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半城市化分析

中国半城市化分析

试分析中国半城市化现象杨乃荣[论文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半城市化随之出现。

半城市化是特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即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半城市化现象在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经济腾飞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表现突出。

具体为,农民工离开自己所在的乡村来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他们在城市里有临时或固定的住所,他们的子女也在城市中上学,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高等教育以下)、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政治权利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本文认为,中国的半城市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二元户籍制度、高考制度和城乡差距等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通过对半城市化的分析有助于消除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阻碍因素,也有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半城市化二元户籍制度高考制度城乡差距一、城市化和半城市化的涵义(一)城市化含义和特征对城市化含义的界定有助于更深层次的理解半城市化,有助于寻找半城市化产生的原因。

1、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源于英文,最早由西班牙工程师塞达(A.Seula)于1867年提出,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

各国学者对城市化的定义各有不同:科林·克拉克(ColinGClark)认为,城市化是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逐渐增加的过。

社会学家的城市化定义,它强调的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由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化的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后果,著名美国社会学家L.沃思指出:城市化意味着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生质变的全过程。

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把城市化定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这个过程直接表现为:一方面农村人口比重不断减少,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另一方面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非农业人口)不断上升。

本文认为,城市化有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之分,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转向城市的过程。

2、城市化的特征(1)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2)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聚集;(3)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4)在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新城市,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二)半城市化的含义和特征1、半城市化的含义半城市化是特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即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半城市化现象在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经济腾飞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表现突出。

具体为,农民工离开自己所在的乡村来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他们在城市里有临时或固定的住所,他们的子女也在城市中上学,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高等教育以下)、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政治权利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2、半城市化的特征(1)半城市化的不正常性。

半城市化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的现象,半城市化的出现使得城市化扭曲。

(2)半城市化是特定的产物。

半城市化现象是计划经济时代户籍制度的产物,最终需要通过持续的城市化和相关的体制改革来消除。

(3)中国部分地区的城市化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城市病”,即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造成住房、交通、就业等一些社会问题。

(4)城市化了的农民工难以市民化,农民工同市民存在着"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不平等现象;(5)中国当代城市,农民工群体已经分化出一个“回不去农村,融不进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

二、半城市化提出的背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上海举行了《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发布会和研讨会,会上提出,中国的城市化正进入“半城市化时期”,起码要用20年时间才能解决。

报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半城市化”特征突出、城市形态和布局不均衡、资源和环境约束严峻等方面挑战。

此外,长期的城乡二元发展格局、巨大的人口规模、快速的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也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充满艰巨性和复杂性。

本报告提出的半城市化概念,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三、半城市化原因分析(一)二元户籍制度及半城市化的产生1、二元户籍制度的现状分析1958年1月9日,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

户籍制度由此建立。

历史地看,户籍制度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

它背后承载的劳动就业制度、医疗保健制度,以及在接受教育、转业安置、通婚子女落户等方面所衍生出的许多具体规定,整体构成了一个利益向城市人口倾斜、包含社会生活多个领域、措施配套、组织严密的体系。

中国户籍制度彻底的改革,绝非改掉一纸户口所能解决。

在追求“迁徙自由”的梦想之路上,还有很长的道路。

2、二元户籍制度:半城市化产生原因分析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与其他国家通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不同,一是将户籍性质分为城乡两类,二是把多项福利权益与户籍性质相连"这种特殊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体系还被用来控制国内行政区域之间的人口迁移,尤其是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由此导致了中国僵化的城乡分割格局,并呈现出独特的人口迁移轨迹和城市化发展模式,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中国城市化发展迅速的地区多以大量外来人口的集聚为支撑,外来人口的高流动性令城市的人口基础不稳,并且制约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就意味着城市功能难以完善,所以由于二元户籍制度制度所导致的移民限制是中国城市化发展不可回避的特殊背景,是中国半城市化产生的原因之一。

(二)我国的城乡发展差异与半城市化产生分析1、我国城乡发展现状我国城乡差距的表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

近年来,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比例也还维持在3.21∶1,如果把城市居民收入中一些非货币因素,如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更高。

城乡教育差距。

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

更重要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城乡医疗差距。

目前,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10%多,8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

近几年,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短缺,医疗价格大幅度攀升,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城乡消费差距。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生活资料的质量低,假冒伪劣横行。

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整整落后10年。

就业差距。

城市劳动人口的登记失业率为5%,农村劳动人口的失业率没有人计算得出,抛开进城务工的1.3亿劳动力不算,留在农村4亿劳动力的利用率也只有50%左右。

政府公共投入差距。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

由于我国城乡之间以及城乡内部在制度、市场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分割问题,在城市内被认定为的公共产品,可能在农村就不再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公共产品”具有了排他性,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可以将其看作是个人收入。

我国城乡收入中对这部分个人收入都不同程度上存在低估计的问题,城市较农村的低估计更大。

2、城乡差距:半城市化产生原因分析由于城乡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变得开放,人们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很多农民工则跟随时代的脚步,和自己的家庭一同迁往城市,开始了他们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这就产生了城市化,同时由于我国的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我国的半城市化产生。

四、我国半城市化的解决解决我国的半城市化的问题,要从半城市化产生的原因着手:二元户籍制度和城乡差距。

二元户籍制度使得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怪异的现象——半城市化,所以,改变我国目前的二元户籍制度有助于解决我国半城市化的问题,改变我国二元户籍的现状,本文认为可以建立身份证电子管理系统,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一个唯一的身份证号码,可以把户口、档案(过去档案都是封闭的)都电子化,户籍的相关资料都放到身份证管理系统中来,包括个人纳税的情况、申领低保方面的情况,甚至作义工、慈善方面的纪录,还有信用情况、犯罪记录等。

这样就可以消除我国目前二元户籍制度对城市化的影响,使得半城市化问题得到解决。

城乡差距是我国导致我国半城市化的间接原因,所以要解决我国半城市化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缩小我国的城乡差距,具体如下: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鼓励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创业,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村医疗环境,加大医疗设施的投资力度;增大农村的就业岗位,在当地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通过以上方面来缩小城乡差异问题,为我国半城市化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五、解决半城市化的意义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市场得到了很大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的地域差异也不断扩大。

由于中国仍处于转型时期,国外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的城市化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理论都难以直接引进并加以应用。

我们需要根据中国国情,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尤其是赋予中国城市化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内涵,而不是片面追求城市化率的提高。

半城市化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异类现象,它的出现,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脚步,有效的解决半城市化,可以促进我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加快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有助于我国新型的城市化道路建设。

参考文献:[1]中国信息报/2012 年/5 月/25 日/第 005 版[2]中国财经报/2010 年/9 月/28 日/第 004 版[3]广东建设报/2012 年/7 月/10 日/第 A03 版[4]曹宗平.三种城市化发展模式述评[J].改革,2005[5]丁建兵.中国发展面临/半城市化0挑战[J].调研世界,2008[6]宋嘉革.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村人口城市化转移[D〕.东北财经大学,2006。

相关主题