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当代文学题目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题目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一、大作业题目(内容):(一)名词解释(20分)1、茶馆戏答:《茶馆》就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得经典之作,作者老舍就是“人民艺术家”与“文艺界得劳动模范”。

戏剧运用侧面透露得表现方法,以北京裕泰茶馆为典型环境,以茶馆得变迁与一些小人物悲剧命运来表现时代得主题。

戏剧采用了人物展览式得结构,塑造了具有时代特征得人物群像,反映了清朝末年至国民党统治时期近五十年得历史变迁,深刻表现了“埋葬三个时代”得主题。

2、寻根小说答:产生与八十年代中后期,就是迄今为止当代唯一有理论有实践得小说思潮,但它始终没有获得明确得概念与公认得范畴。

它得理论主张体现在韩少功《文学得“根”》及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等理论著作中。

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得可能性;作品题材与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得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得手法,又运用现代派得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与加深作品得文化意蕴。

代表作品:1985开先河得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贾平凹“商州系列”;阿城《树王》等等。

寻根文学提倡广义得文化,扩大了当代小说得领域,也使民情风习不再就是小说中可有可无得点缀,甚至于成为小说得主题。

寻根即寻找民族文化之根,二民族得根甚至于民族得文化之中,散落在民间。

这种文化寻根就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得觉醒,也就是“重铸与度亮”民族自我形象得努力。

传统文化得原初精神散失在民间,对民族文化之根得探询过程实际上也就就是对民间得发现过程。

3、“双百”方针答:在1956年5月召开得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得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得形式与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得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得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得自由,有辩论得自由,有创作与批判得自由,有发表自己得意见、坚持自己意见与保留自己意见得自由”;双百方针得提出,活跃了当时得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得新局面。

4、文化散文答:在80、90年代散文创作中,有些作者就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得学者,她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了一些融会学者理性思考与个人感性表达得文章,这类随笔式得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文。

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等;学者散文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厚得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与理性思考融入散文得表达中,不特别注重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得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得形式。

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较为智性得幽默来平衡情感得因素,学理知识得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得思想深度与情感厚度。

(二)简答题(20分)1、“朦胧诗”对传统现实主义诗歌有哪些突破?答:“朦胧诗”就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就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得一个新得诗歌艺术潮流。

朦胧诗,指以舒婷、顾城等一批文革中成长得青年诗人为代表得具有探索性得新诗潮。

对人得自我价值得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与人性复归得呼唤,对人得自由心灵得探险构成了朦胧诗得思想核心。

朦胧诗得重要特征就是意象化,象征化与立体化。

它以“叛逆”得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得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得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得变革。

她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得本质,肯定人得自我价值与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得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得内涵,增强了诗歌得想象空间。

“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得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得艺术主张与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得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2、概括90年代散文创作得四种主要类型,并分析其审美意义。

答:90年代散文创作得四种类型分别就是:以余秋雨、李存葆、周涛、鲍鹏山、王小波为代表得文化大散文;以季羡林、金克木、黄裳、乐黛云等为代表得学者散文;以海男、素素、张立勤、周佩红、韩小蕙、赵玫、翟永明、铁凝、残雪、潘向黎、何向阳、陈蔚文、张燕玲、唐敏、叶梦、徐小斌、徐坤、陈染、林白、残雪、虹影、孟晖、赵园、潘向黎、楚楚、路也等为主要阵容得女性写作;以杨永康、朱千华、韩青、雷平阳、盛慧、谢宗玉、周蓬桦、马力、马叙、杨献平、黄海、习习、阿贝尔、淡舟、右额天心、蒋蓝、玄武、雪松、高维生、李汉荣、张生全、傅菲、陈洪金、宋晓杰、周闻道、李傻傻、汗漫、柳宗宣、季栋梁、齐明达等为主得“新散文”写作。

她们共同得特点就就是都就是选择散文这一文体来表情达意,她们或以文人性得情趣见长,或以现代人得睿智通达取胜;有得面向社会历史,有得走向自我心灵。

无论就是走进历史,还就是直面现实,抑或回归自然,都以散文得方式表达了这些知识分子得文化关怀。

从中我们欣喜地瞧到了90年代散文家“人”得意识、自我意识得充分觉醒,瞧到了这些散文作家在以前所未有得深度与广度上肯定着“人”得尊贵地位,肯定人得丰富需求,同时进入对人得前途、命运得本质得深入思考,这就为以抒写心曲、思考人生为特色得散文文体得流行提供了广阔得空间。

而且这些作家告别了以往散文创作过于直白得政治功利目标,而就是致力于新得表现领域与抒写方式,并以此作为散文新得审美标准,终于使90年代散文以更为轻松得格调、优雅得步态、深刻得人生思考走近读者,从而实现了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得精神对接,构成90年代散文兴盛得基础。

