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级成考高起专小学教育专业12月份考试资料比较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2018级成考高起专小学教育专业12月份考试资料比较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比较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一)一、名词解释1.比较法2.教师转任制度3.终身教育4.《舒芬法案》二、简述题1.英国对初等学校初任教师培训的监督和管理的具体做法。

2.目前在法国的幼儿学校和小学中,除了校长外,还社有哪三个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三、论述题比较分析主要发达国家初等学校管理的异同。

《比较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一)答案一、名词解释1. 比较法: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学前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

2. 教师转任制度:为了促进中小学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的平衡,加强校际之间的人事交流,日本实行中小学教师(转任)制度.一个教师在某一学校工作年限一般为5年,最多不超过10年,就要调动到同一地区其他学校任教。

3. 终身教育:最早由保罗·郎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

4. 《舒芬法案》:《舒芬法案》奠定了普鲁士公共初等教育的六大基础:父母有送子女上学的义务;地方政府有提供小学经费的义务;规定了初等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科目和年级阶段;规定了小学教师的培训、任命、晋级、奖惩和公务人员的社会地位;确定了初等教育的分级行政管理体制;确定了私立小学设立的规范和政府的管理规范。

二、简述题1. 英国对初等学校初任教师培训的监督和管理的具体做法第一,明确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第二,设定专业成长目标和行动计划;第三,对新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观察,主要是听课;第四,召开专业考察会议。

2. 目前在法国的幼儿学校和小学中,除了校长外,还社有哪三个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答:教师委员会:由全体教师组成,校长负责领导;家长委员会:由家长代表组成;学校理事会:由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联合组成。

三、论述题比较分析主要发达国家初等学校管理的异同。

答:共同的特点:第一,各国都重视初等教育学校的社会和公共性。

本来初等教育在世界各国都是作为国民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一部分而受到重视,所以在初等学校管理中都很强调学校的公共性质.同时,初等学校就是为了包括家长在内的地区社会而存在,并为其服务的。

第二,实行民主管理。

发达国家的初等学校,根据民主主义的各种原理进行管理.各国的小学都有不同形式的教师乃至学生参加学校的管理组织,美国的小学在学校运营委员、英国小学的董事会、法国小学的教师委员会等,尽管对学校的管理干预程度不同,但却反映出学校管理民主化的趋势。

第三,追求效率。

由于各国初等学校的规模不同,使得小学管理层次也不尽相同,在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初等学校规较小,也就是说在校长和副校长之外没有其他法定的管理人员.而在日本由于小学规模较大,在校长、教头之外还有主任职务,形成校级与中层两级管理层次。

不管是单层还是多层,提高管理的效率是主要目的。

第四,强调学校的管理性和自律性.教育既然是一种要求有某种程度自主性的精神活动,再进行其经营活动时需要有自主性并且由于同样的理由,要求有自律性既对自己的问题能有规律的加以控制的能力。

第五,中立性。

一般用于政治和宗教上的中立.在初等学校管理中注意同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从属于特定的政党或特定的意识形态。

再宗教问题上,美国、日本、法国都禁止在国、公立学校进行宗教教育。

不同点:第一,小学校长的性质和职能与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的特征具有密切的关系.在美国小学校长是广义的教育行政官员,在德国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法国,教师、校长都是国家的公务员,日本的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行政领导与法国的小学校长有相似之处。

第二,各国的小学的教师的身份,常因学校的设立者和学校种类的不同而各异,一般情况是除公立学校外,小学教师一般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任用的地方公务员或在私立学校任用的民办教师。

美国的小学教师是根据地方学区的教育委员会和教师个人之间签定的雇佣合同而被任用的地方公务员.英国的小学教师,因学校的性质的不同大致可分地方公务员的教师和民办教师.法国教师是国家公务员而德国、日本的小学教师都是地方公务员。

第三,各国的教师在社会地位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美国英国、法国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比较低,而德国、日本的小学教师则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第四,各国的班级的种类主要大致有普通班、复式班级、特殊班、观察班还有补习班.各国都规定了班级规模的最高限度。

日本是同一学年的学生分为一个班级,而英国、美国则不同为了教育上的需要将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的情况则屡见不鲜。

第五,在授课组织方面,各国普遍采取的是班级教师制,但是在美国、英国采取科任教师制和专任教师制的学校正在增加。

《比较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二)一、选择题1. 朱利安2. 导生制3. 单轨制4. 开端教育二、简述题1.美国的儿童中心课程编制方式。

2. 影响西方近代初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三、论述题谈谈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趋势。

