什么把这个作为重点?其实我们现在讲和谐社会建设的时候,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和谐社会建设要实现这个目标,你的基础是什么,我认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是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你不解决好利益关系的和谐,怎么可能建立起和谐社会!因为我们现在讲的和谐社会建设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都是集中在经济问题上,集中在经济利益关系问题上,改善民生是不是经济利益问题?毫无疑问。
你说统筹协调利益关系当然更是利益关系问题了,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建设和谐社会肯定要落空的。
我们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协调统筹利益关系。
这里面一般的道理、一般的原理我想就不多讲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我就简单提一下,因为经济利益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处在基础地位。
经济关系决定人们的政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这个我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
所以我们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把协调利益关系、改善民生问题作为我们的重点。
第二节讲的就是改善民生问题。
改善民生涉及到的是什么问题呢?就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利益关系问题。
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利益关系,谁改善民生,改善民生的主体一定是政府,或者最重要的是政府,也许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社会方式,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政府。
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几十年改革开放发展过程当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之间不协调。
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差不多两位数的增长,但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却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速度或者这样的程度,这不就有矛盾了吗,不协调了吗,很多数字都说明这个问题。
比如说我们国民收入分配比重格局当中,当然总量都在提高,居民收入这一块也在提高,政府收入当然也在提高,而且是以更快的速度在提高。
提高速度不一样,就会出现比重的变化了,和以前比,国民收入当中政府得到的这一块的比重在提高,而人民群众消费这一块,群众收入这一块的比重尽管总量在提高,但是比重在下降,这就是问题。
所以我们讲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解决的很多问题是方方面面的问题,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对发展认识的问题,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到底在哪里,这是个关键性的问题,这个关键的转变涉及到我们的政策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体制问题,关系到我们的宏观分配问题,当然直接关系到民生问题。
所以我们现在社会建设的重点就是要放在改善民生上面,我认为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化,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的,必须是具体的。
社会建设的体现就是要落实在改善民生上面,实际上科学发展观也不能理解为只是一个很虚的,或者一个口号,科学发展观是实实在在的。
怎么解决好这个问题?改善民生从政府的层面、从宏观的层面上来说,我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好这样几件事情,从政策上从体制上,第一个要把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作为我们再分配政策的重要内容。
因为改善民生这个事情你不能指望市场来解决,市场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
主要靠你政府的分配政策,所以在整个宏观政策上面你着力点要面向低收入群体,要把提高他们的收入作为你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是一个方面,当然具体政策有很多方面。
第二要把提高农民的收入作为再分配政策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也好,建设新农村问题也好,我们要消除城乡差距也好,农民问题,农民收入过低这个问题,或者说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这个问题,是我们全面实现小康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农民问题不解决,谈不上我们整个社会的全面小康,也不能真正做到我们整个社会和谐,所以农民问题怎么来提高农民的收入,大家想想,最主要的还是政府,特别是政府的政策问题,因为农业农民在全世界,在哪个国家有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就是一个弱势产业,没办法。
农民与产业联系起来,他就是一个弱势群体,你说怎么来提高农民收入,你有什么办法,靠市场,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业的发展,给农民的收入既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是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要看到这一点。
现在农民收入我认为它是面临着两大风险,原来农民面临的风险还只有一大风险,现在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化以后,两大风险,一个是农业生产面临着一大风险,我们现在没法改变,那就是自然风险。
我们国家自然灾害不能消除,说不定有时候更严重,你说农民能避免吗?我这几天看电视,一看云南的干旱太可怕了,几乎是绝收,损失谁来补?大头只能农民自己来承担,没办法,其他产业就不存在这个风险,或者没有那么大的自然风险。
第二农民的风险还面临市场风险,它现在不光是自然风险,还有个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现在也很显著。
你今年丰收了,但有的情况下农民不是笑而是哭,有这种情况。
东西丰收了,没市场,卖不出去,烂在地里,农民不就要哭吗。
前段时间安徽哪个县的县委书记、县长帮着农民到县城推销萝卜,他的萝卜那么好,那么便宜,一毛钱、两毛钱,甚至几分钱,太伤心了,这种情况下农民怎么富。
