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农业增长与城市化关系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增长与城市化关系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增长与城市化关系的现状分析吴强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与城市化发展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在这30几年的时间里,第一产业的总产出增长了约27倍,城市化水平也基本翻了两番。

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逐步彰显出来。

如何协调城市和农业的发展,尽可能地消除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对立矛盾,就成为我们目前不可回避也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介绍了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农业和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情况,详细列举各项数据,以期对二者间的关系分析有所助益。

关键词:农业增长,城市化,城市化弹性一、引言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拥有7亿多的农民,无论是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还是从国家稳定的角度出发,农业的持续增长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所谓城市化,是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现象,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则是指经济由不发达的二元分割状态向较发达的一体化经济过渡。

城市化是合力的作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一系列经济社会变量相关。

反过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会影响到这些变量。

其中,需求的变化和劳动力就业转变就是两个非常典型的直接影响作用因素,用一句话可以对其进行概括:城市化以需求的变化为源,以农业劳动力向其他产业的转移为果。

这就或多或少在某种程度上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何协调城市和农业的发展,尽可能地消除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对立矛盾,就成为我们目前不可回避也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农业发展基本概况在建国后的60几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正确制定和贯彻执行了各项农村政策,加强了各种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我国的农业增长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图1 1952—2007年我国第一产业总产值柱形图1、主要农产品产量飞速上升,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条件1949年至2007年,中国粮食产量由1亿多吨增加到5亿吨以上,增产粮食近4亿吨,年均增产690多万吨。

粮食人均产量在1952年仅有288kg,1978年为319kg,到2007年达到390kg以上。

同时,其他主要农产品,诸如棉花、猪牛羊肉、油料、水产品、牛奶等的人均占有量也得到了大幅增长。

新中国致力于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7年其贫困人口不足1000万,而这一数字在1978年高达2.5亿。

农业产量的飞速发展使人民基本生活有了保证,不再担心忍饥挨饿,也使国家不再受基础农产品不足的制约,可以放开手脚进行城市化建设。

另外,丰裕的农产品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基础原材料,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2、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为城市化发展保驾护航建国以来,农业物质技术设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农业生产条件。

从数据上看,与1952相比,2008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了307倍;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增长了1577倍;小型手扶拖拉机由几百台上升到1619万台,农用排灌柴油机和渔用机动船也有上百倍的增加。

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年度化肥的施用量却从1952年的7.8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5107.8万吨。

乡村办的水电站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发电能力却上升了几十倍,并且农村用电量也上升到了2008年的5509.9亿千瓦时。

生产条件的改善,促使农业生产率大幅增长,也拉动了服务于农业生产条件建设的相关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工业的发展。

生产条件的改善,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丰富了农业产品,有利于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他们向城镇转移,对城市化进程起到推动的作用。

3、农业经济的壮大后向工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积累,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自1953年起,中国开始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据专家测算,在1950—1978年的29年中,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大约取得5100亿元收入。

同期农业税收789亿元,扣除财政支农支出1577亿元,政府通过征收制度提取农业剩余净额4500亿元。

平均每年从农业部门获得的资金净额在155亿元左右。

1979—1994年的16年间,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从农民那里取得了大约15000亿元收入。

同期农业税收总额1755亿元,各项支农支出3769亿元,政府通过农村税费制度提取农业剩余约12986亿元,平均每年从农业部门流向城市工业部门的资金高达811亿元。

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甚至取消了农业税,但是早期的农业发展还是向工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积累。

这种政策导向无疑是利用农业发展城市化,促进城市化增长。

4、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直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中国农村劳动力实现了逐步转移。

1952年,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高达87.5%,直至1981年这一比重才降至79.84%;2000年农村人口比重降至63.8%,2007年进一步降到了55.06%。

虽然仍比世界同期平均水平略高,但差距大大缩小了。

与此同时,农民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

1978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33.6元,1994年首次突破千元大关(1221元),1996年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年增长率达到了9%。

到2005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是1978年的26.8倍,达到3254.9元。

截至2007年底,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了4140元的历史新高,是1978年的近31倍。

三、6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呈现波浪状态,总体上成稳定上升的趋势,但其发展水平还是较低的,直到2000年左右,城市化水平才有了较快的提升。

迄今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不足5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其中,城市人口增长率和农村人口增长率在早期相互交替变化后,在1974年后农村人口增长率就一直低于城镇人口增长率,这也是在后期我国城市化水平获得较快提高的主要原因。

