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一、作家作品名称对应:路遥《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平凡的世界》老舍:他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把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的作家。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赵树理《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三里湾》《“锻炼锻炼”》《登记》《邪不压正》周立波《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宗璞《红豆》《弦上的梦》《紫藤萝瀑布》《丁香结》李劼人《死水微澜》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蝴蝶》《春之声》《夜的眼》《布礼》《海的梦》《风筝飘带》巴金《随想录》牛汉《半棵树》《复仇的刺》艾青《鱼化石》江河《星星变奏曲》北岛《回答》顾城:被誉为“童话诗人”《一代人》《远与近》《土地是弯曲的》《门前》《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海子:诗歌理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九月》《春天,十个海子》刘心武《班主任》《钟鼓楼》卢新华《伤痕》陈村《死》《鲜花和》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受戒》《安乐居》《八月骄阳》《逝水》《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熊银匠》《大淖记事》《鸡鸭名家》邓友梅《寻访“画儿韩”》《那五》《烟壶》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高晓声《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方方《风景》《万箭穿心》《祖父在父亲心中》《桃花灿烂》《落日》《乌泥湖年谱》《汉口的沧桑往事》《到庐山看老别墅》池莉《烦恼人生》与《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并称为“新写实三部曲”。
《生活秀》《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来来往往》《你以为你是谁》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马原《虚构》《冈底斯的诱惑》《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拉萨河女神》孙甘露《访问梦境》《信使之函》《我是少年酒坛子》《请女人猜谜》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残雪《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突围表演》《黄泥街》《艺术复仇》刘恒《小石磨》《狗日的粮食》《天知地知》《伏羲伏羲》《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黑的雪》刘震云《塔铺》《一地鸡毛》《手机》《故乡天下黄花》《我叫刘跃进》《一句顶一万句》《温故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状元境》《十字铺》《追月楼》《半月营》等)苏童的“妇女生活”系列(《红粉》《妻妾成群》等)刘震云的“故乡”系列(《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等)陈忠实《康家小院》《初夏》《十八岁的哥哥》《白鹿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尝试集》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炜《秋天的愤怒》贾平凹《腊月∙正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郭沫若《女神》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随军散记》茅盾《腐蚀》姚雪垠《长夜》何其芳《还乡日记》张天翼《华威先生》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罗广斌、杨益《红岩》曲波《林海雪原》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周而复《上海的早晨》柳青《创业史》茹志鹃《百合花》浩然《艳阳天》《金光大道》沈从文《边城》《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张爱玲《传奇》《金锁记》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三毛《撒哈拉的故事》金庸《鹿鼎记》郭沫若《新华颂》胡风《时间开始了》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二、文学流派、思潮1.“五四”运动: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展的渠道:北大讲台、《新青年》杂志、学生社团2.启蒙运动:17C末—18C,由英国发端、遍及欧洲的,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3.经济理性个人主义:打着“天赋人权”和“理性主义”的大旗,宣扬私有主义和海外殖民思想。
4.中国抗日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民族解放战争。
中国农民是抗日战争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大承担者和战争的直接参与者。
5.胡风文艺思想: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的提出和重点》认为不能离开内容去独立把握形式,民族形式应该是“从生活里面出来的”,是“反映民族现实的新民主主义的内容所要求的、所包含的形式”。
6.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背景:抗战胜利后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造(1946-1953年,土地改革运动、1949-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特点:以拥护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为原则;以国家政策条文作为创作依据;以自身的干部经历和底层群众(广大农民为主)生活为蓝本;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形式为依托(新评书体小说,新章回体小说,新民歌体叙事诗,新歌剧等)。
周立波《山乡巨变》:人情美、乡情美、自然美(民间艺术)。
主题:在描绘合作化运动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也并未放弃对民间艺术空间的探索,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民间情感。