你怎么解决好这个问题,农民又要让他稳定下来,能够安心地搞农业,种粮食,这是我们大局的问题。
但是你在经济上怎么保证他利益的实现,靠政策。
我们现在惠农政策我认为已经是够多了,够到位了,但是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我们现在还得要想办法,还得要动脑筋,还得要把解决农民问题作为我们再分配问题的重中之重。
我们中央提出“三农”问题是我们全党全国的重中之重,“三农”里面就有一个农民,农民问题的实质就是农民收入偏低,三农,农民就是收入太低,农业基础薄弱,是一个弱势,在整个产业当中是个弱势产业。
第三个和这两个相关的,农村落后,农村落后当然和城市相比了,农村是全面的落后,农村落后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农村发展的社会事业落后,社会事业落后当然农村落后。
怎么解决?农民不富,农业不发展起来,农村怎么繁荣,繁荣不了,这些都有政策问题。
第三要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整个社会基础性的建设。
第四要把直接关系民生的阶段性表现出来的问题作为我们政府重要的调控对象,比如说我们现在很热的大家都很关注的住房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在某一个阶段还会出现物价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今天改善民生社会建设要着力加以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讲的是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协调利益关系这也是客观存在,我们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30多年,这个问题越来越显露出来了。
具体表现就是,我们现在无非说的利益关系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城乡差距、工农差距,现在不光包括工农,还包括各个产业之中的差距。
还有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还有收入分配的悬殊等等,这些问题客观存在,你没法回避。
为什么说没法回避?我认为在今天发展的体制下面,出现收入差距有其客观性,应该看到这个必然性,看到它的客观性,不是说你只是某些决策政策上的不对或者失误,才造成今天那么多的差距,那么多的社会利益不协调,我认为不是这个问题。
因为有它的制度原因,有它的客观性。
第一我认为我们坚持现在这样一个基本经济制度,就必然会产生差距,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定会出现差距,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定会有多种不同的分配方式,多种不同的分配方式必然会在社会当中引起分化和差距,这是必然的。
你允许私营经济发展,不允许私营企业主取得高收入,可能吗?你允许私营经济雇佣大量的农民工,你就没办法解决私营企业主按照最低工资标准来给他们支付工资,这工资不是国家支付的,是老板支付的,当然你有法律,只要符合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你就没办法,所以这个差距是必然的。
这是制度原因,基本经济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在这个条件下,必然形成收入差距拉大,要看到它的客观性。
这也就是你实行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当然是完全科学完全正确的,这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重要体现,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但同时要看到实行这样的制度它也会带来另一方面的影响和结果,这个也不能否认。
一种制度你不能光要好的,就不要它负面的东西,不可能。
产生了怎么办?我们就要解决它,这是第一个制度问题。
第二个客观性在于它的体制问题,体制问题就是我们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市场规律,按照这样的发展,怎么会没差距呢?企业的竞争力不一样,个人的能力不一样,我们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各种各样的因素随时都在变化,你怎么能会使每个企业都一个样,没差别,当然有差别,那也太正常了。
你承认竞争,肯定会有差别,这也是差距产生也有它的必然性。
第三,我们实行的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这样一个大政策,你这个大政策本身就意味着要拉开差距,你不拉开差距,怎么让一部分人先富。
当时改革开放邓小平反复强调,这是个大政策,不能动的,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就是通过让一部分人先富,然后先富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的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步富裕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看到有它的客观性,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个前提,因为你只有看到这一点,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你才能认真地去解决好这些问题,回避不是办法。
收入差距的问题,利益不协调的问题,实际上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或者是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或者不同的阶层之间,不同的阶层之间当然有不同的利益。
我们现在要做的,在承认这个差距的前提下,我们需要使这个差距不至于过大,或者更理想就是使之差距有所缩小。
可以说我们和谐社会建设不是要消灭差距,你今天这个体制制度条件下你也不可能消灭差距,但是我们必须要使这个差距控制在社会能够承受的范围里面,缩小差距。
我刚才说了谁来缩小,毫无疑问也是主要靠政府,靠市场缩小不了,市场只会拉大差距,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只会把差距拉大,就是这样,这没什么好回避的。
我们社会主义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性质,社会主义国家的调控,要做的就是要缩小差距,主要靠政府的政策和措施。
所以在协调利益关系上,最主要的我们政府的政策要更多体现公平,这里的公平是指通过政策,使一部分高收入者的收入转移到低收入者的手中,这个公平当然是整个社会范围里面的公平。
只有我们的政策,我们的制度可以做到这一点,当然这个途径多种多样,税收也好,转移支付也好,这些途径都可以实现你这个目标。
我们要加大这个力度,因为这是缩小社会收入差距的一个最主要的途径,因为我们现在不能去违反市场经济规律,去破坏市场机制,来做到缩小差距,这个是违反规律的。
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在前面客观规律作用下面,你对这个收入差距进行再分配、再调整,使在市场当中形成的比较大的差距有所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