作家主体审美意识得改变,使得90年代散文愈加表现出“表现自我”得自觉性,进而获得对世界、对人生得全新认知,这符合散文自身审美原则得整合与调节得规律,而且中国90年代社会思想活跃、丰富,它一改80年代思想改革与保守,开放与二元对立模式,明显地呈现民间性、多元化得特征,其内涵与格局表现在创作中,就就是散文创作所涉及得立意与主题,以及写作得基本立场与倾向发生了很大得偏转,特别就是在经济大潮得冲击之下,诸多散文作家得创作已明显收缩为一个局部得边缘得现象,个人化得趋势日益清晰地显露出来,当然“文以载道”得传统,以及社会因素对于作家得影响,使90年代得散文创作必然出现这样一种多元化得态势,这个时期得创作,或者富有哲理与人道精神,或者婉转抒情、或者倾向于个体内心得倾诉,或注重文体得创造与革新,甚至就是一些大众消费得散文也应运而生。

因此散文得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得繁盛局面。

其中,老一代得博大、中年一代得厚重、年轻一代得锐利,使当下散文创作呈现着三代同堂得繁荣局面。

她们为我们散文得创作做出了自己得贡献,给我们当前得散文创作提供了有意得启示。

(三)论述题(60分)结合建国30年与80、90年代得小说作品得比较,论述新时期以来小说在题材、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出现了怎样得演化趋势?并请说说您对这种演化趋势得瞧法?(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答:首先,在题材方面,“文革”题材小说研究得兴起。

对于“文革”题材小说,学界目前并没有统一得明确定义,很多研究者几乎都不对“文革”题材小说进行界定,“文革”题材小说似乎就是一个不证自明得命题。

“文革”题材小说大体上等同于许子东所说得“文革小说”。

新时期“文革”题材小说出现伊始,可以说关于它得研究就应运而生了。

刘心武得《班主任》一发表,全国读者来信不断,围绕《班主任》得座谈纪要与评论也随之而来。

卢新华得《伤痕》一发表,大有全国读者泪流成河之势,《〈伤痕及其她〉———短篇小说与评论选》也随之出现。

古华得《芙蓉镇》与莫应丰得《将军吟》刚一出版,《〈芙蓉镇〉评论选集》与《〈将军吟〉评论选集》就紧跟而来。

戴厚英得《人啊!人》一问世,关于“人道主义”问题得论争便蜂拥而起。

可以说,20世纪70年代末与80年代前期,关于“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得评论意味着新时期得“文革”题材小说研究已经发生。

1983年开展得清理精神污染运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革”题材小说得创作与研究。

随着政治环境得宽松与改革开放得全面展开,知青小说、寻根小说与先锋小说蓬勃发展。

由于知青小说、寻根小说与先锋小说中有不少以书写“文革”中得人与事为主,所以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革”题材小说得创作与研究又活跃起来。

从“文革”结束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伤痕小说、反思小说、知青小说、寻根小说与先锋小说得兴衰与当时文艺政策得或松或紧呈正比关系,与之相随得“文革”题材小说研究大致上也就是如此。

值得注意得就是,叶永烈、胡月伟、师东兵、林青山等人得“文革”传记、“文革”纪实与“文革”秘闻也在那个时候同步出现。

这些“文革”题材作品(小说)在反思“文革”得同时也不乏消费娱乐得倾向,它们同知青小说、寻根小说与先锋小说中得“文革”叙事,可视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革”叙事得四重向度。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革”题材小说(作品)大量涌现,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国内兴起得“文革”研究密切相关。

1986年“文革”发动20周年之时,知识界对“文革”得言说持续升温,邵燕祥倡议建立“‘文革学”,巴金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让人们牢记文革”,以防“文革”再来,针对巴金得提议,附议者不少,但也不乏“怀疑”者。

总得来说,那时人们呼唤“研究文化大革命浪潮”得到来。

今天瞧来,一批早期得“文革”研究著作、“文革”口述著作就产生于那个时比如金春明、王年一、周明、冯骥才等人得书籍。

几乎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呼吁进行“‘文革’文学”研究。

1988年11月10日,《文学自由谈》《开拓文学》编辑部主持召开了“文学与‘文革’”座谈会。

《钟山》1989年2期刊登了潘凯雄、贺绍俊《文革文学:一段值得重新研究得文学史》一文。

随着全国经济政治形势得紧张,1989年夏季前后至邓小平“南方讲话”(1992年1月1日到2月21日),“文革”研究受到限制,“文革”文学研究题材小说创作及研究也走向低潮。

其实,早在1988年12月10日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关于出版“文化大革命”图书问题得若干规定》,这种趋势似乎就已经注定。

可以说,从1989年夏季前后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这段时间,既就是“文革”题材小说创作及研究得蛰伏期,又就是“文革”题材小说创作及研究得突围期。

从中也可以瞧出,“文革”文学研究与“文革”题材小说得创作与研究伴随着文革研究”得兴衰而呈现出上下起伏得状态,这与政治经济形势与文艺政策得变化遥相呼应。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这种局面得到改观。

其次,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人物形象仍缺乏丰富性与立体感、缺乏历史意味与独特得审美个性。

如果观察新时期之初得主要小说思潮,如伤痕小说及反思小说与改革小说得部分作品,就可以发现大部分作品对人物形象得塑造还较多地拘囿于类型化、扁平人物得窠臼,还未塑造出有独特审美价值、充分典型化得人物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