《比较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二)答案一、选择题1. 朱利安:法国著名教育家。

在1817年发表的《比较教育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比较教育的概念。

后人称誉朱利安为“比较教育之父”。

2. 导生制:19世纪初,英国国教会牧师贝尔和公谊会教徒兰卡斯特分别发明了著名的导生制、使一名教师在导生的帮助下,同时可教数百名学生。

导生制的出现,为大众教育的开办者解决了经费和师资的不足问题,因而被誉为是一种廉价的教育制度,一时成为典范。

3. 单轨制:美国各级各类教育在结构上相互衔接,上下沟通,按照法律规定,美国公民不分男女、宗教信仰、民族、阶级,也不论居住地点和年龄,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一生都可以选修正式课程或参加非正式课程。

这是美国区别于其他欧洲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称为单轨制。

4. 开端教育:是美国1966年开始的一项教育计划,又称“幼儿早年教育计划”,它除要求一般儿童在上小学前受1年的保育之外,对贫苦儿童也要求从9个月开始至少8周的保育教育。

目的在于发展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同一般儿童水平一致起来,以利于提高小学教育的水平。

二、简述题1.美国的儿童中心课程编制方式(1)以儿童的能力、兴趣及需要为中心来计划学习的活动,注重在各种社会实际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能力和个性。

(2)虽然在所设的课程上与学科中心课程相似,但它的教学目标更为广泛、教学组织方式不同。

(3)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由教师自己创造,书本、教材和教具的使用也都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一般采用活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2. 影响西方近代初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工业革命;启蒙思想运动;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近代文化的发展。

三、论述题谈谈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趋势。

(一)目标: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社会“好公民”随着当今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遇到的是越来越多共同的社会道德问题。

这就使全球学校道德教育趋同的走向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尽管各国和各地区由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人们对当今道德教育的理解在许多方面、问题上存在分歧,但都无一例外地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青少年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明确公民的权利和责任。

做一个忠诚服务于国家的、适应本国文化的合格的社会好公民。

世界各国都意识到民族精神应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灵魂,道德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本国青少年的民族精神。

西方任何国家,无论他们多么强调人权,多么不遗余力地挖掘人类共同价值观,最后仍明确规定道德教育必须培养忠诚于本国的公民。

这个公民都必须是具备本民族精神的公民,美国如此,法国、英国、德国也是如此,而亚洲国家像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东南亚国家也不例外。

例如,美国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体国民的美国精神,使不断涌入的移民“美国化”。

德国历来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一种德意志民族精神。

新加坡十分注重对国民进行“国家意识教育”,培养“新加坡人”是新加坡国家意识教育的核心。

韩国主张把“弘益人间”作为教育理念。

总之,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是各国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价值: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全球本位道德当今时代,困扰人类的全球问题向传统道德教育提出挑战,同时也为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新发展提供了机遇。

所以现代的道德教育必须打破狭隘的伦理结构,冲破地区、种族的偏见,开拓全新的道德视野,强调对学生的共同伦理教育,致力于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精神,鼓励他们关心全球的发展,承担全球性公民的责任,使他们能够具有面对全球问题的责任感、意志、信心、素质和能力,从只关心自我的圈子跳出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加强交流,促进合作,为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已贡献。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本位道德这种新的道德教育发展取向在世界范围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兴起。

全球本位道德教育已不再满足于抽象的“弘扬人性”,它从全球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从人类由竞争走向合作的发展趋势中,着力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个体精神满足的问题等全球性、开放性、发展性、未来型、精神性的课题。

人们寄希望通过全球本位道德教育来重塑、重建道德教育价值坐标,唤醒生态伦理良知的自然价值,形成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全球合作、“学会关心”的社会价值,培养超越精神与超越能力的个体价值,引导并促进当代青少年生成全球道德意识。

(三)内容:凸显道德、心理一体的健全人格教育21世纪可谓是人的生命凸显的时代。

无论是站在整个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学校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思考,学校道德教育都必须从无“人”的、与学生生命相脱节或相悖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的格局中走出来,向“以人为本”的、踏着学生生命的节拍、和着学生生命的律动、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向转型。

世界许多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以回到人的生命之中,遵循人的生命发展规律,促进人的心理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为宗旨,健全人格教育成为近年来各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美国,个人的独立、平等、自由意识、乐观进取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品质被认为是健康人格的重要表现。

德国主张重视人格教育,提倡负责任、坦诚、正直、同情他人、乐于助人、尊重他人、举止端庄等个人品德方面的教育。

(四)模式:突出道德实践能力的多元整合取向把道德教育寓于对象丰富的生活实践之中是当今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的共同趋向。

儿童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重要的在于感受,而非道德知识与技巧。

而感受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情境中产生的。

所以,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应将学生带入能使他们真正获得生命感动的实践中去。

只有当学生真正有了感动,有了理解,有了体悟,道德才能融入他的生命之中,成为他的人生故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