赵树理《”锻炼锻炼“》主题:大跃进时期的生产活动,在“天聋地哑”的60年代,明写“杨小四”,暗写“小腿疼”,指出当时生产生活中“坐”的倾向和人民内部矛盾“阶级斗争化”的倾向,曲折地表达了作家地民间立场。
7.解放区文学:背景:抗战时期解放区开展地文艺活动特点:文学与特殊时期战斗任务紧密结合以歌颂性、前瞻性、乐观性为主调,用通俗易懂地形式达到宣传功能。
拥护社会主义改造8.50、60年代的历史小说:特点:继承并发挥前一时期的历史叙事模式(《子夜》模式、《死水微澜》模式、《财主底儿女们》模式)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史、战争史为线索,用文学形式再现党和国家的历史天然带有革命教育的目的老舍《茶馆》、宗璞《红豆》9.“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回归:背景:“文革”以后,知识分子作为人民群众代言人和启蒙者的身份被重新确立起来,从最年长到最年轻的几代作家都以复活的政治激情和极大的勇气来直面现实人生,重新凝聚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现实批判力量。
“五四”新文学现实战斗精神再度高扬的标志:他们率先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反省、否定,揭发它的罪恶性,进而对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弊病给予大胆的揭露,把满腔的政治热情和审视现实的批判目光结合起来,将文学的锋芒直接投向社会上的阴暗面。
表现:①归来的批评家和归来的诗人②年轻一代的写作:朦胧诗、伤痕小说A.批评家巴金《随想录》主题:历时八年(1978-1986)完成的散文集,以反思、忏悔和呼吁为主题。
反思:“文革”及其背后的权力体制;忏悔:知识分子丧失了主体性而沦为“精神奴隶”,甚至堕落为权力体制的“帮凶”;呼吁:“五四”精神的真正回归。
B.诗人“七月派”诗人(艾青、胡风、曾卓、绿原、牛汉等),先后因“胡风事件”和“文革”停止创作或转为“潜在写作”;“九叶派”(“中国新诗派”)诗人(穆旦、杜运燮、辛笛、陈敬容、郑敏等),因“文革”停止创作或转为“潜在写作”。
10.朦胧诗:以《今天》为阵地,以食指、北岛、芒克、多多、江河、杨炼、顾城、海子等为代表。
从创作表现来看,较多隐喻和象征,风格晦涩、压抑。
从主题来看,充满了一种把个人和民族的使命紧紧相连的理想主义,并有着明显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11.朦胧派:以1980年代一批在手法和内涵上吸收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特征的诗作为代表,其主要诗人包括食指、北岛、芒克、多多、江河、杨炼、顾城、海子等。
得名于评论家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
章明批评以顾城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创作晦涩乃至怪异,让人感觉“朦胧”,不解其意。
12.伤痕小说:以“知青”为创作主体,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陈村《死》等。
上述作品或再现“文革”中的暴力、非理性画面,或诉说心灵的“伤痕”和对“已逝的青春”的感伤,共同点在于控诉文革,回溯惨痛的历史和个人经历、情感,开启了“文革后”文学。
刘心武《班主任》艺术特点:人物结构:众星拱月式的英雄中心结构,以张俊石为中心人物。
在塑造人物上有明显的“三突出”痕迹,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
篇章结构上:采用了传统文学的“有序结构”,人物依次而出,人物的描绘方式基本是从外貌开始写到性格、历史,然后进入情节。
线索:小说《牛虻》作为串联情节的线索缺点:由于作家的观念支配着人物设置、情节演进直至细节选炼,再加上短篇小说的篇幅局限,使人物缺少有深度的个性描绘。
13.“新月派”诗歌理念“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散文“三美”:节奏美、意境美、情怀美14.表现主义:主要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不满于社会现状,要求改革或“革命”。
在创作上,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
在文学上,则是“人物形象塑造出现了‘向内转’的趋势,加强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关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手法有了发展。
通过内心分析、感觉分析和内心独白,展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流程,通过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甚至无意识、非理性、反逻辑的深层心理来表现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15.“新写实”: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的艺术上的长处(反讽、黑色幽默、荒诞主义、零度叙事)代表作家:方方、池莉16.“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同根异枝而生的新历史小说,是新写实小说家把目光转向历史题材而派生出来的。
这些作品除了具备新写实小说关注日常生活及其真实细节、关注小人物的生存境况与生存意识等特征之外,还表现出对传统历史观念的质疑和反拨。
如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苏童的“妇女生活”系列、刘震云的“故乡”系列。
17.新历史主义:深化现实主义,人生的复杂曲折性,丰富地真实呈现三、文本细读的方法“文本细读”是一种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要求以文本为中心,将其看做一个封闭、完整的系统,关注字、词、句、上下文、语境。
比较的视野:跨文本比较、跨学科比较四、一二三次文代会文学理论及其指导思想1.第一次文代会1949.7.2-7.19毛泽东否定了“五四”新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准:西方文化模式,建立起另一个标准:工农兵的需要。
战争文化传统成为新中国文学的主流。
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建设新中国文学的指导思想。
2.第二次文代会1953.9.23-10.6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未来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最高准则3.第三次文代会1960.7.22-8.3确认”革命现实主义+革命浪漫主义”的“两结合”创作方法(“根本任务”论与“三突出”原则)五、现代历史叙事模式及其延伸1.《子夜》模式:阶级性与典型性结合,通过人物阶级关系展示社会面貌,描绘政治、经济全景图。
2.《死水微澜》模式:以多元视角鸟瞰社会变迁,突出民间社会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变迁。
延伸:老舍《茶馆》主题:中国现代史上三个重大的历史节点(戊戌变法失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