总体来说,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情况可以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图2 中国城市化弹性1、1978年以前1950年至1978年间,结合农村人口增长率、城市人口增长率和城市化水平的变化规律来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3个阶段。

(1)1951—1959年。

在此9年间,农村人口增长率基本上维持在1%-2%之间,没有什么多大的波动;城镇人口增长率虽然在1956年越接近于0%,总体上来说波动不是很大,9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7.1%;城市化弹性的变化情况有点类似于城镇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总体上来说是平缓的,但相对于农业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情况而言有一定的波动,并且这一时期平均的城市化弹性为3.5808;城市化水平也在稳步上升,城市化水平从1949年的10.64%上升到1959年底的18.41%。

(2)1960—1966年。

这一阶段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农村人口增长率、城市人口增长率和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波动起伏较大。

城市人口的增长率最高达到了15.4%,最低为-8.2%;农村人口增长率在1960年首次出现为负,最低达到-3.8%,最高达到5.4%;城市化弹性最低为-3.81,最高为5.84,在1965年之后才趋于稳定,降到0—1之间,这一时期的城市化弹性平均为0.63;城市化水平也在1960年底首次出现下降的趋势,到1966年底上升到17.9%。

(3)1967—1977年。

这一时期,农村人口增长率、城市人口增长率、城市化弹性和城市化水平较以前相比都呈现出缓慢下降的态势。

城市化弹性平均为0.92;城市人口增长率稳定在2%左右;农村人口增长率在11年间从2.92%降到1.20%;城市化水平也从17.86%降到17.55%。

2、1978年以后从1979年开始,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一个稳定上升的发展时期。

(1)1978—1986年。

这段时期,农业人口增长率曾两度为负,但变化不大,徘徊在-0.5%到0.9%之间;城市人口增长率却有一定的起伏,波动在3.49%-7.83%之间;这一时期的平均城镇化弹性达到4.4084的高水平;城市化水平也出现加速发展的趋势,9年的时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8.4%,平均每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

(2)1987—1998年。

在这个阶段,城市人口增长率在绝大多数的年份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并且农村人口增长率降得更低;平均城镇化弹性为2.5041;城市化的发展步伐较前一个阶段相比明显放缓,在1991年还呈现出下降趋势,11年的时间城市化水平才提高约5个百分点。

(3)1999—2007年。

这一期间可能是受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的余波影响,农村人口增长率、城市人口增长率、城市化弹性和城市化水平在1999年出现一个明显的波动,其他时间都呈现稳定发展态势。

农村人口增长率一直处于负增长阶段,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一直下降,9年减少9288万人(相对于1999年来说),平均每年递减1.9%;城市人口增长率与城市化弹性都略显下降;城市化水平却处于快速上升阶段,8年时间上升了14.5个百分点,到2007年底上升到44.94%,平均每年提高约2%,这是自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最快的时期。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升,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是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业增长提供了“非农”途径,也带来了农村“走出去”的信息。

二是城市化的发展,为规模化、机械化经营提供了条件。

城市化所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其耕地能够转移到种植大户手中,有利于种植大户改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也有利于他们对农田进行投资。

三是城市化的发展,增加了对肉蛋奶等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农业科技推广、技术创新、农产品更新、以工补农等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从中国农业发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历程看,二者发展水平均较快。

农业与城市化发展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协同发展。

农业发展的滞后不能给城市提供资源必将阻碍城市化进程,同样城市化进程裹足不前也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

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第一,农业增长与城市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其影响虽然有正有负,但是二者在长期发展上是协同共进的;第二,农业增长对城市化进程具有推动作用;第三,城市化的发展对农业增长也具有推动作用。

对于上述假设,笔者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上述假设的真伪。

【参考文献】[1]Henderson J. V. Urbanization, Economic Geography, andGrowth[J].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2003,Vol.1.[2]Kevin, Honglin Zhang, Shunfeng Song.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time-series and cross-section analyses[J].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3, Vol 14(3).[3]Luisito Bertinelli and EricStrobl. Urbanization, Urban Concent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N].Core discussion paper,2003,No.03/14.[4]Luisito, Bertinelli, Duncan Black. Urbanization andgrowth[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 2004 , Vol 56.[5]Vernon Henderso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So-What Ques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Volume 8, Number 1, Mar, 20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